..续本文上一页性、离言说的这一切因缘所生法,「众苦所摄受」,在这地方有很多的苦恼来触恼你,「所摄受故」;老病死一定是要有的,这个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很多的、很多的苦恼来苦恼你。
「皆为无量过失所污」:这个离言自性,远离一切言说的因缘所生法——就是依他起性,有无量的过失来污染这件事,这依他起不是好东西,「皆为无量过失所污」。
「于当来世不愿为先,心正安住」,说我现在已经拿到了这个色受想行识,这是我的生命体,我没有办法解脱它,但是将来我再不要这个生命了,我不愿意有这个老病死、众苦所污的这个生命体,我不要,不要再有这个东西了,所以叫做「不愿为先」,我不高兴这件事,要厌离、厌离这件事。「心正安住」:你在奢摩他的禅定里边,你要作如是观。这也等于是一个苦观、无常观、不净观,也等于是包括了这个意思。前面是空观;这个是「不愿为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萨无愿三摩地」。
云何菩萨无相三摩地?谓诸菩萨即正思惟离言自性所有诸事,一切分别戏论众相,永灭寂静,如实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萨无相三摩地。
「云何菩萨无相三摩地」:这三三昧,空三昧、无愿三昧,现在讲无相三摩地。什么叫做无相呢?「谓诸菩萨即正思惟离言自性所有诸事,一切分别戏论众相,永灭寂静」:「诸菩萨即正思惟离言自性所有诸事」,就在三摩地里边思惟这些因缘所生法,「一切分别戏论众相,永灭寂静」:这些色受想行识都没有了,「永灭寂静」。
「永灭寂静」,可以从两方面观察它是永灭寂静。两方面就是,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体,它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自性空,那这就可以用《大智度论》、《中观论》的自性空观,观察它是不可得的。它这个色受想行识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我们的遍计执、虚妄分别来的。我们这样子虚妄分别,造了很多的业,都是虚妄分别,有现在这个身体。有这个身体,我刚才说,观察它是自性空的,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这样子观,这是一种。
第二种,这个身体是有时间性的;「为无量过失所污」、所染污的这个依他起,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它是有时间性的,你活一百岁、活二百岁,或是一千岁、一万岁,终究到时候它灭了,就是没有了。这「没有了」这件事,若是我们没得禅定的人,那当然就是你要到时候才没有,没到时候它还是有。但是这个得了禅定、得了空三昧的人在禅定里面一观察,这灭的相就现前,得禅定的人是有这个境界。说这里有一个房子在这里,但是他在禅定说:「没有这个房子,这只是空地」,那么这空地就现前、这空相就现前。
所以这个地方可以这样观察,就是:一个是观察它是自性空,这色受想行识不可得;一个观察它终究是要灭的,这是无常观了,它就灭了。可以从这两方面观察「一切分别戏论众相,永灭寂静」,没有这个生灭苦恼的境界,「永灭寂静」。
「如实了知,心正安住」:你观察它是空无所有的、是永灭寂静的,是真实不虚的,不是妄想,「如实了知,心正安住」。安住在「永灭寂静」这里,「是名菩萨无相三摩地」。这《楞伽经》上说是「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是这样意思。
我讲完了,这四种禅讲完了。
这个文上没有说,但是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我们自然的会知道,是在奢摩他里边修毗钵舍那观的,而这四种都称之为禅,应该具足这样的意义的,不是散乱心的分别。是你奢摩他要修好,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观,这四种禅都是这样子。
从《瑜伽师地论》里边也感觉到,在奢摩他没修成功的时候,也可以修毗钵舍那观,在〈声闻地〉我们看出这件事。我们可以在心里面寂静住八个钟头,然后修毗钵舍那观;或者是你寂静住一刻钟,然后修毗钵舍那观;或者寂静住一小时,然后修毗钵舍那观,都可以。若是你奢摩他修成功了,那么你寂静住二十四小时,然后修毗钵舍那观也可以,你寂静住一个钟头也可以。我们奢摩他没有成功,寂静住二十四小时恐怕不行,那么你寂静住三十分钟可以,寂静住六十分钟也可以,然后再修毗钵舍那观。毗钵舍那观你也可以修半小时,或修十五分钟都可以,然后再修奢摩他。就是也修奢摩他、也修毗钵舍那;不要等待奢摩他成功了,再修毗钵舍那,不是这个意思。
我感觉他们南传的禅,是马哈希、帕奥禅师他们,他们的意思:奢摩他修成功了,再修毗钵舍那!当然这样也可以,也是合道理。但是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似乎说,你现在没成功奢摩他,也可以修毗钵舍那的,也可以这样子。这里面我感觉到有个好处,就是我们奢摩他没成功的人,你一定修奢摩他的时候有妄想,这个时候心里面不能寂静住;或者是打瞌睡了、有昏沉了、有掉举了。但是,你不要等昏沈的时候、有掉举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作毗钵舍那观。你这样修观的时候,使令你精神好一点了,就不打瞌睡;同时也避免了散乱、掉举。你修毗钵舍那使令精神好一点,修它半小时,或者你修一小时也可以,然后再修奢摩他。这样子,毗钵舍那帮助你修奢摩他,而奢摩他也能帮助你修毗钵舍那,有互相帮助的力量,你也容易成功一点,可以这样修。
现在这里告诉我们,《楞伽经》的四种禅是这样修。其他的人我不知道,我知道我自己,我初出家的时候,怎么叫做修行?不懂!这两个字会说,要修行;但是怎么叫做修行?不懂!就是经过多少年在经论上的学习,实在已经说过了,告诉你修不净观、告诉你修五停心观、告诉你修无我观、告诉你修一切法空观、告诉你即空即假即中,也还是不知道怎么修行,还是不知道!经过了……我在佛学院,我看是经过了至少五年,我说我自己,我是笨人,经过五年,佛学院住了五年,我看我住佛学院不满七年,离开佛学院之后,我才多少知道一点:静坐的时候是应该修不净观、应该修无我观、应该修法空观!我才知道。在佛学院也有静坐,倓老法师领导我们静坐,但是静坐的时候,还是不知怎么回事儿!心里要怎么用心都不知道。离开佛学院之后,我还算侥幸,愿意继续学习,所以,后来,「喔!是这样子」。我离开佛学院以后,才学习《楞伽经》,就读蕅益大师的《楞伽经义疏》,才知道这件事。
我们现在还知道更多的事,唯识观也是修我空观、法空观;《大智度论》、《中观论》所修的性空观也是我空观、法空观,还是这样修,还是这样的。我们不修空观,补特伽罗我、一切法执着有真实性,就是从这里所有的烦恼现起了,烦恼是从这里来的。现在修我空观、修法空观,这烦恼就没有了,就是这么回事儿。烦恼不现起,就是圣人。烦恼为什么不现起?因为我空、法空,所以是圣人!就是这么回事儿。
不过,天台智者大师说那个即空、即假、即中,那就是利根人,利根人这样修,得无生法忍!我们钝根人不行!钝根人你现在修假,修一切法都是假的,修不来。为什么修不来?因为我们执着是有,假也是有,它和烦恼不相障碍。非要修空不可!没有可爱的、也没有可恨的,这时候烦恼逐渐、逐渐才能调伏,非要修空观不可。但是佛菩萨也知道,修空观也不行。那得修什么?要修不净观!修空观为什么不行?就是心里头有欲,欲是障道因缘,障碍你得圣道。你要把障道因缘消灭了:我修不净观,把这个爱去掉了;我修慈悲观,把这个瞋心去掉了。爱和瞋是障道因缘,用这两个观把它消灭了,没有障道因缘,然后修空观就相应了,是这个意思。但是你若是只修空观而不修假观,就是断灭了,那也不符合诸法实相的道理,所以一定还要修假观。那个时候空观已经差不多相应了,就可以修假观,这样子就通达了诸法实相、而没有过失,是这样意思。
我们看禅师的语录,你不容易……,他不明白地告诉你,为什么不明白地告诉我?你去问那个禅师,为什么不明白说呢?我们读这个经论的时候,佛菩萨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说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但是那些祖师他不说,他不这么说,这禅师他不这么说。若是你读了经论,须要学习多少年,然后看禅师语录能看懂。他虽然说的是隐语,这意思隐藏在里面,不告诉你,不告诉你是怎么回事儿,他不告诉,但是你也能看得懂,你若读经论,能看得懂。若是经论没有读,你去看祖师语录,你不知道他说什么!你看不懂。但是我们现在学习经论,它明明白白地告诉你。那么这个地方就有问题,那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告诉人家呢?要说隐语,是什么意思?禅师为什么要那样讲话?
我看有一个禅师他说,就是有一个人他好像学禅学了多少年了,同他来谈话的时候,那个禅师说:「你这个人怎么那么俗气!」他这么讲话。你若是按照经论的语句、按照经论的言句去讲话,他说你俗气,他那样讲。不过这不说了!
现在我就是勉强地把这四种禅解释了。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法云寺禅学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