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漫談▪P3

  ..續本文上一頁這麼虛妄分別。佛法在世間的流行,流行的興盛或者是衰微, 就是做方丈這個人要負責!這麼多的人來寺院住,方丈是這個寺院的領導人,你領導這麼多出家人,一天做什麼?如果你沒有學習佛法你就做方丈,你怎麼樣領導?領導做什麼?能了生死嗎?說現在是民主製度,要選方丈,現在讓你投票,你投誰的票?你要想一想。我們可能會想:「誰對我好,我投誰一票。」可能這麼想。但是你若爲佛法著想,你應該投誰一票?

  

  這個事情,我說這個話當然說得稍微好像遠了一點。我這個意思就是:你收徒弟也好、你在一個寺院裏做方丈也好,應該以佛法的修行爲本、爲主,領導大衆修行。你收徒弟,你要負責教導你徒弟修行。教導你徒弟修行,修什麼呢?你應該叫他到佛學院學也好,從佛學院回來也好,你要叫他修不淨觀!說是「那也很好,沒有什麼!」沒有什麼?連初果聖人都有欲,都有欲心,怎麼能不修不淨觀!要修啊。修不淨觀,常常修、常常修,欲心就沒有了,當然還沒有斷。

  

  也有的人,雖然沒有什麼修行,但是他沒有什麼欲心,這種人也是有。但是他如果心散亂,你還應該修數息觀,修這個持息念。如果他也沒有這個情形,心裏不是太散亂,那就應該修四念處了。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我們那一天曾經在這裏講過八解脫(八背舍)。八解脫是什麼人修?都已經得滅盡定了,都是叁果聖人了,八解脫最後一個解脫就是滅盡定解脫,他還要修八背舍(八解脫)的。

  

  有的人已經得了神通,譬如非佛教徒他能夠修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再修神通,都得了神通了,但是看見女人的時候還動心!動心,這神通就沒有了。優填王,國王當然有他的自在力,領了很多的女人在山野裏面又唱歌、又跳舞。這時候趕上五百仙人從虛空裏飛過去(仙人就是有神通嘛!)一看見那麼多的女人在那裏跳舞,心就動了,就從天空上就掉下來,一動心就沒有禅定,沒有禅定就沒有神通了,所以立刻從天上摔下來了!所以,不淨觀還是要修,觀身不淨還是要修。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是助道,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正道、是正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是斷愛煩惱;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斷見煩惱。這兩種煩惱斷掉了,你就是阿漢果了!這就叫做修觀,四念處是修觀,也叫「四念住」、也叫「四念處」,這叫做修觀。

  

  修觀的時候,當然也應該修止(修奢摩他止),用止和觀來調心。修止,若是你已經得到欲界定、得未到地定,《俱舍論》(是說一切有部)主張:你若得未到地定以後,你也可以繼續修初禅、你也可以修四念處。

  

  如果得到未到地定以後修初禅,也很容易就得初禅了,那麼再修二禅、叁禅、四禅也可以。得到四禅以後,在禅定裏面修四念處,一下子就得叁果;得叁果繼續修就得四果了。若大乘佛法當然是得無生法忍了。

  

  如果你得到未到地定以後,不修初禅,修四念處也是可以,那時候就得初果,而不是得叁果。再努力用功就是得二果、叁果、四果。

  

  先得禅定,得色界四禅,在禅裏面修四念處,一開始得聖道,一下子就得叁果,就是把初果、二果超過去了。就是因爲你得了四禅以後,把欲界的煩惱伏住不動了,所以四念處這無我觀成功了,就得叁果;或者說是叁果向,貶它一級。

  

  若是不修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願意先得聖道,那麼就是在未到地定裏修四念處,先得初果。在《般若經》上說:初果若智若斷,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在《般若經》是這樣講。那麼就是先得聖道,得了聖道以後,可以繼續再修禅也可以;這是隨人的歡喜。你得初果以後,你願意修初禅也很容易就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得到四禅以後,自然就是叁果了。叁果再繼續修行,很容易得四果。這時候再修神通也可以。

  

  我們現在講修止。修止的時候,剛才說也可以用數息的辦法,這個息的一出一入,你可以用一二叁四五數這個數。我剛才說過,數出息、不數入息,數入息、不數出息,也可以出息、入息都數。不過若是都數,是忙一點,你在那裏一直一二叁四五,一直數得很密。若是數出息、不數入息,入息不數,你心就比較從容一點,就不忙,數得慢一點,一……二……數得慢。若出息入息都數,一…二…叁就數得快一點。

  

  數息這件事,我感覺的確是攝心的力量是很大,使令你不容易打妄想;就是打妄想了,也容易回來,你很快會發覺,「我現在怎麼不數息了!」很快地發覺,就回來了,回來繼續數,它就不打妄想,數息的確有攝心的力量。

  

  這功夫高了的時候,你可以變動地數息,可以變動一下。怎麼變動呢?其實就是熟能生巧。譬如說你心裏面數一(假設你數出息),息一出數一,再出息、再出息不數,心裏面不數,可以經過兩回出息,在第叁回出息的時候數四,就是二叁不數了,數四的時候,再出息、再出息應該是五六,五六不數,數七。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個數只數叁個:一、四、七。這樣子數息有什麼好處呢?你心裏面動得少一點,心裏感覺靜,寂靜一點。

  

  初開始這樣用功的時候,好像數兩次,一數一次,二叁數了兩次,初開始有這種感覺。但是久了就不是,久了只是數一,二叁就是沒有數。只是數一、四、七而已。久了他就不數,數息有這種情形。

  

  你繼續這樣用功的話,這個息會逐漸地、逐漸地慢。有的人用功,「哎呀!我現在沒有息了!」實在不是沒有息,它就是慢,過一會兒還是感覺到有息。因爲你這時候只還是在欲界定、或者是到了未到地定,初禅都沒有到,不可能沒有息;到第四禅的時候才沒有息。可是在欲界定、未到地定的時候,有這種相似的境界,就是沒有息了。

  

  有一個(我們不要說名字)在家居士,好像他的境界太高了,他都沒有息了,說得簡直是得阿羅漢果了!修行這個事情,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事情,一點虛僞也沒有的!修行人應該是這樣子,不能說話騙人的!不可以這樣子。當然,修行的方法,你不注意就不知道。聽他說的時候,玄之又玄,好像!但是你若真實去學,這實在是騙人的話,其實是不可以騙人的。你騙別人有什麼好處呢?實在就等于是騙自己。

  

  當然修行的事情,修如來禅。我們講的都是如來禅,佛的大慈悲,這些《阿毗昙論》這些大德告訴你清清楚楚地,都預先告訴你,一點都不保密的,沒有秘密。祖師禅不是,就是保密,就抓住這個手,是什麼?這個手是不張開的,就是——猜。當然祖師也有祖師的意思,不過我好像這樣說對祖師不恭敬,但是釋迦牟尼佛不是這個態度,就是清清楚楚地告訴你怎麼樣用功。

  

  但是人是各式各樣的人,所以有的時候心靜下來、很靜了的時候,不願意數息。不願意數也可以,就是隨。數、隨、止、觀、還、淨這六個方法,用隨的方法也可以。

  

  隨的時候,隨就是隨逐,你到那兒去、我到那兒去,我老是隨著你,隨逐不舍。隨是隨什麼?隨這個息。我們初開始用功的人,這個息是由臍至鼻,就是出息,由鼻至臍是入息,初開始用功是這樣。若是你功夫進步了的時候,息不是這樣,這個息由鼻能到大腳趾頭。有的時候,功夫高了的時候,鼻不出息。我們是由臍至鼻、由鼻至臍,這樣出入息,功夫高了的時候,不是這樣了,他周身毛孔在出息入息。說「我怎麼沒有息了?」不可能沒有息的!息到那裏,你的心就到那裏,一直隨逐它不舍。一直地可以這樣子隨息。這是用隨息的方法。

  

  隨息的方法和數息計數的方法比較起來,初開始的時候的境界,隨息若能隨得好,你的定力高過數息。如果你的定力不及格的時候,隨息不行,你隨的時候就打妄想了;若數息,心就不打妄想。這就是你的定力不夠,所以你還非要數息,不能隨息,你一隨的時候,心就跑了,有這種事情。這是數、隨,數息、隨息。

  

  「止」,就是止在一處叫止。你可以止在肚臍這也可以;也可以止在大拇指那裏也可以,你的心住在那裏不動也可以;或者觀佛像,觀佛像的時候並不是睜開眼,我那天也說過,你心裏面就是住在佛像那兒不動,也可以。

  

  其次,這個止就是天臺智者大師說叫做「製心止」,「製心止」就是剛才我們一開始說的,不用息作所緣境。數也是以息作所緣境,隨也是以息作所緣境,就是心是能緣、息是所緣,數和隨都是以息作所緣境。智者大師說這個製心止,不是以息作所緣境,是以心作所緣境。能緣的心也是心、所緣的也是心,就是以心爲所緣境。若是你通過數、隨的方法,你學習數、隨的方法,經過一個時期以後,你用製心止的方法(這個製就是製伏的製,控製的製),製心止也是很好的。你數、隨也是止,製心止也是止,這樣子修。

  

  假設是修到了欲界定,欲界定成功了,那麼進一步到了未到地定也不錯。修的時候,(剛才說過)如果這時候願意繼續地修止,修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修到叁禅、四禅以後有什麼好處?可以有神通、可以修神通。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都可以。歡喜有神通,那麼這時候你就可以修神通。

  

  若是你不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在未到地定裏面修四念處,能得聖道,得初果、二果都可以,沒有神通。可是得到初果、二果就是聖人了。說「我得到色界四禅,我可以修神通、有神通!」那還是凡夫,你還是生死凡夫。要是說福田、良福田,供養初果,這福田不得了。供養一個有神通的、四禅的人,這是凡夫,還不能和(沒有神通的)聖人比。這還是有這麼點差別。

  

  按佛的意思,從經論上看佛菩薩的意思,先得聖道好!你若是願意由未到地定去修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得了禅以後,就修四念處,很快地就得初果、二果、叁…

《靜坐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靜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