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一定。久了,你的腿子也进步了,心的力量也进步了,坐它一个小时、坐两个小时,心能够寂静下来。就算是有杂念,杂念少、不多、不是很多。初开始静坐,杂念多而还不容易警觉。就是打妄想,打了很久了,还不知道回来,还继续打妄想。但是坐久了不是,很快就知道打妄想,那么就会把心再收回来。再收回来还是止、观,观、止,这样子。
初开始是难一点,久了它就会容易。所以初开始静坐的时候,「我坐得不好!」不要紧。你不要说:「我坐不好,我不坐了!」你继续坐,它会进步的,会改变过来的。这是说调身。
再就说「调息」。我们这个呼吸(一呼一吸)这件事,对于内心的世界,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如果气息粗,你心很难静下来的。若气息微细、气息慢,你的心就容易静下来。也就是你心静下来的时候,气息就会微细、就会慢,它们有直接关系的。所以息若是粗的时候,要调、要调它,叫它不要粗。
天台智者大师他告诉几个调息的方法,譬如这时候息粗,坐在这里的时候息粗,那么怎么办呢?可以姑且说两个方法。第一个,深呼吸,慢慢地吸气,然后慢慢地吐气,你做它三次,这个息就会微细了多少,有这种情形,会微细多少的;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你观想自己周身的毛孔扩大,就是体内的这些气从这毛孔里面都疏通出去了,这样观想。这样想,也能使令你这个息慢慢地微细下来,也可以这样试。
其次,当然你的肺部没有病、身体没有病,息应该是正常。临时地有一点事情,使令这个息不正常,是容易调,不会太难,它就能恢复正常。若是有病就不行,有病那你只有看医生,你要去看医生,不然的话很难调的、不容易调。
第三种情形,要有耐心。用功修行这件事,要有忍耐心。像我们在佛学院学经论、读书这件事,要有忍耐心;老师讲、你要注意听,打妄想就糟糕了。这一堂过去了,还有第二堂、还有第三堂、第四堂,一天一天、多少年要这样过这个生活,要有忍耐心。你不忍耐,就是不能学。修行也是,也要忍耐。心也不容易调、身也不是容易调,不容易调也要调,就是要忍耐,忍耐它。忍耐、忍耐,有忍耐歌,要时常忍,修行的条件是要这样子。你不忍耐,不行。要忍耐!
这个气息,有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情形,譬如说修数息观,数这个息的一出、一入。这个息呼出去,呼,呼出去这个呼,是自然地呼,并不是你要呼它出去,不是这个意思;这生理上它自然地是一呼、一吸,还是自然地这样呼、吸。呼的时候,它不是一直地呼,到时候它就不呼了。不呼了的时候,可也没有吸,在中间有一个息,这个息就是休息的息,所以这个息是有道理的,就是那个时候是休息,它也不呼、也不吸,有那个很短的时间是个息,这叫做「出息」。出息的时间很短,这个息又会吸,吸进来,吸、吸、吸,到时候又不吸了。不吸了,但是也没有呼,又有一个息,这叫做「入息」。
我跟你们说过没有?就是小孩子入息长,入息的时间长。我们年纪大,像我已经老了,就是出息长;这个息呼出去以后,这一段的息时间比入息长。若是你静坐的功夫高了,它会变、它会变化的,不是固定的。但是你静坐的功夫不进步,就不行,它还是这样子。
我是说这个数息观,你数这一二三四五,或者数出息、也可以数入息,出息入息都可以数。你也可以数出息、不数入息,数入息、不数出息也是可以,也可以间断地数出入息,也是可以。
但是有的人不能数,「我不数息的时候,这个息的出入很正常,我一数的时候就喘起来,气就会喘起来,很辛苦啊!很难过!」这样情形就不能数了,就不能数息。所以这个息,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数息、不数息一样的,数的时候,息也还是正常,有的人数就不行。那么只好你放弃数的方法,只好用随、用随的方法。
我这是说这个息,种种的关系,它有这种变化。但是总而言之,就是你有耐心地用功修行久了,它会好转、这息就好转了,它就没有这种事情。久了这个息就微细了,你数,它也不紧张、也不会喘,它就会很自在。所以你要有耐心,不断地用功,好境界就来了!好境界就会来的。这是一个情形。
其次,我着急、我着急了,我现在这个关过不去,我在这儿静坐,总有障碍。拜忏!你拜梁皇忏也好、拜大悲忏也好、拜法华三昧忏也好,乃至三千佛忏、贤劫千佛,还是万佛忏,拜什么忏都好,忏悔。忏悔就会好转!所以,我们现在用功修行的人,就是有这种便宜,就是古时候的大德都给我们准备好了,就是各式各样修行的方法都准备好了,就是你要用。所以古时候大德给我们准备好方法,不是用这个去赶经忏用的,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用功修行有困难的时候,拜忏、忏悔,还会好转。所以有困难的时候还有办法解决的,不要因为有困难,不修行了!不要这样子。
这是说调息,这个息的情形是这样子。其次,就是「调心」。
调身和调息比较起来还是容易,最难的就是调心!调心是最难的。可是有的人也并不难,有的人好像很快地就有成就,人与人是不一样。那为什么呢?就是人家前生有栽培!人家训练过、修行过。我已经修行很多年了,还修不好,就是前生栽培得不好,今生栽培得也不好,所以就是这样子。
说「我修行不好,我不要修!」不要修,永久都是不行的。你还是得要修,修修、终究会有一点成就。今生修行有这么一点成就,来生就容易一点。说「我念佛到阿弥陀佛国去」,到了阿弥陀佛国,你今生的栽培没有白栽培,到阿弥陀佛国的时候也能有帮助,也还是有帮助。
那么现在说调心,怎么样调心?其实这个事情,我们从经论上看,释迦牟尼佛也早都告诉我们了,早都告诉我们怎么样调心。经论上怎么说的?就是一开始要学习「五停心」,就是这个方法。五停心学习到一个水准、到一个水平的时候,就是修「四念处」。经论上已经告诉我们就是这样办。
但是我们现在中国佛教,出了家以后,少数人也可能是比量比量,修修五停心、修四念处也能有,但多数没有这样做。多数一出家,当然可能是去受戒,受戒完了在庙上做事,可能是做知客、做殿主、做监院,然后就做方丈了。做方丈,也有可能学习佛法、也可能不学。然后就是光是做事,然后到老病死来了就走了。就是这样子。
现在说修五停心。五停心在《俱舍论》上说是「二甘露门」,二甘露门就是一个不净观、一个数息观。「数息观」是旧的翻译,玄奘大师他翻个「持息念」。
「持息念」这句话很有意思,这个名词定得很有意思。「息念」就是念这个息,就把你的心摄持、使令它不散乱了,就把它控制住了。这个「持」就是控制,控制这一念心叫它不要乱跑,叫它安住在这里、不要动。怎么办法呢?就是念这个出入息,心就不动了。若是说数息观,这个法门第一个方法是数息,其他的不是数。所以持息念这个名词的意义、立的名义比较圆满一点。
原则上说,直接就修四念处就好了嘛,为什么要修五停心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我们心若太散乱了,如果自己观察自己的时候,我感觉我这个心太散乱,不能够安住这里不动,心里一定要去想一下这个、想那个,不能够专注在这一个境界上,一定要想东想西,那么你就不能修行了。那么怎么办呢?佛告诉我们,修持息念。
说「我这个心,我能专注,我并没有很多的妄想!我几个钟头,我在这里做事,心能专注!」但是另外有别的问题,有什么问题?就是想女人!有这个问题。心里面(就说我们男人)老去打女人的妄想,想女人,这也不能修行。出家人出了家要修学圣道,心里面想女人也不能修行。那么怎么办呢?佛说,你修不净观!这个心也就会安住在这里,就不想女人了,你就可以修四念住处了!
这是二甘露门:多贪众生不净观、散乱众生持息念。
愚痴众生因缘观:因缘观就是观察十二因缘。观察十二因缘,就是生死的轮回、惑业苦的轮回、六道的轮回、善恶果报的事情,就不会不相信因果。愚痴众生因缘观。
我慢众生界分别观:就是这个人我慢的心特别强,或者这个人有特别什么优点,他这个慢心就高,容易瞧不起别人,感觉自己很了不起。那么这样子,修界分别观,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就是这六样的成份组织起来这么一个身体,这里面没有我可得,是无我。用界分别观来破这个我,那么我的慢就没有了,就不会瞧不起别人、抬高自己。
散乱众生持息念(修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我慢众生界分别观。但是,后来又有的本子改变了,「我慢众生界分别观」不见了,「多障众生念佛观」!不修无我观!界分别观明白点说就是无我观,修无我观很好嘛,不要它,多障众生念佛观,不过念佛也好,往生阿弥陀佛国。不过,五停心的念佛观,那情形又不同。
这其中在《俱舍论》上,主要是这两种:多贪众生不净观、散乱众生数息观。用这个方法使令心能专注一处、修四念处,就是这样意思。这样修,当然要经过一个时期,修不净观、修数息观,或者修不净观、不需要修数息观,或者不需要修不净观、只是修个数息观。
我们出家了(在家居士不说),出家人当然是要……你为什么出家?是要了生死!怎么了法呢?如果不这样学习佛法,我看很难答复这个问题。怎么样了生死,怎么能知道呢?当然到佛学院,到佛学院是什么?就是学习佛法!或者自己学,或者到佛学院学习佛法。如果你不学习佛法,出家了,但是也会说这句话:「我了生死!」怎么了法呢?不知道!然后就做方丈。虽然不知道怎么了生死,可以做方丈!
我曾经和你们说过,当然这是我…
《静坐漫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