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静坐漫谈

  静坐漫谈

  

  于1995新竹福严佛学院

  

  阿弥陀佛!我们大家学习《摄大乘论》以后,应该是没有事了。但是现在又多出来一样事。多出来这一件事——就是要学习静坐的这件事,这件事在我个人的想法来看,倒是非常重要的。这一件事,应该是从出家那一天就应该学习的。若是今天才开始学,那就是太晚了。

  

  静坐这件事,这是按照我们四威仪里边的一种威仪来说。可是从出家人学习圣道的态度来说,不只是静坐,不只是坐,行住坐卧都是一样的。但是坐的威仪在初开始发心修行的人是比较容易一点,所以说静坐。

  

  这个静坐、关于修行的事,只是两个字,一个止、一个观,就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在行住坐卧都应该要用的,不只是坐。你在那里经行的时候,也是应该止、应该观的。或者是立在那里、或者是卧在那里,行住坐卧都应该这样子来调伏自己、来清净自己的。

  

  在止这一方面来说,当然是包括我们出家人所受的戒律在内的,要以戒为基础;如果没有戒的基础,止是修不来的、观也是修不来的。所以想要修行,戒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修行人用功的时候,你自己坐在这里也好、你经行的时候也好,假设在止的态度来说,就是时时地自己看自己的这一念心,你时时地看、看这一念心在做什么。这句话很容易说,「我时时地注意、看自己这一念心」。

  

  上一次有一位同学问我,关于《楞严经》这耳根圆通。耳根圆通上说,也就是《楞严经》说的:「反闻闻自性」,这句话是约耳根说,其实是通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就是看自己这一念心,不是向外看色声香味触法,不是!回过来看自己的这一念心。你常能这样做,这件事就不可思议。用功,怎么样用法?可以从这里开始。就是不向外面看!别人的事情别人负责,我没有什么责任;我自己的事情要负责。自己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自己的一念心,我常看自己这一念心,这件事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般的在家人在色声香味触上活动,要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一念心,可能是很有问题,可能是看不来,也没这个需要嘛!但是若在出家人来说,可以分两个步骤:一个是一开始就这样注意,你一开始的时候,就常注意自己的这一念心,这是一个态度;第二个办法,先修其他的方法,譬如说,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这个「数」和「随」,你先学习这两个方法,然后你再「反闻闻自性」,就反过来看自己这一念心,也是可以,这也是很有意思。

  

  但是我们初开始的人,当然是分「身」、「息」、「心」这三个部分。先要调身、调息。「调身」的时候,譬如在打禅七的时候。打禅七有坐,然后又经行,经行完了又坐,实在这就是调身。为什么要去跑香呢?就是调身。一方面腿子坐久了会痛,所以只好放腿子跑一跑,这就是把身调一调。说我腿子没有痛,坐久了的时候心力也疲倦了,你放下腿子跑一跑,使令气血流通得正常,人的精神就旺盛起来,然后再坐下来修止观,也是比较容易一点,所以跑香这件事就是调身。

  

  其次,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样,要精神好的时候事情可能会做得好一点,疲劳了就做不好。静坐这件事也要精神好的时候,精神好的时候才可以。这是在时间上说。

  

  其次,你要静坐之前,你不能够做其他辛苦的事情、其他特别辛苦的事情不能做!你若做了然后再静坐,不行,坐不来!所以这件事也要避免。若是一定要做其他的辛苦事,那么做完了要休息、休息,然后才可以打坐的。

  

  再就是吃完饭的时候,打坐有问题,这是我们初开始用功的人是这样。才吃完饭,打坐不行,你一定经过半小时、或者一个钟头以后才可以。

  

  其次,你要打坐,不能立刻就盘腿坐,不可以!要经行一会儿,在寂静的地方,或者空气好的地方。空气的确是很重要,空气污浊的地方,你不可以在那里经行,也不能在那儿静坐,一定要空气好的地方。寂静处那个地方多数是空气好,所以在寂静处修行是对的!

  

  其次,这个吃饭;假设我们一天还有其他的工作很多,只能抽出来半小时静坐,或者一小时、两小时,这都无所谓。如果你不做其他的事情,你专心地跑香、静坐,这样用功修行的时候,你吃饭还要注意。所谓注意,就是要做记录:你今天吃的什么饭、你吃的什么菜,一样一样都记录下来。当然吃饭、吃菜不要吃太饱是对的,不要吃太饱。静坐时候的情形也要做记录:你今天坐几支香、每一支香内心的情况,特别的都写下来。你这样做,久了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饭菜对你静坐有帮助,什么饭、什么菜对你静坐有妨碍,你会知道的,还有这回事。人与人不完全一样,你合适、我不一定合适;我合适、你不一定合适的。这是说调身,饮食这一方面也要注意的。

  

  其次,睡眠也有事情。当然吃饭多对于睡眠也有关系、吃饭少对于睡眠也有关系。你欢喜多睡,愈睡是愈多,你不睡就难过。睡眠这个事情原来是这样子的。说是我减少睡眠,习惯了也是一样。习惯了少睡,精神也是一样的。但是有的时候,它就想要多睡一会儿;当然你一个人用功修行,没人管你,当然是可以,就多睡一会儿。结果你多睡了以后,你再去打坐,就打瞌睡。你睡多了也打瞌睡。说少睡,我昨天睡五个钟头,今天睡四个钟头,也打瞌睡。睡少了也打瞌睡,睡多了也打瞌睡。就是成了习惯那个数,你习惯了睡五个钟头,它就不打瞌睡;这个睡眠就是这样子。但是也与你的功夫有关系,你静坐的功夫如果特别强,那也不受这个影响,那是又一回事。

  

  睡眠,就是昼三时、夜三时。白天当然不能睡觉;夜间:初夜、后夜也不能睡觉,只是中夜这时候可以睡觉。那么昼三时、夜三时加起来就是六时,六时来分二十四小时,你就知道应该睡多少个小时了。

  

  另外,你想要多静坐,不要同人讲话,尽量同人少说话,除非是学习法义、学习佛法。学习佛法,可以听别人说法义,自己也可以为人说法。但是在《法华经.安乐行品》:「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那个人特别欢喜佛法,你为他讲法的时候,也不要讲得很多。有这样的规定。所以静坐的人,你欢喜坐禅、用功修行的人,同人说话,闲话是不要说,就是说佛法也不要说太多,就是避免说话。这都是属于调身这一方面。你说话多了伤气,你若常常静坐你会知道,你同人说话多了然后静坐,就不行!就是坐不好。你若这个时候生活情况完全正常,你没有同人说话,那么你静坐的时候也会比较好。这个语言,也属于调身这一方面。

  

  其次,盘腿坐当然应该是双跏趺坐。如果是初开始学坐,单跏趺坐可能还勉强,双跏趺坐坐不来。坐不来不要紧,你就是单跏趺坐,坐久了就可以双跏趺,慢慢地它就会进步。它会进步的!如果不能双跏趺,就是单跏趺,也一样可以修止观。可是,双跏趺是好!是好过单跏趺坐的,就是不同,不一样。你单跏趺坐,有的时候就这个心的力量好像提不起来、没有劲头。你一双跏趺坐的时候,立刻精神就来了!有这种事情。所以,双跏趺坐是好,可是也勉强不来。你不能双跏趺坐,你只有单跏趺,慢慢练、耐心地练习,久了就是可以,也是可以双跏趺坐的。但是人的生理不一样,膝盖那个地方的伸缩性大的人,双跏趺坐比较容易;膝盖那地方伸缩性小,双跏趺坐就难一点。但是这是身体上的事情,主要还是心。

  

  其次,静坐的时间:若是年纪大了的人,只有在饭后这个时候比较合适。吃饭过了一个钟头以后静坐,这几个小时内静坐,这精神还够用;等到饥饿了的时候,就不行,就差一点。譬如说,早晨起来静坐应该是好吧,不一定!老年人是这样子。年轻人没有这个分别,年轻人什么时候都是好时候,一切时都是好时,什么时候起来坐都是好时。所以年轻的时候修行,容易有成就。老了的时候,「老来无三昧」,这《涅槃经》说这话。年老了,哎呀!你想修行很难。年老了有个什么现象呢?坐在那里就容易打瞌睡!年老了就是这样子,年轻人精神好。

  

  我有一次在一个地方,有几个居士,才吃完饭,吃完饭没有超过半小时,让我去讲一段开示,我去讲。那年轻人始终很精神、注意听。年纪稍大一点(五十岁左右吧)那几个人,就一直打瞌睡。年纪大了就不行,就差一点,年轻人就好。

  

  但是,也不是固定的,年老的人,你说早晨、晚间不一定坐得好,但是也不一定,吃点维他命,也会好一点。所以这个医药,身体是四大所成(地水火风),你调一调,它会回转,还是可以的,事在人为!

  

  从这个地方就知道,年轻的时候,时间非常宝贵!你学习也好过老年人,修行也好过老年人。所以不要说:「我这个时候不要用功修行,等我老的时候再修行!」这是不对的!老了时候,你修行不来了。你年轻的时候、壮年的时候你修行,老年的时候照样还能修行;因为你有了基础了,它就容易。这是说调身。

  

  其次,就是静坐的时间。初开始静坐,一方面腿子还不是那么样地纯熟,就不可能坐的时间很久,你坐不来,因为腿子痛,所以不必坐太久,可以坐半小时。如果你这个时候,你专心坐禅,坐了半小时,起来跑一跑,跑它十分钟,坐半小时跑十分钟也就可以了,然后再坐。慢慢地这个腿子也就进步,你就能多坐。腿子也进步,你心的力量也能进步。

  

  这静坐有的时候,心的力量还可以继续静坐,但是腿子不行,腿子痛,那么只好放腿子跑一跑。有的时候腿是不痛,可以继续坐,但是心没有力量,心就是用不来,止也止不来、观也观不来,就是不能用心修行,所以只好放腿子跑一跑。跑一跑,喝点茶也是好,静坐的人可以多喝点水,常常喝点水,也可以喝点茶。那么这时候再坐,就强一点,心的力量又够了,止也可以、观也可以。

  

  这是初开始的时候有这种情形。用功久了,…

《静坐漫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静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