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静坐漫谈▪P5

  ..续本文上一页。「问渠那得清如许」:你问他为什么水这么清?「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由那个源头,水从那个源那里流到这里来,所以这个水就清。

  

  这就是形容我们修行人,修行人这个「半亩方塘一鉴开」是什么?这个水塘就是你的一念心。「天光云影共徘徊」,就是你在用功修行的时候,天光就是你止观的力量,使令你的一念心很清净。但是有时候也起个妄想,「云影共徘徊」,云就譬喻妄想。「问渠那得清如许」,说是你这一念心那么清净,妄想不多,「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有两个源头,一个你读经,读佛的圣言量,常常读经;佛的圣言量的熏习,这是个源头。第二个源头,你不读经的时候,用这个圣言量来修止、修观,你这个心受到止观的力量的熏习,心就清净了,可以这样解释。

  

  另外一个问题,你修行、修行的时候,自己有点疑惑,「我修行得对不对呢?」就会有这问题。你不修行的时候,就这么读一读好像也没有什么。但是修行久了的时候,我这修行对不对呢?就有这个问题。但你若一读经,你就知道我就按照经上这样修行,你就知道是对的;你若不读经就不行。

  

  所以,你常常修止观,你应该要读一部经,让你修行的方法与经上合,与修多罗要相合,不能违背,不能违背经所说的。让它相契合,那么你信心也就来了。加上佛的圣言量的力量、加上你修行的力量,慢慢地、慢慢就进步、就成功了。我就讲到这里好吧!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问:长老慈悲,未学在这里有一个问题,请长老开示一下。譬如说,你已经得定了,已经有禅定了,但是,你要在定中起观,应该是怎么样的观法?因为从以前到现在的大德在这方面好像没有很多的开示,所以现在能不能说明呢?

  

  答:怎么观,就是按经上说观。经上说: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就思惟心是无常的,思惟这一切法是无我的,你就这样思惟。这就是观。

  

  你得了定了的时候,前五识不动。得了禅定——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前五识不动。因为有了定,前五识自然是不动,而你第六意识在那儿修观。你若没得定,心一动就不行,那就都是动的。

  

  问:是以禅定的力量,思惟这些法义?

  

  答:对。《无量寿经》上说,阿弥陀佛国的人在禅定里面,入了定了,然后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而不失定意,还没出定,还是在定里头。这就很明白是在定里面,没有失定,没有失坏定的境界,定的力量还在。

  

  问:我问几个事相上的小问题。刚刚说在打坐之前,不能做辛苦的事。如果在打坐之前,拜忏或是拜佛,拜佛完再下来打坐,这算不算是辛苦的事情。

  

  答:这个事是那样。从经验中你应该知道,你拜佛的时候,还没有感觉到辛苦。譬如说你拜一个钟头,你还不感觉辛苦,那么你这个时候应该停下来去静坐。拜忏,你应该知道,叫它不辛苦,而还能拜完忏去静坐。你应该自己要有个量,使令自己不要超越那个量。当然如果说,现在要静坐,但是忽然间有事,一定要很辛苦做这个事,那怎么办呢?那只好你自己酌量了。

  

  问:长老,你刚刚提到,《瑜伽师地论》或是一般佛陀的教法,只有中夜适合睡眠。我们一般的佛寺的作息,都有午休的时间。长老对午休的看法是如何。

  

  答:《瑜伽师地论》也提到,在白天或者是夜晚,如果疲倦了,打个盹儿是可以。这是例外,打个盹是可以,你休息它多少时间是可以。不要休息几个钟头,那是多了一点。

  

  问:您上次课堂说,在止的时候,可以止于肚脐。我印像中好像是《小止观》还是那里有提到脐下,或是一般道教讲的丹田。长老好像在课堂上讲过不宜止于这个地方,可以讲一下吗?

  

  答:丹田也可以,止于丹田也可以。

  

  问:长老慈悲,刚才第一位同学说,由禅定起观,当然是第六意识起观(在禅定当中)。刚才照那句话说,就是以前五识起观了,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长老慈悲指示。佛陀教我们中夜睡眠,修光明想,不晓得如何修光明想?

  

  答:你头一个问题,由前五识修观?前五识不能修观!前五识是无分别,前五识只是有自性分别,它没有随念分别、计度分别,所以它不能修观。修观只有第六识才可以,所以不是前五识修观。但是,没有入定的人,前五识随时能发生作用。譬如你静坐了,感觉到很相应,但是旁边有声音你还能听见,这就表示你耳识还在动,就是没得定。若是得到初禅以上、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他一入定,前五识就不动。你说话不能打扰他,他没听见。那就是得了定了,那就不同。

  

  得了定以后,他若是不修四念处观,他那个第六识还继续缘念那个所缘境,在所缘境那里寂静住。若是佛教徒修四念处的时候,就是改变了所缘境。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可以这样思惟。那就是在禅定里面修观,也就是在止里面修观。

  

  问:长老慈悲,请问一个问题。刚才长老谈到在禅定中作观。现在南传的一些经论上,有提到不同的看法。它认为在禅定中不能作观,而是要出禅定,然后以禅定的余势而起观,它认为禅定中不能作观。请问长老,南传的经论这样子说法,跟北传应该有差别。

  

  答:我看不是。在《阿含经》里面,似乎佛也是说,在禅定里面观。尤其是「止观双运」这句话,止观双运,就是止的时候就有观、观的时候就有止,所以就不是在定的外边修观。止的时候就有观,足见不是在止以外有观。那么,若在止以外修观,观就没有止了。止观双运就是:就是止的时候就有观、观的时候也有止,它们是不分开的,那就不是止外了,不是在禅定外面修观,而是在禅定里面修观。

  

  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也是这样说的。刚才我说大本的《无量寿经》也有这个意思,在禅定里边。譬如说,他这个时候要起他心通,他要入定,在定中他这个第六意识看你的心,才能知道你的心在想什么,不是出了定,不是的。而是在定里边,你才有这个力量。

  

  天眼通,你得天眼通的人,你一入定一发天眼通的时候,在你的肉眼的周围,有色界的四大。这时候你才有天眼通。若是出了禅定,这个天眼通就没有了,你的肉眼的旁边没有色界四大了,你能看什么?就是肉眼,什么也看不见了。若一出定,色界四大没有了。

  

  问:请长老慈悲,这边有五个问题想请教长老。刚才长老说吃维他命的问题,我以前曾经听过一些禅师这样讲,我们本身体内的器官在吸收食物以后,会自然制造这些维他命。如果靠维他命、现成的那些东西的话,那这些机能就慢慢退化。那是不是修禅的人适合吃维他命?

  

  答:这个事是那样。譬如说你现在本来是很正常,早晨起来、或者是晚上,我的精神还是很正常,一点也没有疲劳的事情,随时静坐、修止观都好。但是,忽然间到了多少天以后,不行,早晨起来的时候没有精神,晚上到时候修止观,没精神、疲劳。那么,你若看看医生,医生给你开个药方,恢复你的体力。这个时候你再静坐的时候,就感觉到恢复正常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就是你原来的体力衰弱下来,现在又调整一下,就是这么回事。

  

  有的人也不一样。有的人是疲劳,但是去看医生给你调整,还是无效,也是有这个问题。说吃维他命,吃维他命反倒还不如不吃,也有这种情形,是各式各样的情形。你若用功修行,你就自己要注意,怎么样是对、怎么样是不对,常常要注意这件事。倒不是决定是这样子。譬如说,你这样做是对,我也同你学,我还不行,我照你的做法就不对。也可能也对了,也可能不对。人与人不一样的。

  

  问:第二个问题就是刚才长老讲到很多经行这个名词。请长老解释诠释一下经行特别的方式、特殊的方法,和如何来摄心。

  

  答:经行的方法,在我们中国佛教禅宗的人经行,和现在的南传佛教、缅甸佛教的经行的方法不一样。一开始的时候经行就是正常地这样走,像我们平常走路这样正常走,但走得就是快一点,可也不是跑;快一个时间,然后就停下来,这是经行。南传佛教经行的方法,就是缅甸佛教,它的经行方法是慢。就是脚立在那里,你心里面说起,这个脚就起,要慢慢地起;你心里面说进,这个脚才又往前进;你心里面说落,这个脚才落。起、进、落,就是非常地慢。这样的经行的方法,在初开始学静坐的人,好,的确是好。好什么呢?就是虽然你没有盘腿坐,但是你心已经开始静下来了。就用这个起、进、落把你的心摄住不动、不散乱。所以,你可以经行一个钟头都可以,然后一坐下来就定了。但是,你已经有功夫的人没有这回事,快慢都是一样,坐下来就是定的,初发心的时候这经行不同。

  

  可是这两个方法,有一点问题。如果你的腿子不大好,你用慢步经行的方法,经行完了你静坐的时候,不久腿子就会痛。若是你走得稍微快一点、跑一跑,然后坐下来,虽然也会痛,痛得会慢一点。你可能会坐一小时以后才痛、或是坐三刻钟以后才痛。若是用慢步的方法,坐半小时以后就开始痛,痛得早一点,会有这件事。所以,各有利弊。

  

  问:第三个问题,刚才长老讲到,出息到入息之间的一个空档,所谓的「息」,请长老再诠释它,我们如何来数这个息。

  

  答:这个气呼出去,它不呼了,可是也没有吸,中间有一段停止,叫做息。吸进来以后,不是有意地呼吸,就是自然地呼吸。吸进来以后,它就不吸了,不吸也没有呼,也有一个息,这叫入息。你数息的时候,就数出息,或者数入息,这叫做数出入息。出入息有长、有短,息有出入的不同、有长短的不同、也有冷热的不同。你愿意数入息、你愿意数出息,都可以。数久了,慢慢地、慢慢地,这个心就会定下来。

  

  问:刚才长老谈到修止是一出一…

《静坐漫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静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