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静坐漫谈▪P4

  ..续本文上一页果、四果,然后再修神通也可以。

  

  我看若是年轻人出家,如果你不要去做其他的事,其他的名利的事情你都放下,把四念处学得好好的、把修奢摩他止的方法也学得好好的,然后专心在一个地方用功修行,是可以成就的,一生就可以成就!也可能不需要十年、也不需要五年、也不需要一年,可能是三个月就修成功也可能,三个月就成功了!也可能一个月就成功,也可能!就是说不定的。也可能我一个月没成功,再修一个月;一个月后,再修三个月;三个月没成功,再修三个月,有可能成功的!成功了以后,如果得了初果,你心里很快乐!得了初果以后、再修禅定,也很容易得。修了禅定、再修神通,也容易成就。

  

  这个时候,得了初果以后、有了神通,你再去读《金刚经》、读《大般若经》、读《华严经》,不同!和你没得禅定以前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你就读这么一遍《华严经》,就可以背下来。有禅定的人和没有禅定不一样啊!就不同啊。那个时候,你用慈悲心去弘扬佛法,不可思议功德!说「我在佛学院学了几年,我什么都会讲,你老师讲的还不如我,我讲比你讲的还好,我可以怎么怎么的!」有什么好?就算是辩才无碍、就算是全世界的大总统都皈依你了,我认为也没有什么!

  

  因为什么、怎么说没有什么呢?你自己看看自己的心还是贪、瞋、痴嘛!有什么好?还是不庄严!若是得了初果、得了无生法忍的时候,出定的时候(没有得阿罗汉果、没得三果)还是有欲心,但是随时心一摄回来就入定了,心还是清净光明的!是圣人!八风不动!圣人可以做到。你这八风不动的境界,心里面很自在!

  

  如果你没得圣道、也没得禅定,八风就能动你,有一点风,心就动了。虽然有很多的名闻利养,有什么好?还是苦恼人嘛!心里还是苦恼。别人看了也可能很羡慕,你自己知道是苦恼人。所以我主张先不要着急,还是多用功修行。

  

  修止,修止这个时候,其中有一个岔头的地方,就是因为你心还没得定,你不可能这一坐一支香一小时,都是一念不生、没有妄想,不可能这样子。所以你不妨修它一刻钟的止,然后就修观,就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修它三分钟都可以。观身不净,在《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六卷有不净观,可以把那个文影印下来,天天读、天天读,文熟了,等到你一静下来修的时候,很容易就现前。

  

  《大智度论》里面也有九想观、也有五种不净观,都是可以,你就修。修它三分钟的不净观,然后再修止,再修它一刻钟、或者修二十分钟都可以。修了、再修,你还是修不净观,修它一个时期,修它一百天的不净观,你就有力量,这不净观在你心里面就有力量,随时这个欲心若一动,这不净观就起来,就没有事了。你若不这么修,不行,不净观没有力量,欲心动了的时候,不能制伏它。说我们凡夫没有神通不知道,但是鬼神知道,知道这个比丘心动了;诸天也知道、佛菩萨也知道这个比丘心动了。若是不净观有力量的时候,就没有事,心就不动。

  

  不净观修到这么一个程度,能制伏欲心,然后修无我观,观察这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可得,《瑜伽师地论》也有、《大智度论》也有。你常常修、常常修,这个我就没有了,就不执着有我。不执着有我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种种的这些是非烦恼都没有了。说那个人有什么荣耀的事情出现了,我心里面不着急,我心里面没有什么不舒服。我们没修过无我观、有我的执着的人,别人一有什么荣耀的事情,心里就不舒服,就嫉妒障碍,很多的问题,就很多的烦恼。

  

  如果烦恼不重,只是心里动一动就算了,还算好。不然的话,表面也附和他去,事实上就是挖墙角、要破坏他,就造罪了。你若修无我观,就没这个事情,心里面世界太平,久了就得无生法忍。修无我观修成功,最低限度是初果须陀洹!初果须陀洹就是圣人。所以应该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我们内心修这四念处,常常修、常常修,就算是没得初果,但是烦恼不动。不动的时候,拿人家的供养的时候,给人家种的福能种多一点。如果我们名闻利养的心很强,贪、瞋、痴随时就会动,不是良福田啊!不是良福田。所以应该修四念处观,不管是自利也好、利他也好,修四念处观,应该修四念处观。行、住、坐、卧随时看这一念心、不要动。

  

  我们不修四念处观的人、不修行的人,人与人之间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你不对!」总是这样讲。「你不对!你怎么可以瞧不起我!怎么怎么地。」常修观的人,不!就是注意这一念心,我现在心不对,把它降伏住。不说别人不对,我自己不对,别人对不对是别人的事,我的心一定要对!我的心一定要清净!修行人是这样子。我心若不清净,立刻地要降伏,降伏其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应如是降伏其心」,就是四念处,用四念处来降伏其心。常常这样做、常常这样做,有可能三个月得初果!有可能。真的啊!不是假的。尤其是年轻人比年老的人不同,尤其是年轻人。你们是年轻人,我是老了。年轻人修行的确是不同。这是一样。

  

  我再说第二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修行这个事情,这么多少年来常常打禅七,还有别的人协助这些事情。有些人是有问题,修行、修行的时候坐在那里,就感觉到心里面有人说话,就是这样子,有人说话;有的时候,话说的好像也有道理,有的时候说的就没有道理,他自己不能作主,就是有这些问题。那么怎么辨呢?所以这个事情,你若想修四念处的话,你要把大悲咒念会。你每一天最少念二十一遍大悲咒。你要有这么一节功课念大悲咒。或者一天念一百零八遍大悲咒都可以。念这个有什么用呢?你看《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修行人用大悲咒可以降伏一切的鬼神,能降伏一切鬼神。他想来干扰你、向你捣乱,不可以!你一念这个咒,鬼神就跑了,他不能够向你捣乱的。

  

  如果不念大悲咒也可以,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背下来!一定要背下来,不是老是照本念,不行的。要背下来,天天要背。背《金刚经》,你背得快一点,十五分钟背一遍,不要太快、太快不好,或者二十分钟最好,二十二分钟、三十分钟,不要太快。每一句清清楚楚地把它背一遍,一天背它两遍,或者多背几遍都好,天天背。然后你静坐,如果有问题的时候,你心里就念《金刚经》、背《金刚经》,背《金刚经》的时候一切鬼神也怕你,不敢干扰你,就能保护你的安全,使令你继续用功。

  

  不过,有时候也可以拜忏。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多拜忏,多拜佛就是了,多忏悔。忏悔使令你修行这条路走得顺一点,不要着魔了。这样用功也可以的,这样修行。

  

  天台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摩诃止观》都有提,修行人你的心里面不着,莫受、莫着,所有的魔鬼都没有办法,无奈汝何,都是没有辨法的。但是我们的修行不够,它就着;心里面现出一个境界来的时候,就忘掉了你的四念处,就追逐那件事,其实都是妄想!你不要忘掉你的四念处!你在静坐的时候,忽然出现一些事情,你不要睬它,你还是修四念处,应该是这样才对。但是我们就是容易出岔头,出岔头就是中了魔鬼的计了。中了魔鬼的计的时候,初开始你回来还容易,久了就不容易,就难!所以你若想用功修行,要记住这件事:抓住你的宗旨,其他的事情不要睬它。

  

  我还有一个想法,禅宗的人就「念佛是谁?」这么样参。有一天忽然碰着(喀!)就开悟了。世间上有这种便宜的事情?我们尤其是学习了《摄大乘论》,非要自己常常地栽培善根,多闻熏习,如理作意、熏习无漏的种子;种子逐渐地有力量、逐渐有力量,这时候才能得无生法忍,一念相应得无生法忍!要这样,要你实际的努力才成就的。那有「占个便宜,我一碰到就开悟了!」那有这种事情?这说的不符合圣言量。

  

  当然现在很多人欢喜用袓师禅,但是你从经论的圣言量上看,不是那么回事,没有便宜的事情,你非要自己努力做到了,才成功的。有因才有果,你自己熏习得不够,我一碰到就开悟了!那有这种事情?所以就是自己努力,不要有侥幸的心理,没有那回事!就是努力地用功才可以。这是一样。现在我说这是第三样,还有第四个。

  

  第四个是什么呢?你修学四念处这个法门,你这样地修,你一定还要有一本经,就和你修四念处这个法门相应的这部经,你天天要读,天天读和你这个法门相应的这部经。如果你欢喜《大般若经》,你修四念处,观身不可得、观身、受、心、法都是毕竟空寂、不可得。若是这样修四念处,你要读《大品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者读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也可以。当然,还是读鸠摩罗什法师翻的《大品般若经》比较好。一天读一卷、或者读两卷都可以,天天读。天天读,有什么好处呢?就像吃饭似的,我们身体的精神,你要吃饭,你不吃饭这身体没有精神。你内心修观,修止观这个观,它也要吃饭,它就是用佛的圣言量。你如果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法门相应,它就是饭;你天天读,它能滋养你这个观,使令你有力量,这样子。

  

  好像是朱熹,儒家的学者朱熹有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然他这个诗,朱熹是中国哲学,另外有一套,他那一套归他,我们现在用佛法来解释这个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地这么一个水塘,一个水池子,就这样说。「一鉴开」:就像一个镜子摆在那里似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一鉴开」,这一鉴是形容这个方塘的一个相貌。「天光云影共徘徊」:这个虚空里面的光明,虚空里也有云,也有光、也有云,在水里面徘徊。在水里面看见有天光、也有云影共徘徊…

《静坐漫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静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