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四果,然後再修神通也可以。
我看若是年輕人出家,如果你不要去做其他的事,其他的名利的事情你都放下,把四念處學得好好的、把修奢摩他止的方法也學得好好的,然後專心在一個地方用功修行,是可以成就的,一生就可以成就!也可能不需要十年、也不需要五年、也不需要一年,可能是叁個月就修成功也可能,叁個月就成功了!也可能一個月就成功,也可能!就是說不定的。也可能我一個月沒成功,再修一個月;一個月後,再修叁個月;叁個月沒成功,再修叁個月,有可能成功的!成功了以後,如果得了初果,你心裏很快樂!得了初果以後、再修禅定,也很容易得。修了禅定、再修神通,也容易成就。
這個時候,得了初果以後、有了神通,你再去讀《金剛經》、讀《大般若經》、讀《華嚴經》,不同!和你沒得禅定以前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你就讀這麼一遍《華嚴經》,就可以背下來。有禅定的人和沒有禅定不一樣啊!就不同啊。那個時候,你用慈悲心去弘揚佛法,不可思議功德!說「我在佛學院學了幾年,我什麼都會講,你老師講的還不如我,我講比你講的還好,我可以怎麼怎麼的!」有什麼好?就算是辯才無礙、就算是全世界的大總統都皈依你了,我認爲也沒有什麼!
因爲什麼、怎麼說沒有什麼呢?你自己看看自己的心還是貪、瞋、癡嘛!有什麼好?還是不莊嚴!若是得了初果、得了無生法忍的時候,出定的時候(沒有得阿羅漢果、沒得叁果)還是有欲心,但是隨時心一攝回來就入定了,心還是清淨光明的!是聖人!八風不動!聖人可以做到。你這八風不動的境界,心裏面很自在!
如果你沒得聖道、也沒得禅定,八風就能動你,有一點風,心就動了。雖然有很多的名聞利養,有什麼好?還是苦惱人嘛!心裏還是苦惱。別人看了也可能很羨慕,你自己知道是苦惱人。所以我主張先不要著急,還是多用功修行。
修止,修止這個時候,其中有一個岔頭的地方,就是因爲你心還沒得定,你不可能這一坐一支香一小時,都是一念不生、沒有妄想,不可能這樣子。所以你不妨修它一刻鍾的止,然後就修觀,就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修它叁分鍾都可以。觀身不淨,在《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六卷有不淨觀,可以把那個文影印下來,天天讀、天天讀,文熟了,等到你一靜下來修的時候,很容易就現前。
《大智度論》裏面也有九想觀、也有五種不淨觀,都是可以,你就修。修它叁分鍾的不淨觀,然後再修止,再修它一刻鍾、或者修二十分鍾都可以。修了、再修,你還是修不淨觀,修它一個時期,修它一百天的不淨觀,你就有力量,這不淨觀在你心裏面就有力量,隨時這個欲心若一動,這不淨觀就起來,就沒有事了。你若不這麼修,不行,不淨觀沒有力量,欲心動了的時候,不能製伏它。說我們凡夫沒有神通不知道,但是鬼神知道,知道這個比丘心動了;諸天也知道、佛菩薩也知道這個比丘心動了。若是不淨觀有力量的時候,就沒有事,心就不動。
不淨觀修到這麼一個程度,能製伏欲心,然後修無我觀,觀察這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可得,《瑜伽師地論》也有、《大智度論》也有。你常常修、常常修,這個我就沒有了,就不執著有我。不執著有我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種種的這些是非煩惱都沒有了。說那個人有什麼榮耀的事情出現了,我心裏面不著急,我心裏面沒有什麼不舒服。我們沒修過無我觀、有我的執著的人,別人一有什麼榮耀的事情,心裏就不舒服,就嫉妒障礙,很多的問題,就很多的煩惱。
如果煩惱不重,只是心裏動一動就算了,還算好。不然的話,表面也附和他去,事實上就是挖牆角、要破壞他,就造罪了。你若修無我觀,就沒這個事情,心裏面世界太平,久了就得無生法忍。修無我觀修成功,最低限度是初果須陀洹!初果須陀洹就是聖人。所以應該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我們內心修這四念處,常常修、常常修,就算是沒得初果,但是煩惱不動。不動的時候,拿人家的供養的時候,給人家種的福能種多一點。如果我們名聞利養的心很強,貪、瞋、癡隨時就會動,不是良福田啊!不是良福田。所以應該修四念處觀,不管是自利也好、利他也好,修四念處觀,應該修四念處觀。行、住、坐、臥隨時看這一念心、不要動。
我們不修四念處觀的人、不修行的人,人與人之間有什麼問題的時候,「你不對!」總是這樣講。「你不對!你怎麼可以瞧不起我!怎麼怎麼地。」常修觀的人,不!就是注意這一念心,我現在心不對,把它降伏住。不說別人不對,我自己不對,別人對不對是別人的事,我的心一定要對!我的心一定要清淨!修行人是這樣子。我心若不清淨,立刻地要降伏,降伏其心。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應如是降伏其心」,就是四念處,用四念處來降伏其心。常常這樣做、常常這樣做,有可能叁個月得初果!有可能。真的啊!不是假的。尤其是年輕人比年老的人不同,尤其是年輕人。你們是年輕人,我是老了。年輕人修行的確是不同。這是一樣。
我再說第二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修行這個事情,這麼多少年來常常打禅七,還有別的人協助這些事情。有些人是有問題,修行、修行的時候坐在那裏,就感覺到心裏面有人說話,就是這樣子,有人說話;有的時候,話說的好像也有道理,有的時候說的就沒有道理,他自己不能作主,就是有這些問題。那麼怎麼辨呢?所以這個事情,你若想修四念處的話,你要把大悲咒念會。你每一天最少念二十一遍大悲咒。你要有這麼一節功課念大悲咒。或者一天念一百零八遍大悲咒都可以。念這個有什麼用呢?你看《大悲心陀羅尼經》說,修行人用大悲咒可以降伏一切的鬼神,能降伏一切鬼神。他想來幹擾你、向你搗亂,不可以!你一念這個咒,鬼神就跑了,他不能夠向你搗亂的。
如果不念大悲咒也可以,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背下來!一定要背下來,不是老是照本念,不行的。要背下來,天天要背。背《金剛經》,你背得快一點,十五分鍾背一遍,不要太快、太快不好,或者二十分鍾最好,二十二分鍾、叁十分鍾,不要太快。每一句清清楚楚地把它背一遍,一天背它兩遍,或者多背幾遍都好,天天背。然後你靜坐,如果有問題的時候,你心裏就念《金剛經》、背《金剛經》,背《金剛經》的時候一切鬼神也怕你,不敢幹擾你,就能保護你的安全,使令你繼續用功。
不過,有時候也可以拜忏。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多拜忏,多拜佛就是了,多忏悔。忏悔使令你修行這條路走得順一點,不要著魔了。這樣用功也可以的,這樣修行。
天臺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摩诃止觀》都有提,修行人你的心裏面不著,莫受、莫著,所有的魔鬼都沒有辦法,無奈汝何,都是沒有辨法的。但是我們的修行不夠,它就著;心裏面現出一個境界來的時候,就忘掉了你的四念處,就追逐那件事,其實都是妄想!你不要忘掉你的四念處!你在靜坐的時候,忽然出現一些事情,你不要睬它,你還是修四念處,應該是這樣才對。但是我們就是容易出岔頭,出岔頭就是中了魔鬼的計了。中了魔鬼的計的時候,初開始你回來還容易,久了就不容易,就難!所以你若想用功修行,要記住這件事:抓住你的宗旨,其他的事情不要睬它。
我還有一個想法,禅宗的人就「念佛是誰?」這麼樣參。有一天忽然碰著(喀!)就開悟了。世間上有這種便宜的事情?我們尤其是學習了《攝大乘論》,非要自己常常地栽培善根,多聞熏習,如理作意、熏習無漏的種子;種子逐漸地有力量、逐漸有力量,這時候才能得無生法忍,一念相應得無生法忍!要這樣,要你實際的努力才成就的。那有「占個便宜,我一碰到就開悟了!」那有這種事情?這說的不符合聖言量。
當然現在很多人歡喜用袓師禅,但是你從經論的聖言量上看,不是那麼回事,沒有便宜的事情,你非要自己努力做到了,才成功的。有因才有果,你自己熏習得不夠,我一碰到就開悟了!那有這種事情?所以就是自己努力,不要有僥幸的心理,沒有那回事!就是努力地用功才可以。這是一樣。現在我說這是第叁樣,還有第四個。
第四個是什麼呢?你修學四念處這個法門,你這樣地修,你一定還要有一本經,就和你修四念處這個法門相應的這部經,你天天要讀,天天讀和你這個法門相應的這部經。如果你歡喜《大般若經》,你修四念處,觀身不可得、觀身、受、心、法都是畢竟空寂、不可得。若是這樣修四念處,你要讀《大品般若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或者讀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也可以。當然,還是讀鸠摩羅什法師翻的《大品般若經》比較好。一天讀一卷、或者讀兩卷都可以,天天讀。天天讀,有什麼好處呢?就像吃飯似的,我們身體的精神,你要吃飯,你不吃飯這身體沒有精神。你內心修觀,修止觀這個觀,它也要吃飯,它就是用佛的聖言量。你如果和《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法門相應,它就是飯;你天天讀,它能滋養你這個觀,使令你有力量,這樣子。
好像是朱熹,儒家的學者朱熹有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當然他這個詩,朱熹是中國哲學,另外有一套,他那一套歸他,我們現在用佛法來解釋這個詩。
「半畝方塘一鑒開」:半畝地這麼一個水塘,一個水池子,就這樣說。「一鑒開」:就像一個鏡子擺在那裏似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半畝方塘一鑒開」,這一鑒是形容這個方塘的一個相貌。「天光雲影共徘徊」:這個虛空裏面的光明,虛空裏也有雲,也有光、也有雲,在水裏面徘徊。在水裏面看見有天光、也有雲影共徘徊…
《靜坐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