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漫談▪P5

  ..續本文上一頁。「問渠那得清如許」:你問他爲什麼水這麼清?「爲有源頭活水來」:因爲由那個源頭,水從那個源那裏流到這裏來,所以這個水就清。

  

  這就是形容我們修行人,修行人這個「半畝方塘一鑒開」是什麼?這個水塘就是你的一念心。「天光雲影共徘徊」,就是你在用功修行的時候,天光就是你止觀的力量,使令你的一念心很清淨。但是有時候也起個妄想,「雲影共徘徊」,雲就譬喻妄想。「問渠那得清如許」,說是你這一念心那麼清淨,妄想不多,「爲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源頭,有兩個源頭,一個你讀經,讀佛的聖言量,常常讀經;佛的聖言量的熏習,這是個源頭。第二個源頭,你不讀經的時候,用這個聖言量來修止、修觀,你這個心受到止觀的力量的熏習,心就清淨了,可以這樣解釋。

  

  另外一個問題,你修行、修行的時候,自己有點疑惑,「我修行得對不對呢?」就會有這問題。你不修行的時候,就這麼讀一讀好像也沒有什麼。但是修行久了的時候,我這修行對不對呢?就有這個問題。但你若一讀經,你就知道我就按照經上這樣修行,你就知道是對的;你若不讀經就不行。

  

  所以,你常常修止觀,你應該要讀一部經,讓你修行的方法與經上合,與修多羅要相合,不能違背,不能違背經所說的。讓它相契合,那麼你信心也就來了。加上佛的聖言量的力量、加上你修行的力量,慢慢地、慢慢就進步、就成功了。我就講到這裏好吧!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

  

  問:長老慈悲,未學在這裏有一個問題,請長老開示一下。譬如說,你已經得定了,已經有禅定了,但是,你要在定中起觀,應該是怎麼樣的觀法?因爲從以前到現在的大德在這方面好像沒有很多的開示,所以現在能不能說明呢?

  

  答:怎麼觀,就是按經上說觀。經上說: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就思惟心是無常的,思惟這一切法是無我的,你就這樣思惟。這就是觀。

  

  你得了定了的時候,前五識不動。得了禅定——得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時候,前五識不動。因爲有了定,前五識自然是不動,而你第六意識在那兒修觀。你若沒得定,心一動就不行,那就都是動的。

  

  問:是以禅定的力量,思惟這些法義?

  

  答:對。《無量壽經》上說,阿彌陀佛國的人在禅定裏面,入了定了,然後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而不失定意,還沒出定,還是在定裏頭。這就很明白是在定裏面,沒有失定,沒有失壞定的境界,定的力量還在。

  

  問:我問幾個事相上的小問題。剛剛說在打坐之前,不能做辛苦的事。如果在打坐之前,拜忏或是拜佛,拜佛完再下來打坐,這算不算是辛苦的事情。

  

  答:這個事是那樣。從經驗中你應該知道,你拜佛的時候,還沒有感覺到辛苦。譬如說你拜一個鍾頭,你還不感覺辛苦,那麼你這個時候應該停下來去靜坐。拜忏,你應該知道,叫它不辛苦,而還能拜完忏去靜坐。你應該自己要有個量,使令自己不要超越那個量。當然如果說,現在要靜坐,但是忽然間有事,一定要很辛苦做這個事,那怎麼辦呢?那只好你自己酌量了。

  

  問:長老,你剛剛提到,《瑜伽師地論》或是一般佛陀的教法,只有中夜適合睡眠。我們一般的佛寺的作息,都有午休的時間。長老對午休的看法是如何。

  

  答:《瑜伽師地論》也提到,在白天或者是夜晚,如果疲倦了,打個盹兒是可以。這是例外,打個盹是可以,你休息它多少時間是可以。不要休息幾個鍾頭,那是多了一點。

  

  問:您上次課堂說,在止的時候,可以止于肚臍。我印像中好像是《小止觀》還是那裏有提到臍下,或是一般道教講的丹田。長老好像在課堂上講過不宜止于這個地方,可以講一下嗎?

  

  答:丹田也可以,止于丹田也可以。

  

  問:長老慈悲,剛才第一位同學說,由禅定起觀,當然是第六意識起觀(在禅定當中)。剛才照那句話說,就是以前五識起觀了,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長老慈悲指示。佛陀教我們中夜睡眠,修光明想,不曉得如何修光明想?

  

  答:你頭一個問題,由前五識修觀?前五識不能修觀!前五識是無分別,前五識只是有自性分別,它沒有隨念分別、計度分別,所以它不能修觀。修觀只有第六識才可以,所以不是前五識修觀。但是,沒有入定的人,前五識隨時能發生作用。譬如你靜坐了,感覺到很相應,但是旁邊有聲音你還能聽見,這就表示你耳識還在動,就是沒得定。若是得到初禅以上、二禅、叁禅、四禅的時候,就不是這樣子。他一入定,前五識就不動。你說話不能打擾他,他沒聽見。那就是得了定了,那就不同。

  

  得了定以後,他若是不修四念處觀,他那個第六識還繼續緣念那個所緣境,在所緣境那裏寂靜住。若是佛教徒修四念處的時候,就是改變了所緣境。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可以這樣思惟。那就是在禅定裏面修觀,也就是在止裏面修觀。

  

  問:長老慈悲,請問一個問題。剛才長老談到在禅定中作觀。現在南傳的一些經論上,有提到不同的看法。它認爲在禅定中不能作觀,而是要出禅定,然後以禅定的余勢而起觀,它認爲禅定中不能作觀。請問長老,南傳的經論這樣子說法,跟北傳應該有差別。

  

  答:我看不是。在《阿含經》裏面,似乎佛也是說,在禅定裏面觀。尤其是「止觀雙運」這句話,止觀雙運,就是止的時候就有觀、觀的時候就有止,所以就不是在定的外邊修觀。止的時候就有觀,足見不是在止以外有觀。那麼,若在止以外修觀,觀就沒有止了。止觀雙運就是:就是止的時候就有觀、觀的時候也有止,它們是不分開的,那就不是止外了,不是在禅定外面修觀,而是在禅定裏面修觀。

  

  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也是這樣說的。剛才我說大本的《無量壽經》也有這個意思,在禅定裏邊。譬如說,他這個時候要起他心通,他要入定,在定中他這個第六意識看你的心,才能知道你的心在想什麼,不是出了定,不是的。而是在定裏邊,你才有這個力量。

  

  天眼通,你得天眼通的人,你一入定一發天眼通的時候,在你的肉眼的周圍,有色界的四大。這時候你才有天眼通。若是出了禅定,這個天眼通就沒有了,你的肉眼的旁邊沒有色界四大了,你能看什麼?就是肉眼,什麼也看不見了。若一出定,色界四大沒有了。

  

  問:請長老慈悲,這邊有五個問題想請教長老。剛才長老說吃維他命的問題,我以前曾經聽過一些禅師這樣講,我們本身體內的器官在吸收食物以後,會自然製造這些維他命。如果靠維他命、現成的那些東西的話,那這些機能就慢慢退化。那是不是修禅的人適合吃維他命?

  

  答:這個事是那樣。譬如說你現在本來是很正常,早晨起來、或者是晚上,我的精神還是很正常,一點也沒有疲勞的事情,隨時靜坐、修止觀都好。但是,忽然間到了多少天以後,不行,早晨起來的時候沒有精神,晚上到時候修止觀,沒精神、疲勞。那麼,你若看看醫生,醫生給你開個藥方,恢複你的體力。這個時候你再靜坐的時候,就感覺到恢複正常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就是你原來的體力衰弱下來,現在又調整一下,就是這麼回事。

  

  有的人也不一樣。有的人是疲勞,但是去看醫生給你調整,還是無效,也是有這個問題。說吃維他命,吃維他命反倒還不如不吃,也有這種情形,是各式各樣的情形。你若用功修行,你就自己要注意,怎麼樣是對、怎麼樣是不對,常常要注意這件事。倒不是決定是這樣子。譬如說,你這樣做是對,我也同你學,我還不行,我照你的做法就不對。也可能也對了,也可能不對。人與人不一樣的。

  

  問:第二個問題就是剛才長老講到很多經行這個名詞。請長老解釋诠釋一下經行特別的方式、特殊的方法,和如何來攝心。

  

  答:經行的方法,在我們中國佛教禅宗的人經行,和現在的南傳佛教、緬甸佛教的經行的方法不一樣。一開始的時候經行就是正常地這樣走,像我們平常走路這樣正常走,但走得就是快一點,可也不是跑;快一個時間,然後就停下來,這是經行。南傳佛教經行的方法,就是緬甸佛教,它的經行方法是慢。就是腳立在那裏,你心裏面說起,這個腳就起,要慢慢地起;你心裏面說進,這個腳才又往前進;你心裏面說落,這個腳才落。起、進、落,就是非常地慢。這樣的經行的方法,在初開始學靜坐的人,好,的確是好。好什麼呢?就是雖然你沒有盤腿坐,但是你心已經開始靜下來了。就用這個起、進、落把你的心攝住不動、不散亂。所以,你可以經行一個鍾頭都可以,然後一坐下來就定了。但是,你已經有功夫的人沒有這回事,快慢都是一樣,坐下來就是定的,初發心的時候這經行不同。

  

  可是這兩個方法,有一點問題。如果你的腿子不大好,你用慢步經行的方法,經行完了你靜坐的時候,不久腿子就會痛。若是你走得稍微快一點、跑一跑,然後坐下來,雖然也會痛,痛得會慢一點。你可能會坐一小時以後才痛、或是坐叁刻鍾以後才痛。若是用慢步的方法,坐半小時以後就開始痛,痛得早一點,會有這件事。所以,各有利弊。

  

  問:第叁個問題,剛才長老講到,出息到入息之間的一個空檔,所謂的「息」,請長老再诠釋它,我們如何來數這個息。

  

  答:這個氣呼出去,它不呼了,可是也沒有吸,中間有一段停止,叫做息。吸進來以後,不是有意地呼吸,就是自然地呼吸。吸進來以後,它就不吸了,不吸也沒有呼,也有一個息,這叫入息。你數息的時候,就數出息,或者數入息,這叫做數出入息。出入息有長、有短,息有出入的不同、有長短的不同、也有冷熱的不同。你願意數入息、你願意數出息,都可以。數久了,慢慢地、慢慢地,這個心就會定下來。

  

  問:剛才長老談到修止是一出一…

《靜坐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靜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