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數息,剛才長老講到一個名相,叫未出息,請問長老這個名相有什麼定義及作用。
答:未出息?就是出息,出、出,不出了,叫未出息是不是?我沒有說這個名字,我好像沒說這個名字。
問:第五個問題,在天臺的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有沒有它一定的次第、以及如何來漸證的方法?
答:智者大師有個解釋,解釋這「數」、「隨」,像剛才解釋的。
「止」,我剛才也解釋,有兩個辦法,就是止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止在肚臍也可以、止在丹田也可以、止在大腳趾也可以,止在腳板也可以,但是,不應該止在頭部,不要止在頭部。如果你打瞌睡的時候,你可以注意頭頂,就不打瞌睡。假設你打瞌睡不那麼重,你一注意頭頂,這精神就來了,就不打瞌睡,有這個作用。但是,不打瞌睡的時候不要這樣子,一定止在肚臍以下,這樣子對身體的健康有幫助。或者,這個止就是製心止,以心爲所緣境,使令它明靜而住,沒有一切雜念。
你一直地止,當然你這個止會有進步,會得定,但是這樣子不能得解脫,你想了生死還不行。所以,還要修「觀」。(數、隨、止、觀)在止中要修觀,或者修不淨觀、修無我觀、無常觀都可以,修般若的性空觀也可以,修唯識觀也可以。
「還」,還怎麼講呢?觀一個時期,不能一直地觀,還回來還是止,止完了還是觀,觀完了還是止,就是這樣子。這樣子,你終究有一天得無生法忍了,所以叫做「淨」。淨,就是入聖位、斷煩惱了叫淨。
不過,也有好多其他的解釋,我剛才這是其中的一種,這樣解釋。
如果你歡喜《阿含經》,注意《阿含經》讀一讀。《阿含經》也很多修行方法,也可以修,用那個方法來修,不斷地修,也是可以。
先得聖道,然後再去弘揚佛法比較好。先得聖道!先得了聖道以後,你本身就沒有危險了。在這個風浪裏邊、這個八風的這種苦惱的境界裏面,你不苦惱。你隨時你的心能回到第一義谛去。說我在外頭風吹雨淋、有老虎、有毒蛇,我回到房子裏就沒有事,就安全的。所以,你得無生法忍以後,你得初果、得二果、得叁果、得四果了,你不入定的時候,你和這一切的生死凡夫在裏面活動、弘揚佛法,你隨時可以回到你的四禅八定裏頭來、回到滅盡定裏頭來,就回到房子裏邊。回到房子裏邊就還是很自在、很舒服的。
如果你沒得聖道,你到那兒去?就像在外面風吹雨淋、老虎來了,沒有辦法躲避。你若已經得了禅定,也好一點。你做這一切的事情,也應該有個限度,到了時候你就入定,就像到房子裏面去。但是,不如得了聖道比較好。聖道,因爲有無常、無我、畢竟空、有第一義谛的境界,比禅定還要好的;當然這裏面也有禅定在內,是好一點。所以,也沒有聖道、也沒有禅定,就去弘揚佛法,也是不錯了,凡夫也肯弘揚佛法,也應該贊歎,但是不安全!也可能被老虎叨跑了!是的啊!你沒有辦法啊,你沒有回避的地方。
問:長老慈悲,心一境性的意思是不是說可以常在所緣的境,而那個境是無常的話,也是算一境嗎?
答:心一境性就是定,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這就是定。你只是心一境性,那還不能夠解決問題。只是得了禅定,你還不能得入聖道。所以,成就了心一境性以後,要修四念處,就是在心一境性裏面修四念處,得入聖道,你就是聖人了。
問:我的意思是說,這個境是一直在轉,還是好像一個境在肚臍就是在肚臍,或者是說肚臍那個境可以一直無常的變化中?
答:得了定以後的人,他的境不變動,他就安住在那一個境界,他心不動。當然他若願意變動也是可以。得了定的人,定已經成就了,他要變動所緣境也是可以。
問:像我們起觀的時候,那個不算境嗎?
答:也是境。
問:可是我們觀的境也是一直在變,才能觀這個是無我,那個境一直是在變的。
答:是的,也是在變。但是,這是兩個境:一個是止所緣境、一個是觀所緣境。止所緣境和觀所緣境,也可以是相同的,但是也可以不同。你修止,假設是以息作所緣境,修觀的時候也可以觀息不可得。但是不應該局限在息,應該擴大,觀色受想行識都是畢竟空、不可得,都是無我、無我所。所以,觀的所緣境應該是大過止的所緣境,它範圍就寬了,應該是這樣說。
問:長老慈悲,長老現在所說的都是如來禅。因爲修如來禅,在中國有幾位大德有成就,請長老舉例說明。
答:很多。你看北魏的時候,有個僧稠禅師,在《高僧傳》裏面,修禅的。他就是根據《涅槃經》修禅定,也就是修四念處,他成功了。還有很多,在禅師的語錄上,也有很多禅師修如來禅的,你從他說法的法語就看出來是修如來禅的。六祖大師是聽《金剛經》開悟,那也是如來禅,而不是祖師禅,不是後來看話頭禅,不是的。
問:再請教長老,長老說八背舍跟八勝處,是得滅盡定的人所修?
答:我不是說八勝處。八解脫也叫八背舍,八背舍也名爲八解脫。最後一個解脫就是滅受想定解脫,所以,他已經得了滅受想定了,他修這個解脫的。
問:是不是要得到滅盡的人才能修的?
答:是的。但是,如果你現在沒得滅盡定,但是你得到四禅了,你也可以用八背舍的方法來修不淨觀,那就不名爲八背舍、不名爲八解脫。
問:在《大智度論》上有講:「背舍爲初門,勝處爲中行,一切處爲成就」,不知道長老……?
答:這就是初、中、後,初開始是修八背舍。修八背舍的時候,譬如說,「內有色觀外色解脫」、「內無色觀外色解脫」,初開始的時候觀外色,是觀不淨色,修這個身體都是……,譬如從大拇趾開始膨脹了,然後膿爛、破了,裏面是白骨了,由這麼開始一直到頭部完全都是白骨了,這樣觀察,是觀不淨色。然後又觀察眉間,從眉間又放光,放青黃赤白的光明。而這時候雖然這樣觀,都不是那麼樣特別的理想。等到第叁個背舍「淨背舍身作證」,這個時候就是沒有骨人了。他原來是觀察一節一節的骨頭在眉間這裏放光,後來把骨人都取消了,所以「內無色」,只是觀青黃赤白的光明;這時候淨背舍身作證。
但是你到八勝處的時候,要把光明觀察得更好。我們說,觀察一個光明是這樣子,但是這光明還不夠殊勝,還繼續地要把它更強大,所以分出來初、中、後的不同。八背舍的時候是一樣、八勝處是一樣、十遍處(也叫十一切處)又一樣;到十遍處的時候才是圓滿的。所修的光明不一,最初的時候還不是那麼樣理想,所以分這初、中、後。
問:這樣子說就不見得是一定要得到滅盡定的人才修這種法門。
答:八背舍後邊是個滅盡定解脫,所以,是得滅受想定了。你若是沒有得滅受想定,就不能名爲八背舍,數不夠嘛。可是,按佛教徒來說,你得到四禅八定、沒得滅受想定,你不應該愛著禅定的境界,也應該用苦、空、無常、無我,來觀察定的境界,破除自己的執著心,還是應該這樣做。譬如說,你觀察這個光明,在這一裏路、或者十裏路,都是光明,但是他要觀幾百裏、幾千萬裏都是光明,這個情形就不一樣,有初、中、後的不同。
問:長老慈悲,據我所看到的,在《瑜伽師地論》裏面有講到真如作意、共相作意、自相作意、還有一個勝解作意。勝解作意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我要請問長老,真如作意的所緣境是什麼?還是真如作意是屬于聖者所證悟的境界?
答:真如作意,就是觀察真如。但是,勝解作意這個程度又進步了一點,就使令你觀察真如的這種觀有了力量了,特別熟悉、而有力量了,這時候叫做勝解作意。
問:長老慈悲,是不是先修勝解作意之後,共相、自相,而後才真如作意。
答:也可以這麼解釋。但是,如果說真如作意是開始,進一步叫做勝解作意,也是可以。
問:那真如作意是以何爲所緣境?
答:我們《攝大乘論》上已經講了,就是「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這個似義顯現「永無有性」就是真如作意了。
問:長老,這是否還是屬于勝解作意呢?
答:這就是看你修作意的程度。我們一般在文字上這樣觀、這樣看、這樣思惟,這樣還不算是勝解作意。勝解作意就是達到了非常地純熟,而且很有力量的,那時候叫做勝解作意。
怎麼知道有力量呢?現在有人贊歎你,你心裏面執著對方贊歎的時候,你能夠觀察這是畢竟空、不可得的,能觀上來,就是有點力量了。有人來罵你,你這時候能觀上來,這是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這個似義顯現是不可得的,能觀上來,就表示你有點力量。若是你觀不上來,如果沒有人贊歎你、也沒有人毀謗你,你在一個清閑、寂靜的地方,這時候能觀上來。等到人家來罵你的時候,就觀不上來,這表示你沒得勝解作意,就是力量不夠。勝解作意能斷煩惱的,能使令煩惱除滅,勝解作意是有力量的。
問:長老慈悲,修念佛叁昧,觀像念佛的時候,已經觀一個佛在眼前,爲什麼還要觀佛能夠行走、能夠坐臥,這樣有什麼特殊的含義、特殊的作用?
答:這個就使令你念佛叁昧的力量繼續強大起來。
問:是不是還有其他對治的作用?
答:其他的作用,因爲佛不可能就是一個威儀嘛,佛應該是可以走路、可能天空裏飛行、也可以說法、現種種神通,這些事情。若是我們本身的定力觀想的力量不夠,你想觀、觀不上來。
問:那就是一種提升內心的力量。
答:是的,提升你的力量,用這個方法可以提升。
問:那到最後,佛能夠出現說法,這是不是最高的程度?
答:那還不是,這只是表示你的定力的深淺。最高程度一定要加上般若。
問:就是般若除外,光是修禅定這方面。
答:光是修禅定,這時候也不錯了。
問:在光是修禅定這方面,佛能夠出現說法,在光修禅定這方面,是不是已經達到最高的程度?只是光修念佛叁昧,他最後的境界是不是佛能夠出現說法?
答:如果你沒有般若波羅蜜,你的禅定也不會很高。一定加上了般若波羅蜜,這個禅才能高。可是,若沒有禅定,般若波羅蜜也不會高。就是互相增上,才能高、才能深,到佛的境界才是最後、最高的圓滿境界。
問:還有一個最後、這是相關的一個問題,臨命終時佛出現所說的法語,跟我們平時的聞思修,是不是有很大的關系?平時若是對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沒有下很大的功夫的話,到臨命終的時候,佛是不是沒有辦法出現說法,是不是有這樣的關系?
答:是的,是有這個關系。你說你在禅定裏面觀想佛在說法,你對于佛法的認識不夠,你觀想中那個佛怎麼說法?你觀不上來的。所以那個地方一定有般若波羅蜜了。
問:平時的聞思修也是很有關系?
答:是的,平時的聞思修也很有關系。
《靜坐漫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