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靜坐
于1990/4加州法雲寺
各位居士!靜坐,我們佛教徒都應該學習的。近多少年來,似乎是有興趣的人比較多,但是真實有成就的人可能不是很多。能夠保持靜坐的興趣、天天靜坐,也就很好了。
靜坐,在經論裏面其實就是「禅」,禅有深有淺,我們初學的人當然是由淺而深的。我們今天集會的各位居士,我相信有的人已經靜坐很久了,已經有很多的經驗;也有的人可能沒有經驗。我現在和各位講解禅、講解靜坐,還是從頭開始。
我先簡單地說靜坐的好處。靜坐的好處,在佛法的立場來說,是能得聖道、能夠轉凡成聖、能成爲阿羅漢、能得無上菩提,或者說是能得神通。若是靜坐能得到禅定,從禅定之中再修習神通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神通了。若是不靜坐、沒有禅的功夫,是不會有神通的。假使有神通,就是所謂報得的神通;報得的神通是很小的,有的時候也靠不住。由禅定者的神通,不一定靠的住,但是靈的、准確的比較多一點。靜坐能得禅、能得神通,容易成就智慧——所謂般若波羅蜜,這是在佛教的立場,說禅定得到的一些功德。
其次,就是一般性的功德,就是對身體的健康有幫助,能減少病痛,不能說沒有病痛,不能那麼說。舍利弗尊者是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弟子,也是有神通的,但是他也有病痛;阿那律尊者也是大阿羅漢,他也有病痛,我們從《阿含經》上看,有這個記錄的。所以坐禅的人只能說減少病痛,不能說沒有病痛。靜坐,如果你的方法沒有錯誤,你能夠有恒心,是能減少病痛,能夠幫助身體健康,也能夠強壯人的神經,能夠使令神經健康;神經健康,辦事能力也就強一點,犯的錯誤就可能會減少,也有這種好處。或者有什麼樣的病痛,長期地靜坐也可能會好。這是一般性的好處。
其次,有的時候有什麼難題不能解決,你若靜坐一個鍾頭,喔!那個問題就解決了,他從靜坐之中就會想出來辦法。所以知道靜坐能幫助開智慧、解決問題,但是這都是一般性的。靜坐的好處姑且就說這麼多。
其次,我們說靜坐的方法。靜坐的方法,一共是有兩種:一個是止、一個是觀,有這兩種方法。可是一般人靜坐的時候,多數是用止、而不用觀,不應該這樣。因爲要用觀的時候,能夠幫助止有進步;靜坐的時候用觀,能幫助止有進步。如果不用觀,一味地用止,就是進步比較慢。用止而又用觀,止也能幫助觀有進步,它們兩個是互相增上、互相有幫助的。但是有的人,有的時候用止的方法靜坐的時候,感覺到身體很舒服;雖然沒得輕安樂、沒得禅定,但是身體很舒服,他就不想變動、不想用觀。但這一不用觀,實在就是所謂這個第六意識太懶了,那麼就缺少了一種功德。缺少觀是不對的。
這兩種方法,我先說止,止的方法。止的方法,主要是說自己的內心,使令它不要有雜念,叫它明靜而住,止的目的就是明靜而住。「明靜而住」這話怎麼講呢?我們不睡覺的時候,心裏面是明了的,能見能聞,見、聞、嗅、嘗、覺、知,能聽見聲音、能看見一切形相、會分別觀察,所以是明了;但是心裏面不寂靜、東想西想,天下古今的事情沒有不思惟的,它是動亂、不寂靜,就是明而不靜。我們不睡覺的時候,我們的心理的狀況是明而不靜。睡著覺的時候、不做夢的話,就是什麼也不知道了,就是不明,心裏面不明;但是可也沒有妄想,就是靜而不明。睡著覺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是靜而不明;不睡覺的時候是明而不靜。現在用止的方法靜坐的時候,叫這個心、使令我們這個心明而靜、靜而明。它是明了而又寂靜、寂靜而又明了。那麼這個時候,止的現象你是成就了,你是成就了止的現象了。
靜坐的時候,心裏面打妄想,就是明而不靜。靜坐的時候打瞌睡,就是靜而不明。就是也不要打妄想、也不要有雜念、也不要打瞌睡,心裏面明靜而住。要要求自己成就這樣的境界,這個止就開始有一點意味了。
但是我們久遠以來,我們內心不是睡覺打瞌睡,就是有雜念,現在叫它、規定它要明而靜,要什麼方法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個方法也有多少種。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就是數息,數息是一個方法。可以說叁個方法:「數」、「隨」、「止」這叁個方法。
這叁個方法,第一個我們先說「數」。這個數,就是計數。計什麼數呢?由我們身體上面這個呼吸,從這個地方來計數。這個息呼出去,然後又吸進來,一呼一吸,一呼一吸之間有些事情。這個息由臍至鼻是呼出去,由鼻至臍是吸進來。呼出去以後,沒有立刻地吸進來,這裏面有一個息(休息的息),這叫做「出息」。出息以後,息又吸進來,由鼻至臍,吸進來,沒有立刻地呼出去,又有一個息(當然不是長,時間短),這叫做「入息」。所以有出息、又有入息,有兩個息。這個一呼一吸、一吸一呼,有兩個息。
這兩個息有長有短的不同。小孩子他的入息長,由外面這個風、這個氣吸進來以後這個息,小孩子的入息長。老年人年紀大了,呼出去以後這個息長。年紀大的和小孩子是相反的。壯年人是相等的,出息入息是相等的。
現在這個數,用數的方法來停止自己的雜念,就是來注意息的長短、息的出入。所以,一坐下來的時候,自己立刻地念兩句話:「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你一坐下來,立刻地要這樣子念:「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你立刻要念這兩句話。就是息在出的時候你要知道、息在入的時候也要知道,息或者長、或者短,你也要知道。就是息的出、入、長、短,你的心要注意這件事,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放下、不要管,停止一切雜念,專一地注意息的出、入、長、短,那麼這時候就能夠明靜而住了。
但是現在說數,不止于此。就是數這個息,息一出一入的時候,你要計數,數它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數這個數。數數的方法,天臺智者大師他告訴我們,你要數出就不要數入。數出息、就不要數入息,數入息、就不要數出息。假設數出息,息呼出去的時候你數一、再呼出去的時候數二、再呼出去的時候數叁,就這樣子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數。入就不要管它,入息的時候你只是知,但是不要數,不要計數。這是一個數法。
《瑜伽師地論》上說,也可以數出息、也可以數入息,那麼就是數得多一點,你一直地數,就數得快一點,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直數。你若單數入息、不數出息,計數的時候,一二叁四五就慢一點。那麼隨你試驗自己怎麼樣做合適,你就怎麼樣做。
數這個數的時候,有順數、有逆數的不同。由一二叁四五六這樣數,這是順數。逆數,一開始就數十,九八七六這樣數,數到一;然後再數十九八七這樣數,這叫逆數。你也可以訓練你自己、考驗你自己,怎麼樣數合適,你就怎麼樣數。
人的情形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數出可以、數入不可以;數入可以、數出不可以,人是不一樣的。你也可以看一看自己怎麼樣做合適,就怎麼樣做。
數的時候有的時候會錯亂,數一然後應該數二,沒有數二,數叁去了;應該數四到五,數到二一去了,就是會錯亂。錯亂的時候就不算,就是不要它,重新開頭數。這樣子數的時候把自己的心系在這件事上面,它就沒有其他的雜念了,就能夠明靜而住,這是一個方法。
這個方法有的人就是感覺不錯,可以這樣做,感覺很容易;但是有的人不行,他一數起來數的時候,這個身體就緊張、就喘起來了,那麼就不能數了,也就不能靜坐了,反倒感覺到很辛苦,也有這個情形。若是數不合適,怎麼辦呢?「隨」。數、隨、止,就用第二個方法,隨。
「隨」是怎麼樣做法呢?隨是隨逐的意思,我隨著你,你向東去,我隨你向東去;你向西去,我隨著你向西去。隨逐你。這個隨逐這個方法,在《俱舍論》上說的辦法,我們的這個息,「入息」,外面的風由鼻至臍,這叫入息。你心裏面就隨著它,這個息從鼻入到喉(咽喉),從咽喉入到心(胸部),由胸部到臍;你注意,你也就隨著它這樣子,由鼻至咽喉,由咽喉至胸部,然後到臍,到這個臍輪這裏。「出息」的時候,由臍到胸部,由胸部到咽喉,由咽喉到鼻;你的心也就隨著它這樣子。但是《俱舍論》上說,如果你的功夫漸漸地深了,入息由鼻至臍也能達到腳趾頭這裏來,這個息能到腳趾頭。你這個心都能隨逐它,也到腳趾頭。這就叫做「隨息」。
但是,《清淨道論》——就是覺音論師寫的《清淨道論》,他那上面反對這個方法,他反對這樣做。他說:如果你這樣做,你心裏面會亂,會煩躁起來,心反倒不安了,所以不能這樣子隨的。那麼應該怎麼做法呢?他提出來兩個辦法。
我看《大品般若經》上說到數息觀的地方,就有這個「觸」字。《大智度論》是解釋《大品般若經》的,它沒有解釋觸是什麼意思。《大品般若經》上經文有這個「觸字」,《大智度論》沒有解釋,我讀到那裏有這個觸字,怎麼解釋呢?看看《大智度論》沒有,不知道觸字怎麼解釋。後來人的注解也是沒有辦法解釋,不知道這個觸是怎麼解釋。
現在這個《清淨道論》是最近一個葉軍居士,是太虛大師派到錫蘭留學的一個學生,他翻譯出來,他解釋這個「觸」字。就是數息觀裏面他解釋這個觸字了,那麼就把《智度論》沒有解釋這個補上了。我看《清淨道論》這一段文,第一次、我看第一遍,我沒有看明白,這個「觸」字是什麼意思還沒有看懂;我又看第二遍、第叁遍,我自己認爲我是懂了。這個「觸」字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息,「入息」是由外面這個風先觸到鼻孔,先觸到鼻孔然後入到臍。「出息」也是由臍到鼻這裏出來,他的意思就是這個「觸」處。鼻爲觸處,爲息的觸處。「隨」就是「觸」的意思,息的一出一入都是觸到鼻。你用數的辦法、計…
《談靜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