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靜坐▪P6

  ..續本文上一頁不包也可以,就會感覺沒什麼需要。但是你坐久了,你就知道用毛巾包起來是好一點。你有靜坐經驗你會知道,坐時間多一點,腿子痛,腿子會痛。如果你用大毛巾包起來,它暖,暖一點。爲什麼會痛呢?就是血的流通有困難了。但是你用大毛巾包起來,它是暖一點,血也容易流通,所以也能減少一點痛。當然還是會痛的,你包起來也是會痛的。另外就是這個膝蓋怕受風,風一吹到就痛,膝蓋痛就不能盤腿了;不能盤腿,坐也有困難了。所以用大毛巾包起來,保護這個腿,這是需要的。

  

  坐下來以後,這兩個手應該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面,靠近肚子,不要懸起來,就是放下來。用左手放在右手上面,表示什麼意思呢?因爲通常地說,我們右手的活動力強一點(也有人用左手的)。這右手活動力強一點,左手就弱一點。左手表示靜,表示寂靜、安靜;右手表示亂、散亂。那麼左手放在右手上面的意思,就是「以靜製動」,表示這個意思。其實這只是表示而已,你心裏面妄想,還是要長時期地調伏它,才會有效,並不是因爲你左手放在上面就沒有妄想了,也不會有這個事情。這是手這樣放。

  

  嘴要合起來,不要張著嘴。舌的頭(舌的尖)抵住上颚,這個是生理上有點好處,因爲你這樣做這個氣流通得好一點,加上容易有口水來,口水對人的身體健康很有幫助的,有好處。

  

  其次,就是眼睛,我的主張也是應該合起來,不要睜著眼,不要睜著眼睛,應該把眼睛合起來。

  

  這樣子做了以後,還有一樣事,就是吃完飯的時候不要靜坐,最好過一小時好一點,過了半小時、過了一小時再靜坐;要靜坐,要過一小時好一點。這個說完了。

  

  其次,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調心」。我們靜坐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有的人看看靜坐的書上講,靜坐如果能合適的話,對于身體的健康有幫助,能令人身體健康。就是因爲你靜坐心裏面寂靜了,能夠強壯自己的腦神經;腦神經能強壯,還能治各種病。那麼我就是因爲這件事才靜坐的,當然這也是可以,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在佛法裏面說,靜坐不是爲了身體健康,是爲了般若波羅蜜的成就。靜坐得到定力了,容易成就清淨的智慧,有這種作用。清淨的智慧若成就了,就容易斷煩惱、容易得聖道,那麼就是聖人了,就不是凡夫了。目的是在這裏。

  

  但是另外有一件事,有靜坐經驗的人有一樣好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因爲你不能同社會不發生關系的,就是周圍你和人與人都要有點關系。人與人之間就容易有煩惱、有沖突,你做事情,或者我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我有什麼如意的事情,有如意的事情,那我們不說,我們就說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一出現的時候,心裏面就有憂苦、有悲痛,很多苦惱的想法。有了這種情形的時候,心裏面就——我們佛教徒常說的話就是放不下!常爲這件苦惱事困擾,就是解不開,常有這種情形。有靜坐經驗的人,他就比較容易地解脫這個苦惱;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方法才行,你要肯那樣做才可以。

  

  什麼方法呢?這件事就是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凡夫的這個身體和這個心——這個生理和心理本身,無所謂快樂、也無所謂苦惱,它是遇見了另外的事情——外面、另外有什麼快樂的事情、有什麼苦惱的事情,同我們的生理、心理接觸了以後,我們心隨境轉,或者苦惱了、或者是快樂了。如果外面沒有這些事情接觸,我們本身也無所謂什麼快樂、不快樂的事情,沒有;這是我們自己經驗的事。那麼現在從這個經驗上,就應該覺悟到一件事,就是有了苦惱的事情的時候,你心裏面先平靜下來,把這件事的始終的事情全面地觀察一下,應該怎麼處理,就是這樣決定了;然後你的心就不再同這苦惱的事情連系在一起,心就沒有苦惱了,心情就正常了、就不苦惱。這件事如果沒有靜坐經驗的人不行,這個心同那苦惱的境界想要分開,分不開的,他心裏總是和那個事情在一起,有憂苦。若是你有靜坐功夫的人,就容易了!你立刻按照你靜坐的方法這樣一做,那苦惱的境界立刻地就沒有事了、就息滅了,你心裏面立刻地就正常了、就沒有事了。所以這也是靜坐的一個好處。你不妨試一試!如果你有這個情形的時候,你這樣試一試,立刻就沒有事了。

  

  我在香港的時候,我是從香港來的,我就是想這個香港的這件事。我看見一個神經病,他不是在神經病院裏面,他就是在他家裏面,他住的地方離我住的地方不太遠,那是鄉村的境界。那個神經病啊,他就是一個人在那裏:(唉呀!哎喲!手也動、嘴也罵,和前面搞。我看一看,我心裏想:他這個心裏面有一個境界,苦惱的境界,罵這個人,手還擺動。他這個事情,就是他和那個境界不能分開,就是在那兒苦惱。那是他有神經病,他就是那樣子了。

  

  我們沒有神經病的人,我們有的時候有苦惱境界的時候,也被這苦惱境界困住了,唉呀,煩惱。並不是看花眼了,同一個人:「啊!你怎麼、你對不住,你不對,你不對,你怎麼對不起我!」兩人就吵、就是罵,就是搞這些事。但是我在想,和那神經病來對比,就是輕一點就是了,其實差不多啊,差不多的事情。你吵了老半天,費了很多氣力,又加重了你同那個人的怨恨,結果這問題一點也沒解決!你不如心裏平靜下來,始終的——或者是用電子計算機、或者用我們中國原來的算盤,你重新計算一下,不要吵,根本上講一講,這個事情應該怎麼解決,就解決好了,解決了就好;多辯沒有用!一點用沒有。你現在用坐禅的方法,就是趕快地一刀就把這個事斬斷,你心情很自在的。不然的話,那就是輕微的神經病一樣嘛!所以靜坐有這個好處。如果是自己不覺悟,心情老是爲這件事憂愁苦惱,如果你繼續老這樣子,那就容易變成神經病了!我在想這個事。所以我想,靜坐是需要的,能趕快把自己收回來,保持正常,不那麼苦惱。

  

  這些都是前方便的話,我們現在書歸正傳。我們怎麼樣靜坐?在我們的內心裏面怎麼樣靜坐?佛教裏面,有一個系統的佛法是主張世間上一切的事情都是心變現的,「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佛教有一個學派這樣講;但是另外一個學派也不這樣說,不是說「都是心變現的」,但是也承認心是最重要的。人的遭遇、人的命運的變化,好像另外有個力量來支配,其實按照佛法的道理來講,就是自己心的變化,命運的變化就是心的變化。你對事情的處理,處理的適當,那麼你就是很平穩地過去了;你處理錯誤了,那麼你的命運就差了一點,都是自己處理的對、不對。

  

  現在說靜坐,在內心裏面怎麼樣靜坐呢?我再說出一件事。我們人在世間上生存,爲什麼生存?當然不只是生存,而是希望生存得圓滿一點、生存得如意一點、生存得快樂一點,人就是這樣子。不光是生存,而且要生存得美滿一點,人是這樣的意思。但是,美滿就是心情如意一點、心情快樂一點。

  

  在佛法裏面講,這個「樂」,一般來說就是欲樂。欲樂,譬如說我們吃飯,餓的時候不舒服,吃飽了很快樂,這就是欲樂。或者人歡喜寫字,字寫得很好,心情快樂,這也是欲樂。會畫畫,學了很久,也很有進步,畫畫得很好,心情快樂。做生意賺錢了也是快樂,這就是欲樂,我們所有的這些都是欲樂。這個欲樂就是剛才說,是凡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順心了,就是快樂。但是主要是由前五個部分——色聲香味觸,接觸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情快樂,這樣子就叫做欲樂。

  

  第二種樂就是叁昧樂,就是定樂。有了禅定的功夫的時候,有快樂。我們初開始學習禅定的人,沒有什麼快樂,頂多舒服一點,但是成功的時候有快樂。這個快樂,譬如沒有吃過白糖,沒有吃過糖,不一定白;沒有吃過糖的人,人家說糖是甜的;沒有吃過糖的人,就不知道甜是什麼樣?就沒有辦法明白。那麼我說我的事情呢,說是靜坐成功了那個快樂,我是願意靜坐、但是沒成功,但是有個意外!我可有一點快樂!就是在香港的時候,在香港大嶼山,我在一個地方靜坐,就是有快樂,這個身體有快樂。因爲以前沒有得到快樂,忽然間身體快樂。身體快樂,後來我是下坐了。我那個時候自己這個禅、靜坐的知識不夠,我就放了腿子了。放了腿子經行,經行身體還是快樂!有這個境界。我現在對于禅的知識比那個時候多一點,當然我現在回頭想,那個時候是不應該有快樂的,所以那是一個意外。

  

  那麼這個快樂,我們剛才說,人的生存是爲了生存得很快樂。人若是很苦惱,有的人就不願意生存了,所以應該是快樂的。我們靜坐也是,靜坐成功了它有樂;而這個樂,經論上說,比欲樂好。因爲欲樂,如果說看電視快樂,對眼睛也不好,其實也很勞神。那麼說是吃飯能夠不餓,快樂;你吃多了也有問題。所以這欲樂有很多問題,不是太好。並且,還要假藉外面的助緣,才能有欲樂。而叁昧樂這個定樂不是,只要你自己攝心不亂,叁昧樂就來了。它對你的身體沒有害、而還有益處。得了禅定的人,可能是長壽,壽命長。並且死了以後,一定生到天上去,得了禅定的人,最低限度是生到天上去。所以,學靜坐,我們說是爲了身體健康,固然那是自己有這個需要,所以要靜坐,但是成功了快樂,比身體健康更要重要!是更好的。

  

  靜坐的叁昧樂,從什麼地方來呢?就是心裏面遠離一切雜念,心裏面寂然不動、明靜不動,這樣子成功了,叁昧樂就來了,心裏面明靜不動。「明靜不動」這四個字,靜坐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四個字。

  

  明靜不動,我上一次講靜坐的時候講過,但是現在我還要講。「明」是心裏面明了,明明了了的。「靜」就是心裏面寂靜、不散亂。「明靜不動」這個「明」字,應該再多說幾句。譬如說我們睡覺的時候心裏面不明了,心裏面什麼都不知道了,所以不是明了;不作夢,可也沒…

《談靜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