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四種禅
這個《楞伽經》的四種禅,我們突然間要講這四種禅,也應該是有一個緣起的。現在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我下一個月要到臺灣去,到福嚴佛學院去主持禅七。主持禅七,我心裏面想要講這個四種禅。講這四種禅,我想要先熟悉一下,所以就先在這裏講它一次,也想要在北院講一次的,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寫了一篇文章,裏邊也提到這四種禅。但是我寫的時候,我沒有把它變成白話文,就是用原來的經文這樣寫的,這樣子寫有一點不合適,想要把它變成白話文,所以現在要和各位來講這個,講這個自然是變成白話了。有這兩個原因,所以要講這一段文。
這四種禅,宋譯的《楞伽經》是有,唐譯的和魏譯的也同樣是有這四種禅,彼此之間,在文句上也不完全一樣。
我這一開始,說到這件事的時候,也是提到了達摩禅師,他來到中國,在《達摩禅師傳》,並不是梁武帝那個時候來的,他是劉宋的時候就來了,看那個傳上,但是沒有說那個年月,沒有說清楚。來了,他在北魏那個地區弘化,漢人僧可禅師歡喜禅,所以就去親近他。親近他的時候,他就對僧可禅師說,應該學習這《楞伽經》——這四卷的《楞伽經》。這個時候求那跋陀羅他翻譯的《楞伽經》已經流傳在中國,那麼達摩禅師(這個傳上說得太略了)就是告訴僧可禅師,他說是:「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這個時候,這個《大品般若經》應該在中國已經流行了,但是他不說《大品般若經》,他歡喜《楞伽經》,在他的傳上就是這麼幾句話。但是我們若讀這個經的內容,就可以知道,達摩禅師他是唯識學者,我們讀《楞伽經》,一直地說是「唯心所現」這件事。所以這位禅師修的禅,實在就是唯識觀,而不是《大品般若經》的般若的性空觀,和那個完全不一樣。
這個宋譯的《楞伽經》。
(宋譯)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
這標出來四種禅的名字。我們從「禅」這句話來觀察這件事,「禅」這個字,翻到中國話翻個靜慮。靜慮這兩個字,寂「靜」應該就是奢摩他,「慮」應該就是毗缽舍那,是觀了;就是止觀兩個字,這兩個字合起來名之爲禅。
(宋譯)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爲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禅。
先解釋什麼叫做「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這「愚夫所行禅」,「愚夫」這兩個字,就是愚癡的人。我們初開始學習禅的人,當然是個凡夫,凡夫是愚癡的人;這樣講,不管是小乘佛教徒或大乘佛教學者,初開始都是凡夫,那說是愚夫也還是恰當的。但是看這個文又不像是這個意思,有一點诃斥的意思。所以這上說,「謂聲聞、緣覺、外道」這叁種人叫做愚夫。聲聞、緣覺這是佛教徒;外道不是佛教徒。聲聞、緣覺當然也有凡、有聖,這裏都叫做愚夫;外道不明白佛法,有邪知邪見,稱之爲愚夫,也是恰當的。
「修行者」:這叁類人,要發心修行的。「修行」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不歡喜我現在的情況,我有更高尚的意願,想要改造自己,就可以名之爲修行,可以這麼說。「修」這個字,我們經論上說有聞、思、修,這叁個字都是表示我們用功修行的一個相貌,但聞、思兩個字力量小,修這個字力量大。力量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在禅定裏邊、在奢摩他裏邊去修止觀,這個時候的力量大,所以叫做修。「修」,就是它有力量改造你現在的不如意的地方;我們一般來說,就是有貪瞋癡的煩惱,你想要改造它不容易,但是若在禅定裏面,是能改造的,所以叫做修。若不在禅定裏邊,是屬于聞、思;聞、思改造我們的煩惱、消滅我們內心的煩惱,也有力量,但不是那麼大。
「行」這個字怎麼講呢?行實在就是心。行者,心也,就是心行,你內心的活動叫做行。原來我內心活動的時候,有貪瞋癡的煩惱,我現在要消滅內心的貪瞋癡,這叫做行。怎麼樣修行呢?
「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爲首」:「觀人無我」,「人」這個字就是補特伽羅;補特伽羅翻到中國話就翻個數取趣,就是數數、一次又一次地在生死裏得果報,叫做數取趣。數取趣,這本來是形容我們凡夫在生死裏流轉的情況的,但是裏邊特別的意義,就是執著有個「我」。我在生死裏面一直地得果報,我得人的果報,經過或者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萬年又死掉了,死掉又再得果報,或者到叁惡道去得果報,或者在人天得果報。這樣有一個真實的體性,叫做我,這個我數數地得果報,這叫做我。現在觀察這個我——沒有,沒有這個我,所以叫做「觀人無我」,就是觀察衆生,在色受想行識裏邊沒有我的體性,這叫做「人無我性」。
這個「自相、共相」,通常應該是這麼說: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以變礙爲自性,變動、還有質礙是它的自相;受以領納爲自相;想以取相爲相;行以造作爲相;識以了別爲相;這是它的「自相」。「共相」: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無我的,這是它的共相。這是觀察自相、共相。現在「觀人無我」是共相,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無我的,都是無常變化的。
「骨鎖,無常、苦、不淨相」:這是單獨指色法說的。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組成的,是個骨鎖,是一節一節的骨連結起來,像一個鎖鏈似的;這個骨鎖是無常的、是苦惱的、是不清淨的。這特別地說出來五蘊裏邊的色的相貌,這是我們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修不淨觀這樣修,這是一樣。
「計著爲首」:就是執著,計著就是執著,執著色受想行識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是這個意思。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執著有我,現在要破除這個我的執著。但是聲聞、緣覺雖然是觀察無常、無我、不淨、觀察苦——就是四念處觀,但是還沒能夠通達它是畢竟空寂的,所以雖然這樣修,他還是有執著的。
「如是相、不異觀」:就是照這樣的開示去修止觀,不作其他的觀察。
「前後轉進,相不除滅」:從開始這樣修四念處觀,漸漸、漸漸向前進步,那就是由外凡、到內凡、到見道、修道、無學道,漸漸向前進步。「相不除滅」,就是這些不淨相、苦相、無常相、無我相,它還是存在,他心裏面還有這樣的行相。這樣子最後,佛教徒得了聲聞阿羅漢道、辟支佛道。
「是名愚夫所行禅」:這「愚夫所行禅」,這完全是诃斥了小乘佛教學者。這個外道他們因爲不修無我觀,所以他們沒能得阿羅漢道,當然最後,或者得色界定、得無色界定,或者是得無想定、得非想非非想定,到此爲止,那還是凡夫境界,還沒能夠得聖道。這是指「愚夫所行禅」大概的情形就是這樣。
(唐譯)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諸修行者,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相;如是觀察,堅著不舍,漸次增勝,至無想、滅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這我又引來唐譯的大概的說法:「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相;如是觀察,堅著不舍,漸次增勝,至無想、滅定;是名愚夫所行禅」。唐譯裏邊的道理,就比宋譯圓滿了一點。唐譯也同樣,佛教徒修四念處觀、修無我觀,但是說到最後能得到滅盡定,那麼外道最後得到無想定;這叫愚夫所行禅。
這個文裏面另外有個特別的意思,特別的提到不淨觀。修不淨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破除障道因緣!它並不能斷煩惱,它只是對于我們這個欲心,破掉了它,但是欲的煩惱沒能根本地斷除去;最後是修無我觀而得聖道,是這樣子意思。這是「愚夫所行禅」大概情形是這樣子。
(宋譯)雲何觀察義禅?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禅。
第二個是「觀察義禅」。「雲何觀察義禅?」什麼叫做觀察義禅呢?
「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這個地方也說到人無我、同時也說到法無我,那這就不全是小乘的四念處觀了,這是有大乘的法無我觀。
「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這個小乘佛教的止觀裏邊——就是四念處,有「人無我觀」、沒有「法無我觀」;這裏說到有法無我觀,應該是屬于大乘佛教學者所修的。初開始應該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願,然後修四念處、修止觀;修止觀,同時也修人無我觀,觀察人無我,就是觀察「自相」不可得、「共相」不可得。
「外道自他俱無性已」:這個話是說外道的思想,他們有我的執著,認爲人的生命體、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由自性生的。在其他的文上,有所謂「冥性」。這個冥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外道已經得到禅定的人,他在禅定裏面觀察,觀察到這個中陰身(人的生命的開始,由中陰身去投胎,才有這個生命的);但是他向過去去推求的時候,觀到八萬劫以前,就看不見了,看不見是怎麼回事兒了,所以就名之爲「冥性」。那個地方看不見,就是從那個地方開始,人有生命,所以也叫做「自性」、也叫做「冥性」。由這個冥性,生命開始的,這是一種外道的思想。
其次,有的外道,認爲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是由梵天創造的,或者說是大自在天創造的,那叫做「他」。由「冥性」創造生命、創造萬事萬物,那叫做「自」;由梵天創造,那叫做「他」。現在是佛教徒觀察外道的這個自性的說法、他性的說法,「俱無性已」:完全都是沒有體性的,只是虛妄分別而已,這個意思。這樣這上面這一句話,「外道自他俱無性已」,這是我空,是我空的意思。
「觀法無我」: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也不是自…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法雲寺禅學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