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另外有水、有火、有地水火風,不是的!所以是「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你心裏就想:這是我內心的分別,不是真實這裏有火、不是真實這裏有水,不是的。說「我觀一個大蓮花」,這個蓮花是你心的變現、是你心的分別,並沒有真實的有個蓮花在這裏。那麼這個地方應該容易理解是心的體性(以心爲體性),另外不是真實有的。若把這個義擴大了的話,這個世界都是我心的變現,並不是離開了我的心,有這個大地在這裏,所以「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你自己虛妄分別嘛!這裏那有火呢?這裏那有水呢?這是你的內心的分別,這叫「有所得」,你還有這樣的執著,就是這個意思。「非實住唯識」,不是真實的安住在唯識觀。那麼現在這一段文,「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這正好是這個意思,和這個意思是相合的,是名叫做「攀緣如禅」。
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又這個《唯識叁十頌》上,還有一個頌:「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這是進一步了。「若時于所緣」:若這個時候你對于所緣的地水火風,就是所緣的是沒有的,所緣的地水火風本身是沒有的。「智都無所得」:你能觀察所緣境不可得的這個智慧,它也同樣是無所得的。這樣子,「爾時住唯識」:這個時候你是成就唯識觀了。什麼理由呢?「離二取相故」:你遠離了所取相、也遠離了能取相,所取的分別境界、能取的分別心都遠離了,這個時候,這叫做安住在唯識觀了。這個文的意思也和《楞伽經》這句話——「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和這個義也是相合的。是名叫做「攀緣如禅」。
我們學習《攝大乘論》的時候,我不知道各位同學還記得住吧!《攝大乘論》說,暖、頂、忍、世第一這個內凡的境界,暖、頂這兩個位次,就是觀所緣境不可得,觀所緣境是畢竟空寂的;到忍位——忍位的時候有下忍、有中忍、有上忍,下忍也還是觀所緣境不可得,到中忍也是觀所緣境不可得,到上忍的時候就是(觀察)所緣境不可得、能緣的智也是不可得的;到世第一的時候,就是忍可了所緣不可得、能緣的也不可得;再一剎那間就到見道、得無生法忍了。若是我們大概地說,暖、頂是觀察所緣境不可得,忍、世第一觀察能緣智不可得,那也和這個地方有點相似了。「觀察義禅」,是觀察所緣境不可得;「攀緣如禅」,能緣智也不可得,一相應了的時候,是名攀緣如禅。這句話也是可以通于凡、也通于聖,可以在這個內凡(內凡還是凡),再進一步就是聖人了。這樣說,這個「觀察義禅」還是凡;這「攀緣如禅」就接近聖位,或者說這個地方就是得無生法忍了,也可以這麼說。
(宋譯)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
下面是第四個禅。「雲何如來禅?」怎麼叫「如來禅」呢?
「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入如來地」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得無生法忍就是初歡喜地。初歡喜地這個時候,就是「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就是得無生法忍的境界,這個時候見到勝義谛了,名之爲「如」、名之爲「如來」。就從初歡喜地的時候,名爲「如來禅」。
「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這個「自覺聖智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聞思的時候,要假借佛菩薩的法語,來思惟第一義谛,那是要有佛菩薩的法語的力量,你有一點智慧。現在是成就唯識觀的時候,你內心裏面成就聖智了。不是假借外邊的力量,所以叫「自覺」。這個時候這個無所得的智慧,叫「聖智」。
「自覺聖智相」:「自覺聖智」的相貌是什麼呢?就是「叁種樂住」。叁種樂住就是叁叁昧——空、無願、無相叁叁昧。這叁叁昧爲什麼稱之爲樂住呢?因爲這是在禅裏邊。如果是欲界定,還沒有樂住,欲界定沒有輕安樂;要到未到地定以上,有輕安樂了,所以叫做樂住;若到初禅以上,那當然也是稱之爲樂住。這個樂住,表示你的定力已經達到未到地定以上了。這個「叁種樂住」,就是你這空、無願、無相都是在定裏邊的境界,所以叫樂住。
前面只說到作如是觀——修空觀,前面都是修空觀,一個所緣境是空的、一個能緣智也是空的;現在說「叁種樂住」,就不只是空觀,也有空觀、也有無願、也有無相,叁種觀了。
(魏譯)大慧!何者觀察如來禅?謂如實入如來地故,入內身聖智相,叁空叁種樂行故,能成辦衆生所作不可思議。大慧!是名觀察如來禅。
這下面我引魏譯,魏譯雲:「入內身聖智相,叁空叁種樂住行故」。這個魏譯加上一個「入」字,就是相應的意思。「內身」是你本身,內身實在就是內心,內心裏邊有「聖智相」,就是斷了煩惱,成就了清淨的無分別智,叫做「聖智相」。「叁空」就是「叁種樂住行故」。
「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入了聖道以後,你本身有了禅定、又有聖智,你能發出來不思議事——「成辦衆生」的「不可思議」的「事」情。那應該是我們學的《瑜伽師地論》上說有叁種神變,那就是「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叫做「如來禅」。
雲何菩薩空叁摩地?謂諸菩薩觀一切事,遠離一切言說自性,唯有諸法離言自性,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空叁摩地。
我這下面引《瑜伽師地論》四十五卷十七頁上說的。「雲何菩薩空叁摩地?」就是解釋這個「叁種樂住」。怎麼叫做空叁摩地呢?「謂諸菩薩觀一切事,遠離一切言說自性」:謂諸菩薩觀察這一切因緣所生法,遠離一切言說自性;「唯有諸法離言自性,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空叁摩地」。這句話我不知道各位同學記住沒有。
「觀一切事,遠離一切言說自性」: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一接觸這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通過前五識而第六識再分別的時候,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心的變現;但是我們自己不感覺,我們就執著這個所變現的,我們不知道是我們變現的,認爲它是真實有體性的,我們的習慣是這樣子。認爲它真實有體性,就在這裏邊虛妄分別,在這裏邊有貪瞋癡的活動,就是這個境界。但是若是我們經過修唯識觀的時候,觀察所接觸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的,我們看見的一切法都是內心的變現。就剛才說的,我們以水作所緣境的時候,這個水是沒有體性的;我們用火作所緣境的時候,不是真實有火,都是畢竟空寂的。把這個義推廣了的話,我們所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的。這個畢竟空寂,是說你心裏變現那一部分,是畢竟空寂的,這就是「遍計執」是空的,是這個意思。
「觀一切事,遠離一切言說自性」:「言說」就是能诠顯的名句,能诠顯的名句是不可得的、所诠顯的義也是不可得,剩下來的這一切法還是宛然而有的,這是「依他起」——這是如幻如化的境界,在這個地方是沒有名言的。「唯有諸法離言自性」:這一切法還是有,但是沒有言說。
在這個地方,我們再多說幾句!我們學習《中觀論》、學習《大智度論》的時候,它也修止觀,也說觀一切法空;也說觀一切法空,但是同時它也說一切法還是假名有的、一切法還是如幻有的,在《大智度論》裏面這樣告訴我們修止觀。可是也有一點分別,若是我們初開始修止觀,你只是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寂的,另外不再有什麼觀察;可是它同時告訴你,你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但同時色受想行識還是宛然而有,我們若學習《大智度論》和《中觀論》,是這樣意思。我們初開始修觀,可以偏于空,我們只是觀察一切法空、不觀察一切法是宛然而有,這還是可以的。但是法的本來的面目,是一切法是畢竟空、同時一切法還是宛然而有,是這樣子。
這樣說,性空觀和唯識觀是有相契合的地方。我們修唯識觀,觀察一切名言所表示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無有少法可得,但是依他起還是宛然而有的,這樣和性空觀是一致的。所以這個地方,「謂諸菩薩觀一切事,遠離一切言說自性」,這是畢竟空觀;「唯有諸法離言自性」,那就還是如幻有,如幻有還是存在的。這樣說,這是一個空、一個假,是這個意思。
「心正安住」:就是安住在這空、假這個地方,但是這是離言說性的。離言說,也就是遠離了內心的分別,心正安住,是名叫做「空叁摩地」,這空叁摩地是這樣意思。這按天臺宗話不是偏空,「即空即假」是這樣意思。最初,我是學過天臺教,學的時候只是記住這句話,「即空即假」,心裏面還不是太明白,後來去學習《中觀論》、學習《大智度論》,才知道空、假,現在學習唯識,還是空、假,所以這個意思是一致的。
雲何菩薩無願叁摩地?謂諸菩薩即等隨觀離言自性所有諸事,由邪分別所起煩惱及以衆苦所攝受故,皆爲無量過失所汙;于當來世不願爲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願叁摩地。
「雲何菩薩無願叁摩地?謂諸菩薩即等隨觀離言自性所有諸事」:「謂諸菩薩即等隨觀」,這個「等」是平等,你這個能觀察的智慧對于所觀察的境界要真實,叫做「等」。「隨觀」:隨你在所緣境上觀察的時候,也就是(觀察)那個離言自性所有的事情。
「由邪分別所起煩惱及以衆苦所攝受故,皆爲無量過失所汙;于當來世不願爲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願叁摩地」:「由邪分別所起煩惱」:我們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學習佛法之後、我們修止觀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沒有成功的時候「由邪分別所起煩惱」,我們在依他起的因緣所生法上,由種種的「邪分別」,就是不合道理的貪瞋癡的分別,由這些分別「所起煩惱」,感覺這個地方可惡、可憎惡,瞋心就來了;感覺這個地方很可愛,這貪心就來了;這是由邪分別所生起的煩惱。
「及以衆苦所攝受故」:這個依他起…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法雲寺禅學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