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法云寺禅学院)▪P2

  ..续本文上一页性生的、也不是他性创造的,这是观我空;剩下来的色受想行识的法,也是无我的、没有体性的,色也没有自性、受想行识也没有自性,观法无我。

  

  我读这个《楞伽经》,《楞伽经》本身有解释什么叫做「法无我」。它的说法,这个「法」是内心的虚妄分别的变现,正是唯识上说的这个道理;是内心分别的变现,法本身是没有体性的,所以叫做法无我,这么解释。

  

  「彼地相义,渐次增进」:「彼地相义」,就是从外凡到内凡,这是属于大乘佛教的观法。大乘佛教的观法,我们若读《华严经》,就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有这么多的次第。这么多的次第,是到十地的时候才入圣位。前面十信是外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内凡;由外凡到内凡,然后得无生法忍就是到十地。「彼地相义,渐次增进」,就是由十信、渐渐地向前进步,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这个意思。「彼地相义,渐次增进」,逐渐地进步,他的信进念定慧逐渐、逐渐地增长。

  

  (唐译)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

  

  我这下面引唐译的文句。唐译说:「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这样,比宋译说得更清楚了一点。就是修人无我观、也修法空观,这样子从外凡到内凡,逐渐、逐渐地向前进,这叫做「观察义禅」。这样,观察义禅看出来什么事情呢?就是还没有得圣道,还没能得圣道,这个时候。

  

  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

  

  我这下面引这个《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的说法:「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我们同学,不知道讲〈真实义品〉的时候,你们来没来。

  

  「以彼彼诸名」,就是这个名字,这叫做房、这叫做碗、这叫做盆,这叫做桌子、这叫做书、这叫做人,各式各样的名字,诠显各式各样的物相,诠显各式各样的事情,叫做「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诠」就是显示,显示各式各样的事情。「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这个名字里边,并没有所诠显的事情,这就叫做「空」的意思。

  

  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火,这个「火」这个字。火这个字,我们说火,或者一张纸,你放在火里头,就把这个纸烧成灰了;或者一根木头,你若放在火里,把这木头也烧坏了,这是火的作用。但是我们在说「火」的时候(我们嘴说话的时候,说火,说火的时候),我们嘴里边不感觉到被火烧了。这什么意思呢?这火的名字并不就是火的那件事,并不是那件事。譬如说我们现在口渴了,口渴了,我们说水,说水,我们并没有水喝在口里边,就是这个名字不就是那件事。所以这样说呢,「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

  

  这样说,能诠显各式各样的事情的是名,所诠显的那件事、和能诠显的名,不就是一件事。能诠显的、和所诠显的,是两件事,是这个意思。而这个名,是我们要经过学习,还经过我们的记忆力,我们一直地记住这件事,记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我们记住「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记住这些名字,但是名字不就是那件事。所以彼彼诸名所诠显的事情,这个名字里边没有那件事,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法空观」。

  

  譬如说我们赞叹人,我们赞叹这个人怎么、怎么好,这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组成一句、一句的话;用这样的话来赞叹人,我们若用这个意思说,「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这样去观察,都是假名字,不就是那件事。这样说,我们骂人的时候也是,一句、一句话来骂人嘛,骂人,它也是,这个名字里边不就是那件事。就是「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这叫做「法无我观」,法无我观是这样意思。

  

  这样叫做修法无我观,可是这个文句上只说到这里。我们若进一步地去思惟这件事,种种的名字所诠显的事不在名字里边,名字里边没有这件事;没有这件事,能诠的名字也不存在了。我们内心里面用种种的名字去说种种的事,但经过观察的时候,所诠显的事是没有的,能诠显的名字也不存在了。没有名字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不能动,心里面不能思惟。

  

  在我们学的《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八卷里面有一段文:「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有了名字的时候,我们才能思想,有了名字才能思想,「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你心里面先思惟、观察,然后你才能说话;若没有名字的时候,你心里面不能想、不能思想,你不能思想,也就不能说话了。这样说呢,说是「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这表示我们心里面也不能思想、嘴里边也不能言说的,就是不可思议了!就变成这样子。这就是「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这观察义禅这个「义」,就是名所诠显的事叫做义。观察这个义是不可得的、观察这个义是无所有的;义无所有,名字也无所有了,你就这样观察。

  

  我们刚才说,所观察的义不可得,名字也不可得,我们心里面就不能思惟了;你作这样的观察,并不是说我们内心里面不修止观了,不是这个意思;说我们不思议了,就不能修止观了,但这个意思不是。你要观察义不可得,思惟,就时时地思惟这个义是没有的,名字也不可得,你这么思惟这个意思,这叫做「观察义禅」。我们刚才说过,你要在奢摩他里边作如是观,不是散乱的思惟,这叫观察义禅。

  

  (宋译)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这个地方就像刚才说的了;这是攀缘如禅。「攀缘」就是观察的意思,攀缘这个「如」。刚才是说观察义,也就是观察义禅;现在是观察这个如,这个「如」和「义」有差别。看下面的解释。

  

  「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妄想」这个字,我们平常用这个话,是说我们做一般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想东想西、想古想今、想这个人我的是非,这就是「妄想」,就是虚妄分别的意思。现在,是观察的意思,观察「二无我」:观察人无我、观察法无我,这样思惟的时候;这样思惟,就是观察我不可得——人我不可得、法我不可得。但是你作如是观的时候,还没能得圣道;还没得圣道,所以你这个观也是个妄想,是这个意思。

  

  「如实处不生妄想」:「如实」就是这个如,如的这个地方。就是第一义这个地方叫做「如」,叫做「如实处」。第一义就是胜义,这个殊胜的真如这个地方,是佛智慧的境界,这个地方是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叫做「如实」,真实处。这个真实处这个地方,「二无我」的妄想也没有,所以「如实处不生妄想」,这也是修观的意思。

  

  前边这个观察义禅是观察所观境——所观察的人我、所观察的法我——无所有;现在这个地方,「如实处不生妄想」,就是观察这能观察的,也是没有的;一个能观察、一个所观察。前面那个观察义禅,是(观察)所缘境没有;现在攀缘如禅,是观察能观察的也是毕竟空寂的;就是一个能、一个所。观察这个能观察的不可得,就是你心里面观察这个能分别人无我的、能分别法无我的,观察这个也是因缘有的,它也是不可得的。你若有所观察,就有能观察;所观察无所有,能观察也没有了,你作如是观;「如实处不生妄想」。这是宋译的文句。

  

  (唐译)云何攀缘真如禅?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

  

  我下面引唐译:「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这个义和宋译是一样的,「若分别无我有二」:宋译是「妄想二无我」,唐译说「若分别」,分别也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这「无我」有两种差别,一个人无我、一个法无我。「是虚妄念」:你这样子,也是虚妄分别。「若如实知」去观察呢——「彼念不起」,人无我的观察、法无我的观察,若真实的到诸法如的时候,这样的分别也是不现起了,是名叫做「攀缘如禅」。这是经文的正文。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我下面引《唯识三十颂》的话:「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这是《成唯识论》、《唯识三十颂》上的话。

  

  「现前立少物」:「现前」就是当前,当前你要选择一个所缘境,你修止观要有一个所缘境,修止要有所缘境,修观也要有所缘境,所缘境就是「立少物」。「立」实在就是心里的妄想,你心里面这样子成立一个所缘境,叫做「少物」。

  

  「谓是唯识性」:这一点东西是心里面变现的,是以你的识为体性的。修止观的时候,随人、随自己的意愿,或者用地水火风这个地作所缘境;或者是愿意用一盆水作所缘境;或者是用光明(就是火)、用火作所缘境;地水火风,出入息就是风;所以地水火风都可以作所缘境的。作所缘境这个事情,譬如说是用水作所缘境,我们可以用一个大碗,里边盛上水,盛上水,你去观这个水,这个时候是有碗、有水;或者用盆也可以,盆里边有水。在你心里面取得这个相貌以后,这盆水或这碗水不要了,拿走了。但是你在静坐的时候,心里面现出来这个水的相貌,你把心安住在这水上面,这就是修止,止在这一盆水上面。

  

  若修观,也可以,还可以观这个水,或者观火都一样 。事实上,你前面并没有水、也没有火,可是你在观的时候,这里有火、这里有水,所以那个火、那个水,是「唯识为性」,就是你的心是那个水的体性、你的心的分别是火的体性,并不是离开了你内心的分别,…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法云寺禅学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