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生的、也不是他性創造的,這是觀我空;剩下來的色受想行識的法,也是無我的、沒有體性的,色也沒有自性、受想行識也沒有自性,觀法無我。
我讀這個《楞伽經》,《楞伽經》本身有解釋什麼叫做「法無我」。它的說法,這個「法」是內心的虛妄分別的變現,正是唯識上說的這個道理;是內心分別的變現,法本身是沒有體性的,所以叫做法無我,這麼解釋。
「彼地相義,漸次增進」:「彼地相義」,就是從外凡到內凡,這是屬于大乘佛教的觀法。大乘佛教的觀法,我們若讀《華嚴經》,就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有這麼多的次第。這麼多的次第,是到十地的時候才入聖位。前面十信是外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內凡;由外凡到內凡,然後得無生法忍就是到十地。「彼地相義,漸次增進」,就是由十信、漸漸地向前進步,經過十住、十行、十回向,是這個意思。「彼地相義,漸次增進」,逐漸地進步,他的信進念定慧逐漸、逐漸地增長。
(唐譯)雲何觀察義禅?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于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是名觀察義禅。
我這下面引唐譯的文句。唐譯說:「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于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是名觀察義禅」。這樣,比宋譯說得更清楚了一點。就是修人無我觀、也修法空觀,這樣子從外凡到內凡,逐漸、逐漸地向前進,這叫做「觀察義禅」。這樣,觀察義禅看出來什麼事情呢?就是還沒有得聖道,還沒能得聖道,這個時候。
以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
我這下面引這個《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的說法:「以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我們同學,不知道講〈真實義品〉的時候,你們來沒來。
「以彼彼諸名」,就是這個名字,這叫做房、這叫做碗、這叫做盆,這叫做桌子、這叫做書、這叫做人,各式各樣的名字,诠顯各式各樣的物相,诠顯各式各樣的事情,叫做「以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诠」就是顯示,顯示各式各樣的事情。「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這個名字裏邊,並沒有所诠顯的事情,這就叫做「空」的意思。
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火,這個「火」這個字。火這個字,我們說火,或者一張紙,你放在火裏頭,就把這個紙燒成灰了;或者一根木頭,你若放在火裏,把這木頭也燒壞了,這是火的作用。但是我們在說「火」的時候(我們嘴說話的時候,說火,說火的時候),我們嘴裏邊不感覺到被火燒了。這什麼意思呢?這火的名字並不就是火的那件事,並不是那件事。譬如說我們現在口渴了,口渴了,我們說水,說水,我們並沒有水喝在口裏邊,就是這個名字不就是那件事。所以這樣說呢,「以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
這樣說,能诠顯各式各樣的事情的是名,所诠顯的那件事、和能诠顯的名,不就是一件事。能诠顯的、和所诠顯的,是兩件事,是這個意思。而這個名,是我們要經過學習,還經過我們的記憶力,我們一直地記住這件事,記住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我們記住「人之初,性本善」、「趙錢孫李」,記住這些名字,但是名字不就是那件事。所以彼彼諸名所诠顯的事情,這個名字裏邊沒有那件事,是這個意思;這就叫做「法空觀」。
譬如說我們贊歎人,我們贊歎這個人怎麼、怎麼好,這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組成一句、一句的話;用這樣的話來贊歎人,我們若用這個意思說,「以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這樣去觀察,都是假名字,不就是那件事。這樣說,我們罵人的時候也是,一句、一句話來罵人嘛,罵人,它也是,這個名字裏邊不就是那件事。就是「以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這叫做「法無我觀」,法無我觀是這樣意思。
這樣叫做修法無我觀,可是這個文句上只說到這裏。我們若進一步地去思惟這件事,種種的名字所诠顯的事不在名字裏邊,名字裏邊沒有這件事;沒有這件事,能诠的名字也不存在了。我們內心裏面用種種的名字去說種種的事,但經過觀察的時候,所诠顯的事是沒有的,能诠顯的名字也不存在了。沒有名字的時候,我們心裏面不能動,心裏面不能思惟。
在我們學的《瑜伽師地論》第叁十八卷裏面有一段文:「名爲先故想,想爲先故說」。有了名字的時候,我們才能思想,有了名字才能思想,「名爲先故想」。「想爲先故說」,你心裏面先思惟、觀察,然後你才能說話;若沒有名字的時候,你心裏面不能想、不能思想,你不能思想,也就不能說話了。這樣說呢,說是「以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這表示我們心裏面也不能思想、嘴裏邊也不能言說的,就是不可思議了!就變成這樣子。這就是「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禅」。這觀察義禅這個「義」,就是名所诠顯的事叫做義。觀察這個義是不可得的、觀察這個義是無所有的;義無所有,名字也無所有了,你就這樣觀察。
我們剛才說,所觀察的義不可得,名字也不可得,我們心裏面就不能思惟了;你作這樣的觀察,並不是說我們內心裏面不修止觀了,不是這個意思;說我們不思議了,就不能修止觀了,但這個意思不是。你要觀察義不可得,思惟,就時時地思惟這個義是沒有的,名字也不可得,你這麼思惟這個意思,這叫做「觀察義禅」。我們剛才說過,你要在奢摩他裏邊作如是觀,不是散亂的思惟,這叫觀察義禅。
(宋譯)雲何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
「雲何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這個地方就像剛才說的了;這是攀緣如禅。「攀緣」就是觀察的意思,攀緣這個「如」。剛才是說觀察義,也就是觀察義禅;現在是觀察這個如,這個「如」和「義」有差別。看下面的解釋。
「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妄想」這個字,我們平常用這個話,是說我們做一般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心裏面想東想西、想古想今、想這個人我的是非,這就是「妄想」,就是虛妄分別的意思。現在,是觀察的意思,觀察「二無我」:觀察人無我、觀察法無我,這樣思惟的時候;這樣思惟,就是觀察我不可得——人我不可得、法我不可得。但是你作如是觀的時候,還沒能得聖道;還沒得聖道,所以你這個觀也是個妄想,是這個意思。
「如實處不生妄想」:「如實」就是這個如,如的這個地方。就是第一義這個地方叫做「如」,叫做「如實處」。第一義就是勝義,這個殊勝的真如這個地方,是佛智慧的境界,這個地方是一切法的真實相,所以叫做「如實」,真實處。這個真實處這個地方,「二無我」的妄想也沒有,所以「如實處不生妄想」,這也是修觀的意思。
前邊這個觀察義禅是觀察所觀境——所觀察的人我、所觀察的法我——無所有;現在這個地方,「如實處不生妄想」,就是觀察這能觀察的,也是沒有的;一個能觀察、一個所觀察。前面那個觀察義禅,是(觀察)所緣境沒有;現在攀緣如禅,是觀察能觀察的也是畢竟空寂的;就是一個能、一個所。觀察這個能觀察的不可得,就是你心裏面觀察這個能分別人無我的、能分別法無我的,觀察這個也是因緣有的,它也是不可得的。你若有所觀察,就有能觀察;所觀察無所有,能觀察也沒有了,你作如是觀;「如實處不生妄想」。這是宋譯的文句。
(唐譯)雲何攀緣真如禅?謂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緣真如禅。
我下面引唐譯:「謂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緣真如禅」。這個義和宋譯是一樣的,「若分別無我有二」:宋譯是「妄想二無我」,唐譯說「若分別」,分別也是觀察的意思,觀察這「無我」有兩種差別,一個人無我、一個法無我。「是虛妄念」:你這樣子,也是虛妄分別。「若如實知」去觀察呢——「彼念不起」,人無我的觀察、法無我的觀察,若真實的到諸法如的時候,這樣的分別也是不現起了,是名叫做「攀緣如禅」。這是經文的正文。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我下面引《唯識叁十頌》的話:「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這是《成唯識論》、《唯識叁十頌》上的話。
「現前立少物」:「現前」就是當前,當前你要選擇一個所緣境,你修止觀要有一個所緣境,修止要有所緣境,修觀也要有所緣境,所緣境就是「立少物」。「立」實在就是心裏的妄想,你心裏面這樣子成立一個所緣境,叫做「少物」。
「謂是唯識性」:這一點東西是心裏面變現的,是以你的識爲體性的。修止觀的時候,隨人、隨自己的意願,或者用地水火風這個地作所緣境;或者是願意用一盆水作所緣境;或者是用光明(就是火)、用火作所緣境;地水火風,出入息就是風;所以地水火風都可以作所緣境的。作所緣境這個事情,譬如說是用水作所緣境,我們可以用一個大碗,裏邊盛上水,盛上水,你去觀這個水,這個時候是有碗、有水;或者用盆也可以,盆裏邊有水。在你心裏面取得這個相貌以後,這盆水或這碗水不要了,拿走了。但是你在靜坐的時候,心裏面現出來這個水的相貌,你把心安住在這水上面,這就是修止,止在這一盆水上面。
若修觀,也可以,還可以觀這個水,或者觀火都一樣 。事實上,你前面並沒有水、也沒有火,可是你在觀的時候,這裏有火、這裏有水,所以那個火、那個水,是「唯識爲性」,就是你的心是那個水的體性、你的心的分別是火的體性,並不是離開了你內心的分別,…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法雲寺禅學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