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妄想,那麼它是不明了、可是寂靜,沒有妄想就叫做靜,所以人睡覺不作夢的時候是靜而不明,這樣解釋。我們不睡覺的時候心裏面明了,能夠見聞覺知,你和我說話我能聽到,我也能看見,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活動,心裏面明了;但是心裏面亂,忽然間想這件事、忽然間想那件事,天下古今的事無所不想,心裏面亂,所以是明而不靜。我們不睡覺就是明而不靜,睡覺不作夢是靜而不明。現在靜坐要調過來,又明而靜、又靜而明;心裏面明明了了,但是又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所以你靜坐,「我要怎麼樣才算是靜坐了呢?」你自己反省自己,我現在的心裏面是不是明而靜、靜而明呢?你就知道了。如果是又明、又靜,又靜、又明,那個時候就叫做靜坐;不是要盤腿叫靜坐。盤腿固然是坐,但是你心裏面雜亂妄想,那也就是等于沒有靜坐。你就是立在那裏,你心裏面明靜不動,那也可以說是靜坐的。要明白這個意思。
我們的內心要怎麼樣才能夠達到明靜不動的境界呢?要怎麼樣才能夠這樣子呢?就是我們心裏面要遠離一切雜亂的境界。
譬如,我們心裏面想一件事,一定有一件事同這個心在一起,心就在這件事上東想西想、前想後想,才能動起來。如果沒有所分別的境界,心是不能動的。但是現在明靜不動,是心裏面遠離一切境界。就像這一個人走路,非要拄著杖才能走路,如果沒有這個杖不能走路。我們普通人的心,都是一定要有個境界,心才能活動。現在明靜不動就是遠離一切境界,不要這個杖、你可以走路,那麼就是明靜不動了。
不過,這樣說話,又說得高了一點。所以我們沒有禅定功夫的人、不是聖人,都做不到這樣,不可能我們這個心沒有所緣境。沒有所緣慮的境界,心能夠獨立地明靜不動,辦不到!任何人辦不到這裏。那麼怎麼辦法呢?所以就是退而求其次,就是心裏面把所有的境界都棄舍了,唯獨的安住在一個境界上,心住一境。「心一境性」、「心住一境」,這樣子也可以,也可以達到明靜不動的境界了。那麼你慢慢地就可以得到禅定了。
那麼這「心住一境」這一個境界是什麼呢?是什麼境界呢?「心住一境」,這個方法也不是一種,我現在說一種,就是人的肚臍子。這個肚臍子,這就是一個境界。我們的心可以注意這一部分、注意這裏,其他的雜念都不想,就這樣子也可以達到明靜不動的境界,是可以。那麼這怎麼辦法呢?天臺智者大師說:你在你私人的地方,你把褲腰帶解開,你看看你的肚臍子,看得清清楚楚的;看的清清楚楚,然後你就坐下來,注意這個臍。
我們現在試一試,可以把褲腰帶解開,把這褲腰帶解開,你心裏面就注意肚臍子。注意肚臍子,心力強的人就是可以,心力強的人說注意這個肚臍子也就能注意。如果你有困難的話,怎麼辦呢?你用手,用左手摸這個肚臍,這樣注意肚臍子,也就能使令心明靜不動。但是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我們心平氣和的時候,沒有壓力的時候,我們的心很自在,說我注意肚臍子,也就能注意。但是有的時候有點煩惱,你說注意,說話容易,但是真實注意就不行了;你說注意,那個煩惱就來了,這個心就跑了,就不注意肚臍了。那麼就是有困難了。怎麼辦呢?加上一個辦法,什麼辦法呢?我們這個呼吸,一呼一吸,這個肚臍子這裏是一起一伏,你這個氣吸進到腹部、到肚子這裏來,肚子就膨脹了,它就起;這個氣呼出去,肚子就伏下去。所以這個地方有起伏的現象,或者一起一落也可以。那麼你注意肚臍子的時候,也同時就是注意這一起一落,那麼使令這注意力加強了一點,心也就不容易亂。你再試一次。這樣一注意,就可以明靜不動,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但是,有的時候還有困難,就是還是要有妄想。妄想來,使令你不能明靜,那怎麼辦呢?再加上一點方法。什麼方法呢?這個呼吸吸進來的時候,這個腹部、肚臍這裏起;呼出去以後,會落下來,一起一落。起落的時候,你舌頭不要動,你心裏面默念起,肚子起的時候,你心裏面默念「起」,落的時候默念「落」。這樣子,這些雜念的妄想進不來。
其實初開始靜坐,當然是。所以,也應該在寂靜的地方靜坐,不應該在喧鬧的地方,靜坐也應選擇一個處所。當然你若是希望靜坐有成就,處所要選擇,因爲它能夠對你有幫助。如果有一個地方雖然可以靜坐,這個聲音很多很多,它擾亂你,你有困難。
這個方法叫做「觀臍輪」,觀其實就是注意,注意肚臍子的一起一落。用這個方法攝心不亂,叫我們的心明靜不動。這是一個方法。
其次,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我們通常在書本上常容易讀到的,就是「數息」,數這個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個息呼出去數一,又吸進來數二,這樣子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子數,這是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呼出去數一,吸進來不數了;再呼出去的時候數二,再呼出去的時候數叁,就是數這個呼出去,這是一個方法。或者息入進來的時候數一,再入進來就數二,呼出去不數,這樣也可以。我們也試一試。這樣子數這個呼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到十以後再回來,還是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數。這樣數,如果數的好,的確是能夠一心不亂,是能的。
但是有的人他是有困難,就是這個數數不來。數有幾種困難,就是數的時候很緊張,這個氣就喘起來,就不能數了,這是一個困難。第二個困難,數到一二叁的時候,心就亂了,又想別的妄想來了,四五六就忘了數了,不能數了,也還是有這件事。如果是能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但是數到中間會打妄想,這個不要緊,你知道自己打妄想了,立刻地收回來,再從一二叁四五重數,重頭數。數亂了,應該數叁、數五去了;應該數五、數四,這就是錯亂了。錯亂了就放棄它,再從一開始數,可以這樣做。如果這樣數法有困難,可以變動一下,怎麼辦法呢?就是你開始數的時候,你一下子就數一二叁,就這樣數,然後你注意這個息一呼一吸叁次,一呼一吸是一、再一呼吸是二、再一呼一吸是叁;這樣過了叁次以後,你立刻地再說四五六,舌頭不要動,說四五六,然後注意這個息的一呼一吸、一呼一吸;過了四五六以後,就說七八九,又經過叁次呼吸,再數十,一次。那麼再回頭來,還是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數。這樣數,它就不緊張。因爲我以前開始靜坐的時候,我用這個數息,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這樣數不行。我剛才說就是我自己,我數數就很緊張啊,這個氣息就粗、就喘起來,很辛苦啊,不能數。後來我就變動這個方法可以。這是用這樣的數法,使令自己的心明靜不動,這方法也是有效的。
再還有一個方法,不數一二叁四五,也不必去注意這肚臍的起落,都不要管它。只是「把自己做成第叁者,看自己的心在做什麼」,用這個方法。就是自己來看自己:「你心想什麼。」自己問自己:「你心在想什麼?」它若一想,你就製止、不要想,這個方法也是不錯的,也很妙!自己在靜下來的時候,自己問自己:「你想什麼?」也很好。也能叫它不要有妄想,叫它寂然不動。
這個方法是有多少種方法的,都可以明靜不動。其中有一樣事要注意的,這個心不能向上緣,就是心不能向上注意,不可以。譬如說你心裏面注意頭頂,在靜坐的時候你心注意頭頂,如果時間短是不要緊。譬如是你昏沈了,坐在這裏打瞌睡,你心裏面注意頭頂,就可能會不打瞌睡。因爲人打瞌睡是什麼原因?就是腦部的血少了,跑到胃裏面去了。我們吃完飯的時候,胃裏面的血多,頭部的血少了,所以就容易昏沈,所以那個時候不要靜坐。我們靜坐有的時候精神疲倦了,頭部的血少了,你心若注意頭頂,這血就會向上來。頭部的血多了,這血多了,來滋養這個腦的時候,你就精神。你睡不著覺,爲什麼原因?就是腦裏面血太多了。不過你問問醫生看是不是。
現在靜坐的時候昏沈,你心裏面注意頭頂,喔!它就精神了,有可能就不打瞌睡了。不過這也是看你的心力強弱,也有關系。若不是這樣的原因,你不可以注意頭頂!如果你常常地注意頭頂,你的臉就會紅,眼睛這個白的地方也會紅,就有問題了。有的厲害就會吐血,就會爆血管也有可能!是真的啊,真是這樣。所以,古德——中國古代這些坐禅有經驗的大德,告訴我們:心不要向上緣!偶然地調適也可以,不可以多。
你注意鼻端也是一個方法,注意頭頂、發際、鼻端,都是住心之處。都可以在這兒住心,但是不可以時間多,中國的古德是這麼說,不可以多的,少時間是可以,多了就容易有問題,會頭痛。
不過有的文上(我想起什麼就說什麼)說,女人注意這兩個乳之間,就沒有月經了;如果時間久了,就沒有月經了,會這樣子。我小時候我還沒有出家的時候,我們家裏來了一個比丘尼,我那個時候還不大懂這些事情。這個比丘尼和我的嫂嫂說話(我並不是在旁邊,有點距離的),其中有一句話好像就是說這句話。但是我不懂,我那時候小啊,只是聽到了;小時候記憶力好,一聽到就不忘,後來就想起來,說了這麼一句話。可是後來我出家以後讀書,喔!是有這麼回事!
所以靜坐的時候,少時間注意上部可以,不可以多;多了的時候,自己找苦惱,會有病痛。
心若注意臍輪,反能治病,能治很多的病。天臺智者大師也同意,心注意丹田。丹田就在臍以下。臍以下這個說法有兩種:你平臥在這裏,說這臍以下是丹田,那麼這個丹田在那裏?這是一個說法。如果是你立在這裏,說臍以下一寸叁分那裏是丹田,那麼那個丹田在那裏?你平臥這裏、或者你立在這裏,同是一句話,那個位置可就不同了。所以這個丹田的說法不一樣。
這是道教的修行人這樣子,但是天臺智者大師也同意,同意這樣子做。至于其他的運氣、什麼大周…
《談靜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