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妄想,那么它是不明了、可是寂静,没有妄想就叫做静,所以人睡觉不作梦的时候是静而不明,这样解释。我们不睡觉的时候心里面明了,能够见闻觉知,你和我说话我能听到,我也能看见,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活动,心里面明了;但是心里面乱,忽然间想这件事、忽然间想那件事,天下古今的事无所不想,心里面乱,所以是明而不静。我们不睡觉就是明而不静,睡觉不作梦是静而不明。现在静坐要调过来,又明而静、又静而明;心里面明明了了,但是又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所以你静坐,「我要怎么样才算是静坐了呢?」你自己反省自己,我现在的心里面是不是明而静、静而明呢?你就知道了。如果是又明、又静,又静、又明,那个时候就叫做静坐;不是要盘腿叫静坐。盘腿固然是坐,但是你心里面杂乱妄想,那也就是等于没有静坐。你就是立在那里,你心里面明静不动,那也可以说是静坐的。要明白这个意思。
我们的内心要怎么样才能够达到明静不动的境界呢?要怎么样才能够这样子呢?就是我们心里面要远离一切杂乱的境界。
譬如,我们心里面想一件事,一定有一件事同这个心在一起,心就在这件事上东想西想、前想后想,才能动起来。如果没有所分别的境界,心是不能动的。但是现在明静不动,是心里面远离一切境界。就像这一个人走路,非要拄着杖才能走路,如果没有这个杖不能走路。我们普通人的心,都是一定要有个境界,心才能活动。现在明静不动就是远离一切境界,不要这个杖、你可以走路,那么就是明静不动了。
不过,这样说话,又说得高了一点。所以我们没有禅定功夫的人、不是圣人,都做不到这样,不可能我们这个心没有所缘境。没有所缘虑的境界,心能够独立地明静不动,办不到!任何人办不到这里。那么怎么办法呢?所以就是退而求其次,就是心里面把所有的境界都弃舍了,唯独的安住在一个境界上,心住一境。「心一境性」、「心住一境」,这样子也可以,也可以达到明静不动的境界了。那么你慢慢地就可以得到禅定了。
那么这「心住一境」这一个境界是什么呢?是什么境界呢?「心住一境」,这个方法也不是一种,我现在说一种,就是人的肚脐子。这个肚脐子,这就是一个境界。我们的心可以注意这一部分、注意这里,其他的杂念都不想,就这样子也可以达到明静不动的境界,是可以。那么这怎么办法呢?天台智者大师说:你在你私人的地方,你把裤腰带解开,你看看你的肚脐子,看得清清楚楚的;看的清清楚楚,然后你就坐下来,注意这个脐。
我们现在试一试,可以把裤腰带解开,把这裤腰带解开,你心里面就注意肚脐子。注意肚脐子,心力强的人就是可以,心力强的人说注意这个肚脐子也就能注意。如果你有困难的话,怎么办呢?你用手,用左手摸这个肚脐,这样注意肚脐子,也就能使令心明静不动。但是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没有压力的时候,我们的心很自在,说我注意肚脐子,也就能注意。但是有的时候有点烦恼,你说注意,说话容易,但是真实注意就不行了;你说注意,那个烦恼就来了,这个心就跑了,就不注意肚脐了。那么就是有困难了。怎么办呢?加上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我们这个呼吸,一呼一吸,这个肚脐子这里是一起一伏,你这个气吸进到腹部、到肚子这里来,肚子就膨胀了,它就起;这个气呼出去,肚子就伏下去。所以这个地方有起伏的现象,或者一起一落也可以。那么你注意肚脐子的时候,也同时就是注意这一起一落,那么使令这注意力加强了一点,心也就不容易乱。你再试一次。这样一注意,就可以明静不动,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但是,有的时候还有困难,就是还是要有妄想。妄想来,使令你不能明静,那怎么办呢?再加上一点方法。什么方法呢?这个呼吸吸进来的时候,这个腹部、肚脐这里起;呼出去以后,会落下来,一起一落。起落的时候,你舌头不要动,你心里面默念起,肚子起的时候,你心里面默念「起」,落的时候默念「落」。这样子,这些杂念的妄想进不来。
其实初开始静坐,当然是。所以,也应该在寂静的地方静坐,不应该在喧闹的地方,静坐也应选择一个处所。当然你若是希望静坐有成就,处所要选择,因为它能够对你有帮助。如果有一个地方虽然可以静坐,这个声音很多很多,它扰乱你,你有困难。
这个方法叫做「观脐轮」,观其实就是注意,注意肚脐子的一起一落。用这个方法摄心不乱,叫我们的心明静不动。这是一个方法。
其次,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我们通常在书本上常容易读到的,就是「数息」,数这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个息呼出去数一,又吸进来数二,这样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子数,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呼出去数一,吸进来不数了;再呼出去的时候数二,再呼出去的时候数三,就是数这个呼出去,这是一个方法。或者息入进来的时候数一,再入进来就数二,呼出去不数,这样也可以。我们也试一试。这样子数这个呼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以后再回来,还是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数。这样数,如果数的好,的确是能够一心不乱,是能的。
但是有的人他是有困难,就是这个数数不来。数有几种困难,就是数的时候很紧张,这个气就喘起来,就不能数了,这是一个困难。第二个困难,数到一二三的时候,心就乱了,又想别的妄想来了,四五六就忘了数了,不能数了,也还是有这件事。如果是能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但是数到中间会打妄想,这个不要紧,你知道自己打妄想了,立刻地收回来,再从一二三四五重数,重头数。数乱了,应该数三、数五去了;应该数五、数四,这就是错乱了。错乱了就放弃它,再从一开始数,可以这样做。如果这样数法有困难,可以变动一下,怎么办法呢?就是你开始数的时候,你一下子就数一二三,就这样数,然后你注意这个息一呼一吸三次,一呼一吸是一、再一呼吸是二、再一呼一吸是三;这样过了三次以后,你立刻地再说四五六,舌头不要动,说四五六,然后注意这个息的一呼一吸、一呼一吸;过了四五六以后,就说七八九,又经过三次呼吸,再数十,一次。那么再回头来,还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数。这样数,它就不紧张。因为我以前开始静坐的时候,我用这个数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样数不行。我刚才说就是我自己,我数数就很紧张啊,这个气息就粗、就喘起来,很辛苦啊,不能数。后来我就变动这个方法可以。这是用这样的数法,使令自己的心明静不动,这方法也是有效的。
再还有一个方法,不数一二三四五,也不必去注意这肚脐的起落,都不要管它。只是「把自己做成第三者,看自己的心在做什么」,用这个方法。就是自己来看自己:「你心想什么。」自己问自己:「你心在想什么?」它若一想,你就制止、不要想,这个方法也是不错的,也很妙!自己在静下来的时候,自己问自己:「你想什么?」也很好。也能叫它不要有妄想,叫它寂然不动。
这个方法是有多少种方法的,都可以明静不动。其中有一样事要注意的,这个心不能向上缘,就是心不能向上注意,不可以。譬如说你心里面注意头顶,在静坐的时候你心注意头顶,如果时间短是不要紧。譬如是你昏沈了,坐在这里打瞌睡,你心里面注意头顶,就可能会不打瞌睡。因为人打瞌睡是什么原因?就是脑部的血少了,跑到胃里面去了。我们吃完饭的时候,胃里面的血多,头部的血少了,所以就容易昏沈,所以那个时候不要静坐。我们静坐有的时候精神疲倦了,头部的血少了,你心若注意头顶,这血就会向上来。头部的血多了,这血多了,来滋养这个脑的时候,你就精神。你睡不着觉,为什么原因?就是脑里面血太多了。不过你问问医生看是不是。
现在静坐的时候昏沈,你心里面注意头顶,喔!它就精神了,有可能就不打瞌睡了。不过这也是看你的心力强弱,也有关系。若不是这样的原因,你不可以注意头顶!如果你常常地注意头顶,你的脸就会红,眼睛这个白的地方也会红,就有问题了。有的厉害就会吐血,就会爆血管也有可能!是真的啊,真是这样。所以,古德——中国古代这些坐禅有经验的大德,告诉我们:心不要向上缘!偶然地调适也可以,不可以多。
你注意鼻端也是一个方法,注意头顶、发际、鼻端,都是住心之处。都可以在这儿住心,但是不可以时间多,中国的古德是这么说,不可以多的,少时间是可以,多了就容易有问题,会头痛。
不过有的文上(我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说,女人注意这两个乳之间,就没有月经了;如果时间久了,就没有月经了,会这样子。我小时候我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我们家里来了一个比丘尼,我那个时候还不大懂这些事情。这个比丘尼和我的嫂嫂说话(我并不是在旁边,有点距离的),其中有一句话好像就是说这句话。但是我不懂,我那时候小啊,只是听到了;小时候记忆力好,一听到就不忘,后来就想起来,说了这么一句话。可是后来我出家以后读书,喔!是有这么回事!
所以静坐的时候,少时间注意上部可以,不可以多;多了的时候,自己找苦恼,会有病痛。
心若注意脐轮,反能治病,能治很多的病。天台智者大师也同意,心注意丹田。丹田就在脐以下。脐以下这个说法有两种:你平卧在这里,说这脐以下是丹田,那么这个丹田在那里?这是一个说法。如果是你立在这里,说脐以下一寸三分那里是丹田,那么那个丹田在那里?你平卧这里、或者你立在这里,同是一句话,那个位置可就不同了。所以这个丹田的说法不一样。
这是道教的修行人这样子,但是天台智者大师也同意,同意这样子做。至于其他的运气、什么大周…
《谈静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