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静坐▪P5

  ..续本文上一页。念一阵佛,然后再明静而住,会比较好,这也是可以。

  

  再其次,我说到数、随、止、观、还、净,这是注意息。就念佛也可以,不用这些数、随、止、观、还、净,这都不用;坐下来的时候就念佛。舌头不动,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不念六个字的佛,不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六个字,「阿弥陀佛」是四个字;静坐的时候,舌头不动,念四个字。这个念,有几种念法,一种是入息的时候念「阿弥」,出息的时候念「陀佛」,这样念;或者不管它出入息,就是念佛,也可以。静坐的时候,一心不乱地念佛,比散乱心念佛有力量,容易得三昧。当然这是要长时期,不是短时期的事情。

  

  问:师父,静坐的时候身体发热,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关系?

  

  答:身体发热是正常的。因为你静坐的时候,你的腿一盘上,这个血向上来,它就感觉热,这是很正常。所以,你应该衣服稍微减少一些,或者把温度降低一点,就好了。

  

  静坐这件事,在佛教里面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行。可是有深有浅的不同,中国的佛教,有一个宗派,就是禅宗。禅宗倒不是去讲静坐,可是事实上,也还是静坐。不过,我们现在要讲的,还是从头讲。

  

  静坐这一类的书,在最近十几年来也有很多人写、发表出来,我也有读过的。但是古代的人写的是比较深刻一点。所以,我们现在学习静坐的事情,自己要读这一类的书,近代的、古代的都应该读。读这一类的书,再加上自己天天静坐,时间久了它就会进步,现在不从这里说。

  

  静坐是先要把这个座位准备好,你现在坐的座位,你知道这个座位怎么回事吧?这个座位是后面高一点、前面低一点,这个座应该这样准备。若是平的座位,初开始静坐没有什么要紧,平的也可以、不平也可以,但是坐久了那就有问题了。有什么问题呢?若是平的座位,你坐久了的时候,它就是老是这样子,这个腰挺不起来。挺不起来就不对,人坐着应该是精神一点、端正一点,老是低头、伏下去不好。所以后面一高起来,这个腰就容易挺起来,所以应该是后面高一点。这是一。

  

  其次,这个坐有单跏趺坐、双跏趺坐。这样坐就是单跏趺坐。单跏趺坐,就是右脚放在左腿的下面,这叫单跏趺坐。双跏趺坐就是把右脚翻起来放在左腿的上面。但是,初开始坐的人,双跏趺坐是不容易,是由单跏趺坐熟了,就可以双跏趺,不然的话不容易。也有的人他一开始坐就能双跏趺坐,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子。后来有人说出来一个理由,就是膝盖骨这个地方,它那个伸缩性大一点的人,他双跏趺坐容易。有的人膝盖骨那个地方的伸缩性很少很少的,那单跏趺坐都不容易,双跏趺坐更困难了。初开始静坐的人,连单跏趺坐都困难,你就是自由坐好了,这样子交叉坐也可以。还有日本人想出办法用个凳子,做个高的凳子,做高一点,这样子也是可以;有的人是跪在那里,把这个腿,自己这个臀部坐在那个脚上面,他那样坐。

  

  可是,静坐怎么样坐法这个问题,在佛在世的时候发生了一个问题。就是随佛出家的比丘尼(比丘尼就是女人出家,女人出家受了大戒,就叫比丘尼),比丘尼也是双跏趺坐,在她的生理上有点问题,报告佛了,佛就说:「你们以后只是单跏趺坐,不要双跏趺坐。」所以你们女居士若愿意坐,就是单跏趺坐好了,不必双跏趺坐。

  

  这是预先把座位准备好,坐得要舒服一点;舒服一点,坐在这里心安;心安了,才能够用功。这是座位的问题。

  

  再,这个的地方,应该空气要新鲜一点,空气不好的地方不要静坐,不要在那里坐。再其次,要静坐之前,到空气好的地方深呼吸,深呼吸最少三次。三次呼吸以后,你在你静坐的地方或者附近经行,就是行来行去。

  

  经行有几个方式:一个是走直线的,向后转,这样走来走去;或者是走圆形的、方形都可以,这是一样。其次,经行的速度,你就像平常这样走路这样走法也可以。但是我们中国汉人佛教,禅堂里面经行的方式,初开始是自然地这样子一步一步走,走走地就快,不是跑。不过禅堂里面有的时候叫「跑香」,是用这跑字,但是他并不是跑,是走得快,走得快就是了。走快的时候,做维那的人,到了钟点的时候,(他有一个香板)他一打这个香板,那叫「打站板」,打这个站板的时候,忽然间大家都停下来。禅堂里面他们的经行是这样子。

  

  另外,南传佛教的经行方法和我们中国的禅宗的经行不一样。它的经行方法是慢步走,走得非常慢。你们有随喜过南传比丘坐禅的,有人随喜过吧?参加过没有?他们南传比丘经行,是怎么样呢?先立在那里,站在那里,先要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注意这两个脚,注意这个时候,右脚脚后跟先起,起的时候你心里面说「起」,这个脚跟慢慢地起,然后脚尖起来;你心里面说「进」,这个脚就向前进,慢慢地进;你心里面说「落」,这个脚后跟先落下来,然后脚尖落下来。然后左脚,你心里面说「起」,然后脚跟起来;起来的时候「进」,脚慢慢地向前进;「落」,左脚又落下来。然后还是这样子,先是心下命令、而后有行动,不可以没有通过下命令就行动的。而这往前进的时候也是非常慢的,这样子经行。这样经行法我试验过,有好处!有什么好处?就是假设你经行十五分钟的话,然后你坐下来,一坐下来心就定了!心就没有杂念。它那样慢步的经行是时间越久越好、时间越多越好,你经行十五分钟、经行半小时、经行一个钟头都可以;这样的经行也就等于你开始静坐了。因为你这样子经行的时候,你这个心没有其他的杂念,所有的杂念都没有了,就是专一地注意足部的起落。起、进、落,起、进、落,已经开始静坐了。你已经这个心寂静、不散乱了半小时了,假设你经行半小时。

  

  静坐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静坐这件事情,就是「心缘一境」,或者这个缘字不要,叫住,「心住一境」,这个心安住在一个境界上面;心缘一境,静坐是这么回事。你心里面若是打了妄想,那心就是不住一境了,住到很多的境界去了,那么那就不是了。

  

  我刚才说,南传佛教的经行,有这样的办法,就是起、进、落。若是转弯的时候加个转,起、转、落。转弯的时候用个转字,起、转、落。若是向前走,是起、进、落。你们也不妨试一试,这是说经行。

  

  在中国禅宗的经行方法,先是慢慢地走,而后是快走,然后忽然间就停下来,禅堂里面是这样的办法。若是个人也可以随意,你愿意这样也可以、你不这样也可以。可是,中国禅宗的经行,虽然不是那么慢,可是也要摄心不乱,经行的时候心也不要打妄想,这是说经行。

  

  当然你要规定一下,我是在什么时候静坐,你把时间要准备好,我经行一刻钟、我静坐一刻钟,预先规定好,那么你照你的规定这样做。

  

  其次,可以谈一件事,就是什么时候静坐。什么时候静坐?从原则上说,你什么时候精神好,就那个时候静坐。说是你很疲劳,做了很辛苦的事情,精神很疲劳,这时候静坐不行。「你精神好」这句话,如果变换一个字来说,就是你心力强的时候。心力强的时候就是精神好的时候。心力强的时候你静坐,你心想要静下来就容易静下来。你心力软弱的时候,你说心里面要静下来,它不听你招呼的。心力强也不一定听招呼,但是好一点,比较好一点。所以应该是心力强的时候、精神好的时候静坐。这是一。

  

  其次,静坐之前不要同人说话,最少半小时内,静坐之前的半小时不要同人讲话、不同人通电话,也不要做其他很费神的事情,很费力气的事情都不要做。如果你同人家冲壳子谈话,谈了很多话就很劳神,然后你开始静坐,糟糕,多数是坐不好。一方面你谈话的时候劳神,精神不多了,静坐的时候疲倦,所以坐不好。这是一。第二,有可能你同人谈的话,静下来以后,自己又再讲一遍。坐在那里表面上是静坐,实在就是同人说话、同人冲壳子,这是没有意思,所以不应该同人说话。你看《禅师语录》,那个大禅师讲开示就说:「你不说话,不会有人说你是哑巴!」就是说话对于静坐是不利的,所以要避免这件事。静坐之前最好一个钟头就不要同人说话。这是一。

  

  再一个时候,就是你夜间睡觉早晨起来的时候静坐好。早晨起来,因为这一夜你睡觉,你精神恢复了,你有精神。第二,你这一夜没有同人说话,所以对静坐有好处。我们人的这个心理,社会上这个心理学我没有学过,但是佛法的事情我多少知道一点。心理有一种特性,叫做等流性。你们腿子好你们盘腿,你若是腿子不是那么好不要盘腿,因为等一会儿需要盘腿。你腿子不好你现在盘腿多了腿疼,等一会要盘腿不能盘,就不好。

  

  「等流性」怎么讲呢?我们这个心理,有个等流性,就是前一念是那样子,后一念也容易相等地相续下去。「流」有相续的意思,「等」是前后是一样的。那么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譬如我们夜间睡觉了,睡觉心里面没有同人说话嘛,没有打妄想,那么你静坐的时候也是不要打妄想,这前后有点相似。当然这是有这种可能性,倒不是固定的。所以睡觉醒了的时候,静坐比较好。

  

  但是,也不是决定的。不过我感觉你们在家居士可能比较好,因为在家居士你晚间吃饭;晚间吃饭了,经过几小时的消化,精神好,那么早晨起来静坐,多数不错。如果你晚间不吃饭,你中午吃饭、晚间没有吃饭,到第二天早晨的时候,精神不是那么特别好;那时候你若静坐,静坐时间短也可以,你说一下子静坐两个小时,可能你要打瞌睡,精神不是那么好。所以这个事,是种种因缘。这是说什么时候静坐,已经解释完了。

  

  其次,你坐下来以后,就刚才说或者是自由地坐、或者单跏趺、或者双跏趺,当然身体应该是端正。坐下来,应该是有一个大毛巾把腿包起来,包起来比较好。这也是,你不常坐,…

《谈静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