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没有因缘的时候,就没有这一念心,所以就是无自性了。所以,观察这个观的心,观察一念的贪心、一念的瞋心、各式各样的心,都是无自性的。在无自性上那一方面看,贪心不可得、瞋心不可得、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了。我们这个生命体也是因缘有的、它也是自性空的,所以是无我、无我所。那么你在静下来的时候能这样观察,观察我不可得、观察法不可得、观心不可得,你可以这样修行。
这是数、随、止、观、还,这个「还」字,智者大师的意思,反本还源,观心不可得。但是在《大毗婆沙论》上讲、在《清净道论》上看,「还」字还有另外的意思,这个「转」或者是「还」有另外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数、随、止、观,你这样修行的时候,你本身起变化了,就是进步了,进步什么呢?就是原来我们是一个很散乱的境界,现在进了一步。这都是经论上现成的话,就是由散乱的境界得定了。这个定有几种分别,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这么多的分别。这时候就可能得欲界定了,由欲界定再继续修行,得未到地定了,再进一步得初禅了,这就叫做「转」。就是一个阶级、一个阶级地向前进步,这叫做「转」。不过,若用「还」字来讲就不容易有这样意思。《大毗婆沙论》上是「转」,这个转字就可以是位次,一个阶级、一个阶级地向前进,这有转的意思,可以这样讲也是可以。
我简单说一说「欲界定」的境界。欲界定的境界,当然你要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没有一切杂念,明静而住,你能长时期精进修行,渐渐、渐渐地修,就有不同的感觉。有什么感觉?感觉这个身体有若无的样子,感觉是有这个身体、但是又好像没有,有若无的样子,如云如影。在太阳下面我们看见一个影,这个影、是有个影,但这个影子没有真实性,没有实质。说是有这个身体,这身体好像无障碍的样子。如云,像这个云,若在地面上就是雾,这雾里也是无障碍的;但是它是有,有又好像没有。而这个时候心里面明静而住,感觉到身体是有若无的样子,如云如影似的,这就叫做欲界定。你能够明静不动,感觉到很轻快,还没有轻安乐。由这个境界,你还继续这样修、继续这样静坐,忽然间有一天,是夜间,喔!身体没有了!你坐的座位没有、这个房子也没有了,都空了,到这个境界。这个是什么呢?这是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的时候,这个身体没有了。我们没有静坐的时候,心里面也是想这个、想那个。但是一静坐静下来的时候,你先是由欲界定而到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时候这身体就空了。这个空就是虚空的空,就是身体也没有了、座位也没有了、房子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感觉到没有这个身体了。但是这个时候,感觉到身体有快乐。我们没得到未到地定的人,忽然间得到未到地定了,感觉到这快乐是很殊胜,是不得了,心里面也是欢喜。这是两个,欢喜和快乐,这是两个心理。得到了未到地定了心里欢喜,而未到地定里又有特别的快乐,有这个感觉。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里面说这件事,发心用功修行,但是不愿意读书,也不愿意听人家讲经、讲佛法,就自己愿意静坐,「你嘴巴皮没有用,我坐这儿修行好!」但是修行到这个境界,「喔!我得无生法忍了!一切法都空了。」实在这是错了,这只是未到地定的境界,那里是无生法忍!
这未到地定得到是得到了,但是这烦恼是轻微了,还是有烦恼。所谓有烦恼就是欲界的烦恼,我们当前人的境界,这些欲爱还是有,但是轻微了。得到未到地定以后,你继续地努力去静坐、精进静坐,就很容易地得初禅了。得了初禅是什么样境界呢?得了未到地定,这身体是空了,犹如虚空,没有这个身体了。但是你长期坐、坐,忽然间又从没有的境界里面又出现了、又出来了,这个身体又出来了。这个身体有、是有了,但是也是如云如影的那样子,不像我们没有静坐功夫的人,这一大块有两百磅重,不是那样子,它是如云如影的。他就是出定了,走路的时候他这个身体很轻,但是有时候也会有病,轻归轻,也会有病的;有病了的时候起不来,还要别人抬,还会这样子。你看《阿含经》里面,说到舍利弗有病了,有病的时候自己起不来,用身力起不来(用神通还能起来的)。佛说法,他要来听法,自己起不来,他徒弟把他抬去,有这个记录。等到听佛说法说完了,病好了。阿罗汉有这种境界。
那个未到地定身体是空了,你继续地修行,很容易得初禅。由未到地定得初禅很容易,但是未到地定不容易得,未到地定不是容易得。《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解释奢摩他最后那一段文说:「现在的人,不要说得初禅,得到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了,何况是得初禅!」但是最近几年传说,有人得四禅八定,我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不知道。
得了初禅的时候,在未到地定是身体没有了,那么从没有、又有了,又是如云如影这样子,这个时候这个轻安乐是更殊胜!比未到地定还要殊胜;这叫做三昧乐。这个三昧乐,世间上的欲乐是不能比的!欲乐,我们没有三昧乐的人爱着欲乐,但是得了三昧乐就是不高兴欲乐了。像转轮圣王到贫民区看那个境界,他能生欢喜心吧?不会的嘛!得了三昧乐的人不欢喜欲乐。
得了初禅,就是他定的境界坚固了、不容易破坏。未到地定这个定是难得,但是还容易破坏的;得了初禅的时候,虽然是很坚固,但是你常常要入定,常常要入定才可以。如果你有重病,或者有什么特别多的事情,不能常入定了,这个定会失掉,还会失掉。不过,虽然失掉,但是他若再努力地去学习,还能再回来。得到了初禅,然后再继续修行,也要长时期地训练一个时期,然后再修二禅、三禅、四禅,得到第四禅的时候是最好。世间上的禅定以第四禅最有力量。得到第四禅,然后你修无我观,很容易就成为圣人、得无生法忍,不是很难的事情。得初禅也可以,修无我观也可以得无生法忍,也不是太难。
这是我现在讲两个意思:一个是讲修止、修观的方法;第二个意思,修禅定深浅的次第。另外,我再说一点:静坐,先要把座位预备好。你们没有静坐经验的人,这个座位你看看,后面高一点、前面低一点,后面高、前面低。这样子坐,它有一点好处。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平平的、座位是平的,你坐在那里,最初坐在那里,也不感觉什么,但是坐久了这个人就是这样子,挺不起来!你让后面高,自然就容易挺。
再这个单跏趺坐,单跏趺坐是这样子,左脚放在右腿上;双跏趺坐,把右脚放在左腿上。你一下子不能双跏趺坐,先练习单跏趺坐,坐久了、坐熟了,然后再双跏趺坐,就容易一点。
这个座位预备好,你坐上去感觉很舒服,但是空气很重要,空气一定新鲜,要新鲜空气。空气新鲜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身体健康你心力就强一点;心力强,你静坐的时候,你心要不动、就容易不动。如果你身体不健康、心力很软弱,你愿意心里明静而住、它偏不明静,你不能作得主,不容易。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寂静,应该空气新鲜。在没坐之前,应该深呼吸,把肚子、身体里面的浊气都吐出去,吸新鲜的空气。先行一行、先经行,最少经行它五分钟,经行它十分钟都好。经行,有的像我们自然的这样走法,有的是特别慢步走,慢步走也是很好,然后再坐下来。单跏趺坐或双跏趺坐都好,应该端正,端正而坐。
吃饭:静坐时间少也无所谓,若是一天完全是静坐,吃饭不能吃太饱,吃八分饱就好了,不吃饭也还不行。肚子空一点静坐是好,但是你不吃饭没精神也不行,所以还是得要吃饭。
睡眠:应该是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睡眠太多了,静坐反倒打瞌睡。我就有这个经验,原来是愿意少睡,就是打瞌睡,老想要多睡一点;喔!自己要多睡,一多睡反倒更打瞌睡!所以这个事就非要节制。要节制,说容易、做不是那么容易。这是一。
第二样事,静坐之前不要同人讲话。静坐最少半小时以前不要同人讲话,也不要做一些特别劳力、劳心的事情,然后你再静坐的时候容易得定。说话太多,一个劳神,静坐的时候精神也打折扣了;第二,静坐的时候心力弱一点,再不然就是把和他说的话又重说一遍,所以就是要避免这些事情。你看这《禅师语录》上就告诉你:「不要讲话,不会有人说你是哑巴的!」就诃斥他。你一多说话,又打别人闲岔,也打你自己闲岔,所以应该要少说话。静坐调身还不是太难,调心是不容易。
我的意思是讲一小时,现在是过点了,我就讲到此为止。你们各位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现在可以提出讨论。
静坐的时候,我刚才说了,你立刻地就说:「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然后就数息。不要我坐这儿一会儿了、隔了一会儿才去休息,不应该!立刻地就要这样做,就注意!注意这件事,就这样做,其他的事情都放下。
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做有困难,别人静坐感觉都很好、很有进步,我就是有问题,总是搞不好,怎么办呢?这时候应该忏悔。这时候倒不是光是坐在这里心里边忏悔,不是的;就是所谓像拜大悲忏,诚恳地拜它一个星期大悲忏,然后静坐,应该这样子做。这样做,一方面诚恳拜忏,能有力量,这就是助道,帮助你修行,应该这样做。这是一个方法。
第二,《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了,我们拜大悲忏的时候:「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这意思,念大悲咒能帮助我们得三昧、得辩才,所以应该多念大悲咒。念大悲咒能帮助我们静坐、又能灭罪,忏悔可以灭罪,应该这样子。可是若说是静坐一开始的时候,先忏悔,也可以这样做。我也听有的法师有这种经验,坐下来的时候,起初总是有杂念,不能够静下来,那么怎么办呢?先念佛,念阿弥陀佛…
《谈静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