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沒有因緣的時候,就沒有這一念心,所以就是無自性了。所以,觀察這個觀的心,觀察一念的貪心、一念的瞋心、各式各樣的心,都是無自性的。在無自性上那一方面看,貪心不可得、瞋心不可得、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了。我們這個生命體也是因緣有的、它也是自性空的,所以是無我、無我所。那麼你在靜下來的時候能這樣觀察,觀察我不可得、觀察法不可得、觀心不可得,你可以這樣修行。
這是數、隨、止、觀、還,這個「還」字,智者大師的意思,反本還源,觀心不可得。但是在《大毗婆沙論》上講、在《清淨道論》上看,「還」字還有另外的意思,這個「轉」或者是「還」有另外的意思。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數、隨、止、觀,你這樣修行的時候,你本身起變化了,就是進步了,進步什麼呢?就是原來我們是一個很散亂的境界,現在進了一步。這都是經論上現成的話,就是由散亂的境界得定了。這個定有幾種分別,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有這麼多的分別。這時候就可能得欲界定了,由欲界定再繼續修行,得未到地定了,再進一步得初禅了,這就叫做「轉」。就是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地向前進步,這叫做「轉」。不過,若用「還」字來講就不容易有這樣意思。《大毗婆沙論》上是「轉」,這個轉字就可以是位次,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地向前進,這有轉的意思,可以這樣講也是可以。
我簡單說一說「欲界定」的境界。欲界定的境界,當然你要靜坐的時候,心裏面沒有一切雜念,明靜而住,你能長時期精進修行,漸漸、漸漸地修,就有不同的感覺。有什麼感覺?感覺這個身體有若無的樣子,感覺是有這個身體、但是又好像沒有,有若無的樣子,如雲如影。在太陽下面我們看見一個影,這個影、是有個影,但這個影子沒有真實性,沒有實質。說是有這個身體,這身體好像無障礙的樣子。如雲,像這個雲,若在地面上就是霧,這霧裏也是無障礙的;但是它是有,有又好像沒有。而這個時候心裏面明靜而住,感覺到身體是有若無的樣子,如雲如影似的,這就叫做欲界定。你能夠明靜不動,感覺到很輕快,還沒有輕安樂。由這個境界,你還繼續這樣修、繼續這樣靜坐,忽然間有一天,是夜間,喔!身體沒有了!你坐的座位沒有、這個房子也沒有了,都空了,到這個境界。這個是什麼呢?這是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的時候,這個身體沒有了。我們沒有靜坐的時候,心裏面也是想這個、想那個。但是一靜坐靜下來的時候,你先是由欲界定而到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這身體就空了。這個空就是虛空的空,就是身體也沒有了、座位也沒有了、房子也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感覺到沒有這個身體了。但是這個時候,感覺到身體有快樂。我們沒得到未到地定的人,忽然間得到未到地定了,感覺到這快樂是很殊勝,是不得了,心裏面也是歡喜。這是兩個,歡喜和快樂,這是兩個心理。得到了未到地定了心裏歡喜,而未到地定裏又有特別的快樂,有這個感覺。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裏面說這件事,發心用功修行,但是不願意讀書,也不願意聽人家講經、講佛法,就自己願意靜坐,「你嘴巴皮沒有用,我坐這兒修行好!」但是修行到這個境界,「喔!我得無生法忍了!一切法都空了。」實在這是錯了,這只是未到地定的境界,那裏是無生法忍!
這未到地定得到是得到了,但是這煩惱是輕微了,還是有煩惱。所謂有煩惱就是欲界的煩惱,我們當前人的境界,這些欲愛還是有,但是輕微了。得到未到地定以後,你繼續地努力去靜坐、精進靜坐,就很容易地得初禅了。得了初禅是什麼樣境界呢?得了未到地定,這身體是空了,猶如虛空,沒有這個身體了。但是你長期坐、坐,忽然間又從沒有的境界裏面又出現了、又出來了,這個身體又出來了。這個身體有、是有了,但是也是如雲如影的那樣子,不像我們沒有靜坐功夫的人,這一大塊有兩百磅重,不是那樣子,它是如雲如影的。他就是出定了,走路的時候他這個身體很輕,但是有時候也會有病,輕歸輕,也會有病的;有病了的時候起不來,還要別人擡,還會這樣子。你看《阿含經》裏面,說到舍利弗有病了,有病的時候自己起不來,用身力起不來(用神通還能起來的)。佛說法,他要來聽法,自己起不來,他徒弟把他擡去,有這個記錄。等到聽佛說法說完了,病好了。阿羅漢有這種境界。
那個未到地定身體是空了,你繼續地修行,很容易得初禅。由未到地定得初禅很容易,但是未到地定不容易得,未到地定不是容易得。《菩提道次第略論》宗喀巴大師解釋奢摩他最後那一段文說:「現在的人,不要說得初禅,得到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了,何況是得初禅!」但是最近幾年傳說,有人得四禅八定,我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不知道。
得了初禅的時候,在未到地定是身體沒有了,那麼從沒有、又有了,又是如雲如影這樣子,這個時候這個輕安樂是更殊勝!比未到地定還要殊勝;這叫做叁昧樂。這個叁昧樂,世間上的欲樂是不能比的!欲樂,我們沒有叁昧樂的人愛著欲樂,但是得了叁昧樂就是不高興欲樂了。像轉輪聖王到貧民區看那個境界,他能生歡喜心吧?不會的嘛!得了叁昧樂的人不歡喜欲樂。
得了初禅,就是他定的境界堅固了、不容易破壞。未到地定這個定是難得,但是還容易破壞的;得了初禅的時候,雖然是很堅固,但是你常常要入定,常常要入定才可以。如果你有重病,或者有什麼特別多的事情,不能常入定了,這個定會失掉,還會失掉。不過,雖然失掉,但是他若再努力地去學習,還能再回來。得到了初禅,然後再繼續修行,也要長時期地訓練一個時期,然後再修二禅、叁禅、四禅,得到第四禅的時候是最好。世間上的禅定以第四禅最有力量。得到第四禅,然後你修無我觀,很容易就成爲聖人、得無生法忍,不是很難的事情。得初禅也可以,修無我觀也可以得無生法忍,也不是太難。
這是我現在講兩個意思:一個是講修止、修觀的方法;第二個意思,修禅定深淺的次第。另外,我再說一點:靜坐,先要把座位預備好。你們沒有靜坐經驗的人,這個座位你看看,後面高一點、前面低一點,後面高、前面低。這樣子坐,它有一點好處。有什麼好處呢?如果平平的、座位是平的,你坐在那裏,最初坐在那裏,也不感覺什麼,但是坐久了這個人就是這樣子,挺不起來!你讓後面高,自然就容易挺。
再這個單跏趺坐,單跏趺坐是這樣子,左腳放在右腿上;雙跏趺坐,把右腳放在左腿上。你一下子不能雙跏趺坐,先練習單跏趺坐,坐久了、坐熟了,然後再雙跏趺坐,就容易一點。
這個座位預備好,你坐上去感覺很舒服,但是空氣很重要,空氣一定新鮮,要新鮮空氣。空氣新鮮對身體健康有幫助,身體健康你心力就強一點;心力強,你靜坐的時候,你心要不動、就容易不動。如果你身體不健康、心力很軟弱,你願意心裏明靜而住、它偏不明靜,你不能作得主,不容易。所以,這個地方應該是寂靜,應該空氣新鮮。在沒坐之前,應該深呼吸,把肚子、身體裏面的濁氣都吐出去,吸新鮮的空氣。先行一行、先經行,最少經行它五分鍾,經行它十分鍾都好。經行,有的像我們自然的這樣走法,有的是特別慢步走,慢步走也是很好,然後再坐下來。單跏趺坐或雙跏趺坐都好,應該端正,端正而坐。
吃飯:靜坐時間少也無所謂,若是一天完全是靜坐,吃飯不能吃太飽,吃八分飽就好了,不吃飯也還不行。肚子空一點靜坐是好,但是你不吃飯沒精神也不行,所以還是得要吃飯。
睡眠:應該是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睡眠太多了,靜坐反倒打瞌睡。我就有這個經驗,原來是願意少睡,就是打瞌睡,老想要多睡一點;喔!自己要多睡,一多睡反倒更打瞌睡!所以這個事就非要節製。要節製,說容易、做不是那麼容易。這是一。
第二樣事,靜坐之前不要同人講話。靜坐最少半小時以前不要同人講話,也不要做一些特別勞力、勞心的事情,然後你再靜坐的時候容易得定。說話太多,一個勞神,靜坐的時候精神也打折扣了;第二,靜坐的時候心力弱一點,再不然就是把和他說的話又重說一遍,所以就是要避免這些事情。你看這《禅師語錄》上就告訴你:「不要講話,不會有人說你是啞巴的!」就诃斥他。你一多說話,又打別人閑岔,也打你自己閑岔,所以應該要少說話。靜坐調身還不是太難,調心是不容易。
我的意思是講一小時,現在是過點了,我就講到此爲止。你們各位還有什麼需要討論的,現在可以提出討論。
靜坐的時候,我剛才說了,你立刻地就說:「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然後就數息。不要我坐這兒一會兒了、隔了一會兒才去休息,不應該!立刻地就要這樣做,就注意!注意這件事,就這樣做,其他的事情都放下。
但是,如果我們這樣做有困難,別人靜坐感覺都很好、很有進步,我就是有問題,總是搞不好,怎麼辦呢?這時候應該忏悔。這時候倒不是光是坐在這裏心裏邊忏悔,不是的;就是所謂像拜大悲忏,誠懇地拜它一個星期大悲忏,然後靜坐,應該這樣子做。這樣做,一方面誠懇拜忏,能有力量,這就是助道,幫助你修行,應該這樣做。這是一個方法。
第二,《大悲心陀羅尼經》說了,我們拜大悲忏的時候:「若諸衆生……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這意思,念大悲咒能幫助我們得叁昧、得辯才,所以應該多念大悲咒。念大悲咒能幫助我們靜坐、又能滅罪,忏悔可以滅罪,應該這樣子。可是若說是靜坐一開始的時候,先忏悔,也可以這樣做。我也聽有的法師有這種經驗,坐下來的時候,起初總是有雜念,不能夠靜下來,那麼怎麼辦呢?先念佛,念阿彌陀佛…
《談靜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