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靜坐▪P5

  ..續本文上一頁。念一陣佛,然後再明靜而住,會比較好,這也是可以。

  

  再其次,我說到數、隨、止、觀、還、淨,這是注意息。就念佛也可以,不用這些數、隨、止、觀、還、淨,這都不用;坐下來的時候就念佛。舌頭不動,念「阿彌陀佛」四個字。不念六個字的佛,不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六個字,「阿彌陀佛」是四個字;靜坐的時候,舌頭不動,念四個字。這個念,有幾種念法,一種是入息的時候念「阿彌」,出息的時候念「陀佛」,這樣念;或者不管它出入息,就是念佛,也可以。靜坐的時候,一心不亂地念佛,比散亂心念佛有力量,容易得叁昧。當然這是要長時期,不是短時期的事情。

  

  問:師父,靜坐的時候身體發熱,怎麼辦?有沒有什麼關系?

  

  答:身體發熱是正常的。因爲你靜坐的時候,你的腿一盤上,這個血向上來,它就感覺熱,這是很正常。所以,你應該衣服稍微減少一些,或者把溫度降低一點,就好了。

  

  靜坐這件事,在佛教裏面是很重要的一種修行。可是有深有淺的不同,中國的佛教,有一個宗派,就是禅宗。禅宗倒不是去講靜坐,可是事實上,也還是靜坐。不過,我們現在要講的,還是從頭講。

  

  靜坐這一類的書,在最近十幾年來也有很多人寫、發表出來,我也有讀過的。但是古代的人寫的是比較深刻一點。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靜坐的事情,自己要讀這一類的書,近代的、古代的都應該讀。讀這一類的書,再加上自己天天靜坐,時間久了它就會進步,現在不從這裏說。

  

  靜坐是先要把這個座位准備好,你現在坐的座位,你知道這個座位怎麼回事吧?這個座位是後面高一點、前面低一點,這個座應該這樣准備。若是平的座位,初開始靜坐沒有什麼要緊,平的也可以、不平也可以,但是坐久了那就有問題了。有什麼問題呢?若是平的座位,你坐久了的時候,它就是老是這樣子,這個腰挺不起來。挺不起來就不對,人坐著應該是精神一點、端正一點,老是低頭、伏下去不好。所以後面一高起來,這個腰就容易挺起來,所以應該是後面高一點。這是一。

  

  其次,這個坐有單跏趺坐、雙跏趺坐。這樣坐就是單跏趺坐。單跏趺坐,就是右腳放在左腿的下面,這叫單跏趺坐。雙跏趺坐就是把右腳翻起來放在左腿的上面。但是,初開始坐的人,雙跏趺坐是不容易,是由單跏趺坐熟了,就可以雙跏趺,不然的話不容易。也有的人他一開始坐就能雙跏趺坐,我也不明白爲什麼會這樣子。後來有人說出來一個理由,就是膝蓋骨這個地方,它那個伸縮性大一點的人,他雙跏趺坐容易。有的人膝蓋骨那個地方的伸縮性很少很少的,那單跏趺坐都不容易,雙跏趺坐更困難了。初開始靜坐的人,連單跏趺坐都困難,你就是自由坐好了,這樣子交叉坐也可以。還有日本人想出辦法用個凳子,做個高的凳子,做高一點,這樣子也是可以;有的人是跪在那裏,把這個腿,自己這個臀部坐在那個腳上面,他那樣坐。

  

  可是,靜坐怎麼樣坐法這個問題,在佛在世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問題。就是隨佛出家的比丘尼(比丘尼就是女人出家,女人出家受了大戒,就叫比丘尼),比丘尼也是雙跏趺坐,在她的生理上有點問題,報告佛了,佛就說:「你們以後只是單跏趺坐,不要雙跏趺坐。」所以你們女居士若願意坐,就是單跏趺坐好了,不必雙跏趺坐。

  

  這是預先把座位准備好,坐得要舒服一點;舒服一點,坐在這裏心安;心安了,才能夠用功。這是座位的問題。

  

  再,這個的地方,應該空氣要新鮮一點,空氣不好的地方不要靜坐,不要在那裏坐。再其次,要靜坐之前,到空氣好的地方深呼吸,深呼吸最少叁次。叁次呼吸以後,你在你靜坐的地方或者附近經行,就是行來行去。

  

  經行有幾個方式:一個是走直線的,向後轉,這樣走來走去;或者是走圓形的、方形都可以,這是一樣。其次,經行的速度,你就像平常這樣走路這樣走法也可以。但是我們中國漢人佛教,禅堂裏面經行的方式,初開始是自然地這樣子一步一步走,走走地就快,不是跑。不過禅堂裏面有的時候叫「跑香」,是用這跑字,但是他並不是跑,是走得快,走得快就是了。走快的時候,做維那的人,到了鍾點的時候,(他有一個香板)他一打這個香板,那叫「打站板」,打這個站板的時候,忽然間大家都停下來。禅堂裏面他們的經行是這樣子。

  

  另外,南傳佛教的經行方法和我們中國的禅宗的經行不一樣。它的經行方法是慢步走,走得非常慢。你們有隨喜過南傳比丘坐禅的,有人隨喜過吧?參加過沒有?他們南傳比丘經行,是怎麼樣呢?先立在那裏,站在那裏,先要心靜下來;心靜下來注意這兩個腳,注意這個時候,右腳腳後跟先起,起的時候你心裏面說「起」,這個腳跟慢慢地起,然後腳尖起來;你心裏面說「進」,這個腳就向前進,慢慢地進;你心裏面說「落」,這個腳後跟先落下來,然後腳尖落下來。然後左腳,你心裏面說「起」,然後腳跟起來;起來的時候「進」,腳慢慢地向前進;「落」,左腳又落下來。然後還是這樣子,先是心下命令、而後有行動,不可以沒有通過下命令就行動的。而這往前進的時候也是非常慢的,這樣子經行。這樣經行法我試驗過,有好處!有什麼好處?就是假設你經行十五分鍾的話,然後你坐下來,一坐下來心就定了!心就沒有雜念。它那樣慢步的經行是時間越久越好、時間越多越好,你經行十五分鍾、經行半小時、經行一個鍾頭都可以;這樣的經行也就等于你開始靜坐了。因爲你這樣子經行的時候,你這個心沒有其他的雜念,所有的雜念都沒有了,就是專一地注意足部的起落。起、進、落,起、進、落,已經開始靜坐了。你已經這個心寂靜、不散亂了半小時了,假設你經行半小時。

  

  靜坐這件事,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呢?靜坐這件事情,就是「心緣一境」,或者這個緣字不要,叫住,「心住一境」,這個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面;心緣一境,靜坐是這麼回事。你心裏面若是打了妄想,那心就是不住一境了,住到很多的境界去了,那麼那就不是了。

  

  我剛才說,南傳佛教的經行,有這樣的辦法,就是起、進、落。若是轉彎的時候加個轉,起、轉、落。轉彎的時候用個轉字,起、轉、落。若是向前走,是起、進、落。你們也不妨試一試,這是說經行。

  

  在中國禅宗的經行方法,先是慢慢地走,而後是快走,然後忽然間就停下來,禅堂裏面是這樣的辦法。若是個人也可以隨意,你願意這樣也可以、你不這樣也可以。可是,中國禅宗的經行,雖然不是那麼慢,可是也要攝心不亂,經行的時候心也不要打妄想,這是說經行。

  

  當然你要規定一下,我是在什麼時候靜坐,你把時間要准備好,我經行一刻鍾、我靜坐一刻鍾,預先規定好,那麼你照你的規定這樣做。

  

  其次,可以談一件事,就是什麼時候靜坐。什麼時候靜坐?從原則上說,你什麼時候精神好,就那個時候靜坐。說是你很疲勞,做了很辛苦的事情,精神很疲勞,這時候靜坐不行。「你精神好」這句話,如果變換一個字來說,就是你心力強的時候。心力強的時候就是精神好的時候。心力強的時候你靜坐,你心想要靜下來就容易靜下來。你心力軟弱的時候,你說心裏面要靜下來,它不聽你招呼的。心力強也不一定聽招呼,但是好一點,比較好一點。所以應該是心力強的時候、精神好的時候靜坐。這是一。

  

  其次,靜坐之前不要同人說話,最少半小時內,靜坐之前的半小時不要同人講話、不同人通電話,也不要做其他很費神的事情,很費力氣的事情都不要做。如果你同人家沖殼子談話,談了很多話就很勞神,然後你開始靜坐,糟糕,多數是坐不好。一方面你談話的時候勞神,精神不多了,靜坐的時候疲倦,所以坐不好。這是一。第二,有可能你同人談的話,靜下來以後,自己又再講一遍。坐在那裏表面上是靜坐,實在就是同人說話、同人沖殼子,這是沒有意思,所以不應該同人說話。你看《禅師語錄》,那個大禅師講開示就說:「你不說話,不會有人說你是啞巴!」就是說話對于靜坐是不利的,所以要避免這件事。靜坐之前最好一個鍾頭就不要同人說話。這是一。

  

  再一個時候,就是你夜間睡覺早晨起來的時候靜坐好。早晨起來,因爲這一夜你睡覺,你精神恢複了,你有精神。第二,你這一夜沒有同人說話,所以對靜坐有好處。我們人的這個心理,社會上這個心理學我沒有學過,但是佛法的事情我多少知道一點。心理有一種特性,叫做等流性。你們腿子好你們盤腿,你若是腿子不是那麼好不要盤腿,因爲等一會兒需要盤腿。你腿子不好你現在盤腿多了腿疼,等一會要盤腿不能盤,就不好。

  

  「等流性」怎麼講呢?我們這個心理,有個等流性,就是前一念是那樣子,後一念也容易相等地相續下去。「流」有相續的意思,「等」是前後是一樣的。那麼這個話是什麼意思?譬如我們夜間睡覺了,睡覺心裏面沒有同人說話嘛,沒有打妄想,那麼你靜坐的時候也是不要打妄想,這前後有點相似。當然這是有這種可能性,倒不是固定的。所以睡覺醒了的時候,靜坐比較好。

  

  但是,也不是決定的。不過我感覺你們在家居士可能比較好,因爲在家居士你晚間吃飯;晚間吃飯了,經過幾小時的消化,精神好,那麼早晨起來靜坐,多數不錯。如果你晚間不吃飯,你中午吃飯、晚間沒有吃飯,到第二天早晨的時候,精神不是那麼特別好;那時候你若靜坐,靜坐時間短也可以,你說一下子靜坐兩個小時,可能你要打瞌睡,精神不是那麼好。所以這個事,是種種因緣。這是說什麼時候靜坐,已經解釋完了。

  

  其次,你坐下來以後,就剛才說或者是自由地坐、或者單跏趺、或者雙跏趺,當然身體應該是端正。坐下來,應該是有一個大毛巾把腿包起來,包起來比較好。這也是,你不常坐,…

《談靜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