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事情,心里面没有什么事,也不用请律师了,不是很好吗!所以这种观还是非常值得,还是应该修习,应该修行是对的。
或者是修无我观。「我」是永久也不坏、是常存不坏、常住不坏的;在这个色受想行识的生命体里面,有一个灵明不灭的「我」在里边。像《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观察这色受想行识都是败坏的、都是不净,没有常存不变的我。
我们不修止,我们只是散乱的,或者是听人讲、或者从书本上读到,心里面这样思惟,「喔!没有我!」这样思惟。这样思惟力量很小,没有什么大的力量,若是你心里面有了「数、随、止」的功夫,你在寂静的心里面去思惟,它就有力量了,它就不同了。若是说我们从书本上,说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书本上看了一遍,想:喔!是那样子。但是若在事实上有人骂我一下子、毁辱我一下子,「你怎么可以毁辱我!」当然就是忿怒了。若是你在寂静、有多少禅的力量的心里面这样思惟,「我不可得,无我相的」,思惟两句话。然后遇见这些世俗的境界的时候,它就不同了,心里面的感受就不一样。同样是思惟无我,但是就不同了。原因就是在禅定里面去思惟无我,是有力量的。佛法为什么也要重视禅呢?就在这里,它能帮助你的智慧断烦恼,所以应该要静坐,它是有力量的。
而且刚才说神通,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若说某人有神通,他还不一定有神通,就是疑惑:他可能有神通吧!这心情就不同,对这个人的想法就不同了。这就看出来有了神通的人度化众生,是有能力度化众生的。当然度化众生不但是神通,也要有般若波罗蜜。光是有神通,就是外道的人也会得禅定、也会得神通,但是他不能度众生,不能的。这当然是站在佛法的立场上这么说;站在外道的立场:「你不能度众生,我能度众生!」他可以这样讲。在佛法的立场来说,唯有佛法才能够度众生登彼岸、到涅槃那儿去,所以要有般若波罗蜜,然后还要有神通。如果没有神通,光是般若波罗蜜,你怎么度众生?所以有神通能度众生。那么,神通从那儿来呢?还是要有禅定。所以佛法为了自己得般若波罗蜜、为了能够弘扬佛法度众生,禅是要修习的!不习禅就是差了一点。
这是说我们要这样子修习禅。数、随、止、观,修这个观。我们出家人修不净观;在家人或者不需要不净观,我认为也需要,也可以修一点不净观;那么人与人之间少烦恼,烦恼会减少一点,也容易得解脱,所以修不净观也好。也可以修这无常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修这个如泡,泡也就有无常的意思,也可以修无常观。
刚才我说,你数、随、止修得有了功夫了,然后就修观,这是从一个大的方向来说的次第。但是我的想法,我们初开始静坐的人就应该修观!就是你坐下来的时候,先修止,止了一会儿你就修观。观就是短短的思惟,预先把要修观的资料准备好,然后静坐的时候就思惟。思惟短短以后,然后再止。止了一会儿再修观,这样子做。这样做,它就容易有进步。
如果你不修观、单修止,身体健康的人也比较好;但是若不是一天就坐半小时、或者就坐一小时,你还是两方面都修好。如果你的精神消耗在其他的时间太多,静坐的时候容易打瞌睡;你若没有观,更容易打瞌睡。所以要修观,思惟能破除昏沈。所以应该修止、也应该修观。进步到一个程度以后,你再修观,力量是更大了。
所以,数、随、止、观,这个观这个时候观我不可得,修我空观;观一切法空也可以;或者修不净观,这样观。
「还」,这个「还」字怎么讲法呢?这个还字是回来。怎么叫做「还」呢?在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翻个「还」;但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大毗婆沙论》上,他翻个「转」。鸠摩罗什法师翻个「还」。智者大师解释这个「还」,就是反本还源的意思。反本还源,智者大师怎么讲呢?我们修不净观、或是观一切法空也好、修无常观也好,这样子观了一个时期以后,应该修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反本还源。观,就是在根本的地方去注意一下。怎么样注意呢?我们修观,这观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从心来的,心是观之源。所以,还源就是从这里修观了以后,再转过来,观心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这就叫做还,智者大师这么样解释。
「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在佛教里边倒是很有名的一句话。就是禅宗的二祖……,禅宗后来写禅宗历史的人说,禅宗二祖他要去亲近达摩禅师、向他学习佛法。好像说达摩禅师的意思:「你要什么来供养?」他就是断一个臂来供养达摩禅师。那么这时候二祖慧可禅师说:「我心不安!」断了臂,这心不安。达摩禅师问他,他说:「心不安!」说是:「将心来与汝安!」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禅师说:「与汝安心竟!」有这么一段故事。
这一段故事,我认为完全是虚妄!这个理论是真实的,这段故事是假的。你看这道宣律师写的慧可禅师的传上,根本没有那回事,没有他断臂来供养达摩禅师。但是断臂是有,臂是断了,臂怎么是断了呢?慧可禅师到山林里面去修头陀行,这个人是了不得的人!修头陀行那个时期,有贼把他的臂断了。贼把他的臂断了,不是他自己断臂供养达摩禅师,没有这回事情。「将心来与汝安」这句话也就靠不住了,不过「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是对的,《大品般若经》、《大般若经》上是有这个话。「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这个识若是空了,就觅心了不可得,这是佛语、这是法语,这是一个修行的法门。
这个「觅心了不可得」,我简单说,你心怎么样不可得?怎么叫不可得?《金刚经》上说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怎么不可得呢?若是在静坐的时候这样思惟,这是一个很殊胜的修行。「觅心了不可得」,我们这个心是怎么样有的?我们有的时候有贪心、有瞋心,贪心就生出来,有时候忿怒、瞋心就起来了,或者其他的种种心会生起来,怎么生起来的?不要离开事实,从事实上来看自己的心怎么样变动?先应该这样子。贪心生起来,它应该有个所贪的境界引发,一定先有这个条件。说这个汽车蛮好,这汽车很漂亮,我就生出欢喜心爱这个车,有的时候要洗一洗、要打理打理,有一个贪心。就是要有一个可爱的境界作引发,有引发性,先要有这个条件。然后再由眼睛先看见了这个境界,由眼睛看见了,就是由眼识引发意识,叫意识生起来。生起来的时候,先有一个什么条件呢?要有一个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怎么讲呢?就是不合理的思惟。怎么叫合理的思惟呢?这一切的境界我们用肉眼来看,这个地方也不错,这个砖也很密似的,很好。如果你用天眼看这个砖是什么样子?若是用天眼来看这个砖,就是一个洞、一个洞的了,就不是这样密质的。看这个车,不像肉眼看的那个样子。我们用肉眼来看这个人是这样子,若用天眼看这个人那就不是这样子了。
所以用我们这个肉眼、用凡夫的执着心看,「嗯!这个很可爱!」生了贪心。如果你用天眼、用慧眼、用佛眼来看,就没有那么回事情嘛!所以用佛菩萨的立场来看,凡夫这个心和一切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先有个不如理作意,所以就生出了贪心、生出了瞋心、生出了疑惑心、生出高慢心,各式各样的烦恼都出来了。如果你有佛菩萨的智慧,这些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心就不动了,心就无分别了,没有事了,就是圣人了。所以要有一个可爱的境界,然后还有不如理作意,这两个条件;还要第三个条件,要有烦恼的种子。
我们现在虽然有贪心,贪心有时候不活动;我们虽然有瞋心,瞋心有时候也不活动,我们心里还是很平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看上去这个人还可以做朋友。你若对他不对了,哦,眼神就立起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心里面有烦恼种子,凡夫是这样子。这个心——阿赖耶识里边,贪心种子、瞋心种子、各式各样的烦恼的种子在那里。不如理作意一活动了,种子就出来了,这时候贪烦恼、瞋烦恼、各式各样烦恼才出来的。说我虽然是凡夫,但是我若看见境界的时候,我有如理作意:这是假的、是空的、是如梦;喔!这个烦恼种子就不动。是,他是凡夫,但是他有的时候他这个如理作意若现起来,烦恼就可以不动。所以你不能说:「你是凡夫!」不一定!烦恼也可能不动的。如果这个人懈怠,他这个如理作意不动,不如理作意出来了,那么烦恼就会出来。
所以,凡夫这个心不能够独立地行动,他要出来活动的时候,一定有一个伴。什么是伴呢?贪、瞋、痴是它的伴,或者有的时候也会有好心,好心也会作伴,是同时地活动。所以,有可爱境界的引发,有不如理作意的引发,还要有烦恼种子,烦恼才会出来,这心才能活动的。如果没有这些境界的时候,心就不活动。你没有这样的因缘,就不会有这样的贪心活动;没有这样的条件,你的瞋心也不会活动。都是要有因缘,「诸法因缘生」,没有因缘、没有这回事。
现在说是「觅心了不可得」,从什么立场来说呢?就是所谓自性不可得。什么叫做自性呢?就是不是由因缘的引发,它自己就是这样的,那叫做自性。不用有因缘,这件事就是这样的,那么它叫有自性。就是不需要有建筑公司的工人来作工,自然地有一个房子,那么这房子就叫做有自性了。说是这一个人也不需要有父亲、也不需要有母亲、也不需要有业力,不需要因缘,自然的就是有一个人,那么就叫做有自性。所以,也不需要有可爱的境界、也不需要有烦恼种子、也不需要有不如理作意,不需要这些条件,自然地有一个贪心,这个贪心就叫做有自性。
我们从这样的条件的有无去观察这一念心的时候,这一念心都是要由因缘才能…
《谈静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