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靜坐▪P3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事情,心裏面沒有什麼事,也不用請律師了,不是很好嗎!所以這種觀還是非常值得,還是應該修習,應該修行是對的。

  

  或者是修無我觀。「我」是永久也不壞、是常存不壞、常住不壞的;在這個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裏面,有一個靈明不滅的「我」在裏邊。像《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觀察這色受想行識都是敗壞的、都是不淨,沒有常存不變的我。

  

  我們不修止,我們只是散亂的,或者是聽人講、或者從書本上讀到,心裏面這樣思惟,「喔!沒有我!」這樣思惟。這樣思惟力量很小,沒有什麼大的力量,若是你心裏面有了「數、隨、止」的功夫,你在寂靜的心裏面去思惟,它就有力量了,它就不同了。若是說我們從書本上,說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書本上看了一遍,想:喔!是那樣子。但是若在事實上有人罵我一下子、毀辱我一下子,「你怎麼可以毀辱我!」當然就是忿怒了。若是你在寂靜、有多少禅的力量的心裏面這樣思惟,「我不可得,無我相的」,思惟兩句話。然後遇見這些世俗的境界的時候,它就不同了,心裏面的感受就不一樣。同樣是思惟無我,但是就不同了。原因就是在禅定裏面去思惟無我,是有力量的。佛法爲什麼也要重視禅呢?就在這裏,它能幫助你的智慧斷煩惱,所以應該要靜坐,它是有力量的。

  

  而且剛才說神通,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若說某人有神通,他還不一定有神通,就是疑惑:他可能有神通吧!這心情就不同,對這個人的想法就不同了。這就看出來有了神通的人度化衆生,是有能力度化衆生的。當然度化衆生不但是神通,也要有般若波羅蜜。光是有神通,就是外道的人也會得禅定、也會得神通,但是他不能度衆生,不能的。這當然是站在佛法的立場上這麼說;站在外道的立場:「你不能度衆生,我能度衆生!」他可以這樣講。在佛法的立場來說,唯有佛法才能夠度衆生登彼岸、到涅槃那兒去,所以要有般若波羅蜜,然後還要有神通。如果沒有神通,光是般若波羅蜜,你怎麼度衆生?所以有神通能度衆生。那麼,神通從那兒來呢?還是要有禅定。所以佛法爲了自己得般若波羅蜜、爲了能夠弘揚佛法度衆生,禅是要修習的!不習禅就是差了一點。

  

  這是說我們要這樣子修習禅。數、隨、止、觀,修這個觀。我們出家人修不淨觀;在家人或者不需要不淨觀,我認爲也需要,也可以修一點不淨觀;那麼人與人之間少煩惱,煩惱會減少一點,也容易得解脫,所以修不淨觀也好。也可以修這無常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修這個如泡,泡也就有無常的意思,也可以修無常觀。

  

  剛才我說,你數、隨、止修得有了功夫了,然後就修觀,這是從一個大的方向來說的次第。但是我的想法,我們初開始靜坐的人就應該修觀!就是你坐下來的時候,先修止,止了一會兒你就修觀。觀就是短短的思惟,預先把要修觀的資料准備好,然後靜坐的時候就思惟。思惟短短以後,然後再止。止了一會兒再修觀,這樣子做。這樣做,它就容易有進步。

  

  如果你不修觀、單修止,身體健康的人也比較好;但是若不是一天就坐半小時、或者就坐一小時,你還是兩方面都修好。如果你的精神消耗在其他的時間太多,靜坐的時候容易打瞌睡;你若沒有觀,更容易打瞌睡。所以要修觀,思惟能破除昏沈。所以應該修止、也應該修觀。進步到一個程度以後,你再修觀,力量是更大了。

  

  所以,數、隨、止、觀,這個觀這個時候觀我不可得,修我空觀;觀一切法空也可以;或者修不淨觀,這樣觀。

  

  「還」,這個「還」字怎麼講法呢?這個還字是回來。怎麼叫做「還」呢?在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翻個「還」;但是玄奘法師翻譯的《大毗婆沙論》上,他翻個「轉」。鸠摩羅什法師翻個「還」。智者大師解釋這個「還」,就是反本還源的意思。反本還源,智者大師怎麼講呢?我們修不淨觀、或是觀一切法空也好、修無常觀也好,這樣子觀了一個時期以後,應該修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反本還源。觀,就是在根本的地方去注意一下。怎麼樣注意呢?我們修觀,這觀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是從心來的,心是觀之源。所以,還源就是從這裏修觀了以後,再轉過來,觀心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這就叫做還,智者大師這麼樣解釋。

  

  「覓心了不可得」這句話,在佛教裏邊倒是很有名的一句話。就是禅宗的二祖……,禅宗後來寫禅宗曆史的人說,禅宗二祖他要去親近達摩禅師、向他學習佛法。好像說達摩禅師的意思:「你要什麼來供養?」他就是斷一個臂來供養達摩禅師。那麼這時候二祖慧可禅師說:「我心不安!」斷了臂,這心不安。達摩禅師問他,他說:「心不安!」說是:「將心來與汝安!」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禅師說:「與汝安心竟!」有這麼一段故事。

  

  這一段故事,我認爲完全是虛妄!這個理論是真實的,這段故事是假的。你看這道宣律師寫的慧可禅師的傳上,根本沒有那回事,沒有他斷臂來供養達摩禅師。但是斷臂是有,臂是斷了,臂怎麼是斷了呢?慧可禅師到山林裏面去修頭陀行,這個人是了不得的人!修頭陀行那個時期,有賊把他的臂斷了。賊把他的臂斷了,不是他自己斷臂供養達摩禅師,沒有這回事情。「將心來與汝安」這句話也就靠不住了,不過「覓心了不可得」這句話是對的,《大品般若經》、《大般若經》上是有這個話。「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這個識若是空了,就覓心了不可得,這是佛語、這是法語,這是一個修行的法門。

  

  這個「覓心了不可得」,我簡單說,你心怎麼樣不可得?怎麼叫不可得?《金剛經》上說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怎麼不可得呢?若是在靜坐的時候這樣思惟,這是一個很殊勝的修行。「覓心了不可得」,我們這個心是怎麼樣有的?我們有的時候有貪心、有瞋心,貪心就生出來,有時候忿怒、瞋心就起來了,或者其他的種種心會生起來,怎麼生起來的?不要離開事實,從事實上來看自己的心怎麼樣變動?先應該這樣子。貪心生起來,它應該有個所貪的境界引發,一定先有這個條件。說這個汽車蠻好,這汽車很漂亮,我就生出歡喜心愛這個車,有的時候要洗一洗、要打理打理,有一個貪心。就是要有一個可愛的境界作引發,有引發性,先要有這個條件。然後再由眼睛先看見了這個境界,由眼睛看見了,就是由眼識引發意識,叫意識生起來。生起來的時候,先有一個什麼條件呢?要有一個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怎麼講呢?就是不合理的思惟。怎麼叫合理的思惟呢?這一切的境界我們用肉眼來看,這個地方也不錯,這個磚也很密似的,很好。如果你用天眼看這個磚是什麼樣子?若是用天眼來看這個磚,就是一個洞、一個洞的了,就不是這樣密質的。看這個車,不像肉眼看的那個樣子。我們用肉眼來看這個人是這樣子,若用天眼看這個人那就不是這樣子了。

  

  所以用我們這個肉眼、用凡夫的執著心看,「嗯!這個很可愛!」生了貪心。如果你用天眼、用慧眼、用佛眼來看,就沒有那麼回事情嘛!所以用佛菩薩的立場來看,凡夫這個心和一切境界一接觸的時候,先有個不如理作意,所以就生出了貪心、生出了瞋心、生出了疑惑心、生出高慢心,各式各樣的煩惱都出來了。如果你有佛菩薩的智慧,這些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心就不動了,心就無分別了,沒有事了,就是聖人了。所以要有一個可愛的境界,然後還有不如理作意,這兩個條件;還要第叁個條件,要有煩惱的種子。

  

  我們現在雖然有貪心,貪心有時候不活動;我們雖然有瞋心,瞋心有時候也不活動,我們心裏還是很平靜,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看上去這個人還可以做朋友。你若對他不對了,哦,眼神就立起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他心裏面有煩惱種子,凡夫是這樣子。這個心——阿賴耶識裏邊,貪心種子、瞋心種子、各式各樣的煩惱的種子在那裏。不如理作意一活動了,種子就出來了,這時候貪煩惱、瞋煩惱、各式各樣煩惱才出來的。說我雖然是凡夫,但是我若看見境界的時候,我有如理作意:這是假的、是空的、是如夢;喔!這個煩惱種子就不動。是,他是凡夫,但是他有的時候他這個如理作意若現起來,煩惱就可以不動。所以你不能說:「你是凡夫!」不一定!煩惱也可能不動的。如果這個人懈怠,他這個如理作意不動,不如理作意出來了,那麼煩惱就會出來。

  

  所以,凡夫這個心不能夠獨立地行動,他要出來活動的時候,一定有一個伴。什麼是伴呢?貪、瞋、癡是它的伴,或者有的時候也會有好心,好心也會作伴,是同時地活動。所以,有可愛境界的引發,有不如理作意的引發,還要有煩惱種子,煩惱才會出來,這心才能活動的。如果沒有這些境界的時候,心就不活動。你沒有這樣的因緣,就不會有這樣的貪心活動;沒有這樣的條件,你的瞋心也不會活動。都是要有因緣,「諸法因緣生」,沒有因緣、沒有這回事。

  

  現在說是「覓心了不可得」,從什麼立場來說呢?就是所謂自性不可得。什麼叫做自性呢?就是不是由因緣的引發,它自己就是這樣的,那叫做自性。不用有因緣,這件事就是這樣的,那麼它叫有自性。就是不需要有建築公司的工人來作工,自然地有一個房子,那麼這房子就叫做有自性了。說是這一個人也不需要有父親、也不需要有母親、也不需要有業力,不需要因緣,自然的就是有一個人,那麼就叫做有自性。所以,也不需要有可愛的境界、也不需要有煩惱種子、也不需要有不如理作意,不需要這些條件,自然地有一個貪心,這個貪心就叫做有自性。

  

  我們從這樣的條件的有無去觀察這一念心的時候,這一念心都是要由因緣才能…

《談靜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