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数的办法,或者不合适,或者你修习一个时期以后不愿意数了,你就注意鼻端,注意这个鼻,这就叫做「随」、这就叫做「触」、这就叫做「安住」。「安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心住在这里,不要有其他的杂念。你不要随这个息由鼻至脐、由脐至鼻,这样子不安定;你心里忽上忽下的,不要这样子。你就是注意鼻端,虽然知道息是由鼻至脐、由脐至鼻,但是你不要管那个事,你就注意鼻。这就叫做「触」、这就叫做「安住」、这就叫做「随」,他是这么解释。注意鼻端,这个事也是不错,这个方法倒是很简单。数的方法修习一个时期以后你不愿意数了,就可以注意鼻端,这就叫做「随」,他这么解释。
(数、随、止)第三个方法是「止」。若按智者大师的意思,这个「止」叫做「制心止」,就是也不数、也不随,不要管息的出入,不要管它了,你就注意自己的内心,叫它明静而住。它若一起妄念,立刻地制止它、不要动,智者大师这样解释止。
可是在《清净道论》上,「随」里面有个「安住」,「安住」就是「止」的意思了;那么下面那个「止」怎么讲呢?《清净道论》佛音论师的解释,这个「止」不是那样意思,是你修「数」和「随」已经成就了,你得到未到地定了、你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这时候叫做「止」。他这样解释。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件事,在《清净道论》上说的话,是我前所未闻的一件事。在智者大师关于说禅的文、和《瑜伽师地论》上说禅的文,都没有见到,在《清净道论》上说出来一件事,他说什么呢?他说:你用「数」的方法、你用「触」和「安住」的方法,这样子去修习的时候,你长时期地这样修行的时候,使令你的身心起了变化,怎么变化呢?我们平常的人,身体健康、四大调和的人,我们感觉身体很调适、也很正常,不感觉有什么不对,不是说身体快乐,不能说有什么快乐,但是也不感觉有什么不对,就是正常。但是你若是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你就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了。什么呢?感觉到自己有的时候这个息是很粗的,这个呼吸,一呼一吸是很粗;但是一静坐下来以后,比较相应一点,息就微细了,就有这个变化。这个变化是凡静坐的人、长期静坐的人,多数会有这个感觉。但是你若继续静坐的话,又有第三种不同,就是由微细的这个息,又极微细下去了;再进一步就没有息了!
没有息这个时候,如果对于静坐的知识不够的人,就会所谓错认消息了。有什么错认消息呢?我们知道人要死了才没有息,那么静坐,坐、坐、坐,没有息了,我死了吗?也不是,也没有死啊!这是一个地方。
第二,是得到第四禅的时候,(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第四禅的时候才没有息,初禅、二禅、三禅的人都还是有出入息,不过微细就是了,但是第四禅就是没有息了,没有出入的气息。现在这个人静坐的时候,感觉到心里面也很明静而住,没有息了,「哦!我得到第四禅了!」人家说:「你修行怎么样?」「我得第四禅了!我得阿罗汉了!」真是胡说八道,那里是那么回事!所以,不是,就是还是有息,不过是心粗,自己不觉知就是了。
不觉知,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你不要放腿子下坐,不要出去跑,你还继续坐在这里,注意自己的鼻端。但是他还说出一样事,他说:若是鼻子短的人,注意上唇;若是鼻子长的,注意鼻端。不过这是一些有修行的人说的话,他认为有这种分别。我们没有到那个境界,我们说这个事奇怪吧?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他认为是有这个分别。你这样注意的时候,慢慢息就来了,就有出入息。这时候你若愿意继续坐,就可以继续坐;不愿意继续坐,就可以慢慢地放腿子,就可以经行了。这里面包含了用功修行有的时候有一些问题,应该要注意,不要错认消息。
数、随、止,我们或者用数的方法,或者是用随的方法,或者是用止的方法。智者大师说这个制心止,在《清净道论》上是没看见,他没有说制心止。制心止这个方法,如果你多少用这个数、随的方法锻炼过一个时期,然后你用制心止,感觉到很妙,也是感觉很好的。制心止的那个方法,就好像是自己把自己放在客人的位子上面,反来看自己:「我看你打什么妄想!」自己看自己的心有什么杂念,老是这样看,是这么一个态度。数、随,还都是注意息,用这个方法间接地使令心明静而住。若是制心止,就不是间接,直接地使令心明静而住,这是这样的方法。
再其次,我把《清净道论》上还有一个解释触、安住的方法,他有一个譬喻,我把这个譬喻说出来,也很有意思。他说是:一个瘸腿的人(跛子),他和他的太太去玩秋千。秋千我是没有玩过,但是看见过。他太太坐在秋千上,他先生坐在柱这个地方。他的先生把秋千这么一动,秋千就是动起来,这样一高、一低这么样来回地动。他这个先生坐在柱这个地方,秋千过那边去的时候他不要看,荡到那边去也不要看,就看中间这个地方。从这儿经过,一经过,注意这一部分,这一边也不管、那边也不管,但是他也知道,就注意这一部分。这譬喻什么呢?譬喻息是一出一入。一出一入它是入到脐也好,入到脚趾也好,都不要管;它从鼻出去,多少尺、多少远也不管,就单独注意这个鼻端,这样譬喻这件事。用这个譬喻来形容注意鼻端这件事,我感觉也更能够明白一点,也不错。
用这样方法来调心,使令它明静而住。我们这样子是用数、随、止这三个方法来调心,叫它明静而住。叫它明静而住这个事情,当然也要其他的条件配合,就是你吃饱饭的时候不要坐;我感觉到饿的时候反倒是好!饿的时候静坐很好,但是精神最好的那个时候静坐也是最好!也要配合着。你若吃完饭的时候静坐容易打瞌睡;做事情做完了、很疲倦的时候,静坐也不行,也没有味道。就是精神好的时候,静坐是不错的、是有味道。
我们还是把「六妙门」讲完,我们再讲其他的。数、随、止这三个方法,我们这样子修行的时候,如果你达到了一个程度,心里面没有其他的杂念了,也不打瞌睡,心里面能够继续不断地、相续不断地明静而住,心里面能到这个境界了。譬如假设你静坐一个钟头的话,这六十分钟有五十九分钟都是明静而住,假设能有这个程度的话,这个程度我认为就很不得了,很可以了。如果说是你一坐能够两个小时,两小时能够明静而住,没有其他的杂念;或者就是两小时之内,一百二十分钟之中,只有一点妄念、一点杂念,一起来就灭掉了,也是不得了,能有这个境界就不得了。
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应该怎么样用功呢?数、随、止,就是应该「观」了,应该用观的方法来修行。「观」,怎么样观呢?观者想也,就是思想、就是思惟。心里面明静而住的时候,假设你能够寂静住一刻钟,这时候你就观。怎么样观呢?
观,一共有这三种观:第一叫「慧行观」:就像《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慧行观,观诸法实相,这是一种观。第二种观是「得解观」:就是假想观,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假想它这样子,这叫做得解观。一般说的修不净观,不净观虽然是不净,但是现在还没有出现那个境界,只是心里面那样想;那样想,它也就会有作用,那叫做得解观。第三种叫做「实观」:就是这件事,它是怎么回事,你就怎么样观,这叫做实观。慧行观就是理观,实观就是事观。有这三种观。
数、随、止这三个方法学习得好了一点的时候,就应该用观,用观怎么样用法呢?你用那一个观?随自意,你愿意修都可以,你愿意学慧行观也可以、得解观也可以、修实观也可以,随自己意。
像《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修这个几种观也可以。修如梦观,如梦、如幻、如影、如泡,你这样观也是可以。观察这一切的境界,就像梦里的境界一样,醒了梦的时候,「喔,不是那么回事,都是假的。」我们现在不是作梦,这种境界和梦的境界一样,都是虚妄不真实的。若是依照佛法能觉悟了,这些都是空的。你在明静而住的境界里面,这样子去思惟,这就叫做观。
或者是另外一种观也是可以,像《法句经》上有另外一种观法:「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你把这四句话背起来,你在静坐的时候就思惟这四句偈的义,那么也叫观。
「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思惟我这个粉饰的身体,我把它装饰装饰,「粉饰身」。粉饰、庄严、装饰了以后的这个身体,究竟是什么样的面目呢?「疮伤一堆骨」,我这个眼睛、耳朵、鼻子、嘴,就像生了疮似的,或者受到了伤害以后,流脓、流血,就是一堆骨头一节一节地连起来;观察这个身体就是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这个身体常常会有病,或者大病、或者小病;大病偶然地会有、小病是不断的。「疾病多思惟」:这妄想多得很,忽然间想到这里、忽然间想到那里。「绝非常存者」:决定不会永久存在的,就会要死的;就是有病、也会有老、有死,老病死。「疮伤一堆骨」就是不净,就是不净观;「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就是老病死了,思惟这个身体是这样子。
我们出家人应该多修不净观,多修不净观来调伏自己。在家居士可能还修不上来,或者有人愿意修也是不错的。因为我们人很多的烦恼,都是因为这个身体引发出来的,若是能够在这上不引起一切的烦恼,心也就容易平静下来,无论有什么样的变化,心里面能够平静。我有的时候看报纸,有的时候听人家传说,这个人因为境界上的变化,心里面的波动太大了,受不了,就会发生一些变动的事情。假设有多少佛法的不净观,有这种知识,或者有多少这样的训练,那么就没有事了。就是有…
《谈静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