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静坐

  谈静坐

  于1990/4加州法云寺

  

  各位居士!静坐,我们佛教徒都应该学习的。近多少年来,似乎是有兴趣的人比较多,但是真实有成就的人可能不是很多。能够保持静坐的兴趣、天天静坐,也就很好了。

  

  静坐,在经论里面其实就是「禅」,禅有深有浅,我们初学的人当然是由浅而深的。我们今天集会的各位居士,我相信有的人已经静坐很久了,已经有很多的经验;也有的人可能没有经验。我现在和各位讲解禅、讲解静坐,还是从头开始。

  

  我先简单地说静坐的好处。静坐的好处,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是能得圣道、能够转凡成圣、能成为阿罗汉、能得无上菩提,或者说是能得神通。若是静坐能得到禅定,从禅定之中再修习神通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神通了。若是不静坐、没有禅的功夫,是不会有神通的。假使有神通,就是所谓报得的神通;报得的神通是很小的,有的时候也靠不住。由禅定者的神通,不一定靠的住,但是灵的、准确的比较多一点。静坐能得禅、能得神通,容易成就智慧——所谓般若波罗蜜,这是在佛教的立场,说禅定得到的一些功德。

  

  其次,就是一般性的功德,就是对身体的健康有帮助,能减少病痛,不能说没有病痛,不能那么说。舍利弗尊者是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弟子,也是有神通的,但是他也有病痛;阿那律尊者也是大阿罗汉,他也有病痛,我们从《阿含经》上看,有这个记录的。所以坐禅的人只能说减少病痛,不能说没有病痛。静坐,如果你的方法没有错误,你能够有恒心,是能减少病痛,能够帮助身体健康,也能够强壮人的神经,能够使令神经健康;神经健康,办事能力也就强一点,犯的错误就可能会减少,也有这种好处。或者有什么样的病痛,长期地静坐也可能会好。这是一般性的好处。

  

  其次,有的时候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你若静坐一个钟头,喔!那个问题就解决了,他从静坐之中就会想出来办法。所以知道静坐能帮助开智慧、解决问题,但是这都是一般性的。静坐的好处姑且就说这么多。

  

  其次,我们说静坐的方法。静坐的方法,一共是有两种:一个是止、一个是观,有这两种方法。可是一般人静坐的时候,多数是用止、而不用观,不应该这样。因为要用观的时候,能够帮助止有进步;静坐的时候用观,能帮助止有进步。如果不用观,一味地用止,就是进步比较慢。用止而又用观,止也能帮助观有进步,它们两个是互相增上、互相有帮助的。但是有的人,有的时候用止的方法静坐的时候,感觉到身体很舒服;虽然没得轻安乐、没得禅定,但是身体很舒服,他就不想变动、不想用观。但这一不用观,实在就是所谓这个第六意识太懒了,那么就缺少了一种功德。缺少观是不对的。

  

  这两种方法,我先说止,止的方法。止的方法,主要是说自己的内心,使令它不要有杂念,叫它明静而住,止的目的就是明静而住。「明静而住」这话怎么讲呢?我们不睡觉的时候,心里面是明了的,能见能闻,见、闻、嗅、尝、觉、知,能听见声音、能看见一切形相、会分别观察,所以是明了;但是心里面不寂静、东想西想,天下古今的事情没有不思惟的,它是动乱、不寂静,就是明而不静。我们不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心理的状况是明而不静。睡着觉的时候、不做梦的话,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了,就是不明,心里面不明;但是可也没有妄想,就是静而不明。睡着觉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静而不明;不睡觉的时候是明而不静。现在用止的方法静坐的时候,叫这个心、使令我们这个心明而静、静而明。它是明了而又寂静、寂静而又明了。那么这个时候,止的现象你是成就了,你是成就了止的现象了。

  

  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打妄想,就是明而不静。静坐的时候打瞌睡,就是静而不明。就是也不要打妄想、也不要有杂念、也不要打瞌睡,心里面明静而住。要要求自己成就这样的境界,这个止就开始有一点意味了。

  

  但是我们久远以来,我们内心不是睡觉打瞌睡,就是有杂念,现在叫它、规定它要明而静,要什么方法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这个方法也有多少种。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数息,数息是一个方法。可以说三个方法:「数」、「随」、「止」这三个方法。

  

  这三个方法,第一个我们先说「数」。这个数,就是计数。计什么数呢?由我们身体上面这个呼吸,从这个地方来计数。这个息呼出去,然后又吸进来,一呼一吸,一呼一吸之间有些事情。这个息由脐至鼻是呼出去,由鼻至脐是吸进来。呼出去以后,没有立刻地吸进来,这里面有一个息(休息的息),这叫做「出息」。出息以后,息又吸进来,由鼻至脐,吸进来,没有立刻地呼出去,又有一个息(当然不是长,时间短),这叫做「入息」。所以有出息、又有入息,有两个息。这个一呼一吸、一吸一呼,有两个息。

  

  这两个息有长有短的不同。小孩子他的入息长,由外面这个风、这个气吸进来以后这个息,小孩子的入息长。老年人年纪大了,呼出去以后这个息长。年纪大的和小孩子是相反的。壮年人是相等的,出息入息是相等的。

  

  现在这个数,用数的方法来停止自己的杂念,就是来注意息的长短、息的出入。所以,一坐下来的时候,自己立刻地念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你一坐下来,立刻地要这样子念:「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你立刻要念这两句话。就是息在出的时候你要知道、息在入的时候也要知道,息或者长、或者短,你也要知道。就是息的出、入、长、短,你的心要注意这件事,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放下、不要管,停止一切杂念,专一地注意息的出、入、长、短,那么这时候就能够明静而住了。

  

  但是现在说数,不止于此。就是数这个息,息一出一入的时候,你要计数,数它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这个数。数数的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他告诉我们,你要数出就不要数入。数出息、就不要数入息,数入息、就不要数出息。假设数出息,息呼出去的时候你数一、再呼出去的时候数二、再呼出去的时候数三,就这样子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数。入就不要管它,入息的时候你只是知,但是不要数,不要计数。这是一个数法。

  

  《瑜伽师地论》上说,也可以数出息、也可以数入息,那么就是数得多一点,你一直地数,就数得快一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直数。你若单数入息、不数出息,计数的时候,一二三四五就慢一点。那么随你试验自己怎么样做合适,你就怎么样做。

  

  数这个数的时候,有顺数、有逆数的不同。由一二三四五六这样数,这是顺数。逆数,一开始就数十,九八七六这样数,数到一;然后再数十九八七这样数,这叫逆数。你也可以训练你自己、考验你自己,怎么样数合适,你就怎么样数。

  

  人的情形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数出可以、数入不可以;数入可以、数出不可以,人是不一样的。你也可以看一看自己怎么样做合适,就怎么样做。

  

  数的时候有的时候会错乱,数一然后应该数二,没有数二,数三去了;应该数四到五,数到二一去了,就是会错乱。错乱的时候就不算,就是不要它,重新开头数。这样子数的时候把自己的心系在这件事上面,它就没有其他的杂念了,就能够明静而住,这是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有的人就是感觉不错,可以这样做,感觉很容易;但是有的人不行,他一数起来数的时候,这个身体就紧张、就喘起来了,那么就不能数了,也就不能静坐了,反倒感觉到很辛苦,也有这个情形。若是数不合适,怎么办呢?「随」。数、随、止,就用第二个方法,随。

  

  「随」是怎么样做法呢?随是随逐的意思,我随着你,你向东去,我随你向东去;你向西去,我随着你向西去。随逐你。这个随逐这个方法,在《俱舍论》上说的办法,我们的这个息,「入息」,外面的风由鼻至脐,这叫入息。你心里面就随着它,这个息从鼻入到喉(咽喉),从咽喉入到心(胸部),由胸部到脐;你注意,你也就随着它这样子,由鼻至咽喉,由咽喉至胸部,然后到脐,到这个脐轮这里。「出息」的时候,由脐到胸部,由胸部到咽喉,由咽喉到鼻;你的心也就随着它这样子。但是《俱舍论》上说,如果你的功夫渐渐地深了,入息由鼻至脐也能达到脚趾头这里来,这个息能到脚趾头。你这个心都能随逐它,也到脚趾头。这就叫做「随息」。

  

  但是,《清净道论》——就是觉音论师写的《清净道论》,他那上面反对这个方法,他反对这样做。他说:如果你这样做,你心里面会乱,会烦躁起来,心反倒不安了,所以不能这样子随的。那么应该怎么做法呢?他提出来两个办法。

  

  我看《大品般若经》上说到数息观的地方,就有这个「触」字。《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它没有解释触是什么意思。《大品般若经》上经文有这个「触字」,《大智度论》没有解释,我读到那里有这个触字,怎么解释呢?看看《大智度论》没有,不知道触字怎么解释。后来人的注解也是没有办法解释,不知道这个触是怎么解释。

  

  现在这个《清净道论》是最近一个叶军居士,是太虚大师派到锡兰留学的一个学生,他翻译出来,他解释这个「触」字。就是数息观里面他解释这个触字了,那么就把《智度论》没有解释这个补上了。我看《清净道论》这一段文,第一次、我看第一遍,我没有看明白,这个「触」字是什么意思还没有看懂;我又看第二遍、第三遍,我自己认为我是懂了。这个「触」字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息,「入息」是由外面这个风先触到鼻孔,先触到鼻孔然后入到脐。「出息」也是由脐到鼻这里出来,他的意思就是这个「触」处。鼻为触处,为息的触处。「随」就是「触」的意思,息的一出一入都是触到鼻。你用数的办法、计…

《谈静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