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静坐漫谈▪P6

  ..续本文上一页入数息,刚才长老讲到一个名相,叫未出息,请问长老这个名相有什么定义及作用。

  

  答:未出息?就是出息,出、出,不出了,叫未出息是不是?我没有说这个名字,我好像没说这个名字。

  

  问:第五个问题,在天台的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有没有它一定的次第、以及如何来渐证的方法?

  

  答:智者大师有个解释,解释这「数」、「随」,像刚才解释的。

  

  「止」,我刚才也解释,有两个办法,就是止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止在肚脐也可以、止在丹田也可以、止在大脚趾也可以,止在脚板也可以,但是,不应该止在头部,不要止在头部。如果你打瞌睡的时候,你可以注意头顶,就不打瞌睡。假设你打瞌睡不那么重,你一注意头顶,这精神就来了,就不打瞌睡,有这个作用。但是,不打瞌睡的时候不要这样子,一定止在肚脐以下,这样子对身体的健康有帮助。或者,这个止就是制心止,以心为所缘境,使令它明静而住,没有一切杂念。

  

  你一直地止,当然你这个止会有进步,会得定,但是这样子不能得解脱,你想了生死还不行。所以,还要修「观」。(数、随、止、观)在止中要修观,或者修不净观、修无我观、无常观都可以,修般若的性空观也可以,修唯识观也可以。

  

  「还」,还怎么讲呢?观一个时期,不能一直地观,还回来还是止,止完了还是观,观完了还是止,就是这样子。这样子,你终究有一天得无生法忍了,所以叫做「净」。净,就是入圣位、断烦恼了叫净。

  

  不过,也有好多其他的解释,我刚才这是其中的一种,这样解释。

  

  如果你欢喜《阿含经》,注意《阿含经》读一读。《阿含经》也很多修行方法,也可以修,用那个方法来修,不断地修,也是可以。

  

  先得圣道,然后再去弘扬佛法比较好。先得圣道!先得了圣道以后,你本身就没有危险了。在这个风浪里边、这个八风的这种苦恼的境界里面,你不苦恼。你随时你的心能回到第一义谛去。说我在外头风吹雨淋、有老虎、有毒蛇,我回到房子里就没有事,就安全的。所以,你得无生法忍以后,你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你不入定的时候,你和这一切的生死凡夫在里面活动、弘扬佛法,你随时可以回到你的四禅八定里头来、回到灭尽定里头来,就回到房子里边。回到房子里边就还是很自在、很舒服的。

  

  如果你没得圣道,你到那儿去?就像在外面风吹雨淋、老虎来了,没有办法躲避。你若已经得了禅定,也好一点。你做这一切的事情,也应该有个限度,到了时候你就入定,就像到房子里面去。但是,不如得了圣道比较好。圣道,因为有无常、无我、毕竟空、有第一义谛的境界,比禅定还要好的;当然这里面也有禅定在内,是好一点。所以,也没有圣道、也没有禅定,就去弘扬佛法,也是不错了,凡夫也肯弘扬佛法,也应该赞叹,但是不安全!也可能被老虎叨跑了!是的啊!你没有办法啊,你没有回避的地方。

  

  问:长老慈悲,心一境性的意思是不是说可以常在所缘的境,而那个境是无常的话,也是算一境吗?

  

  答:心一境性就是定,心安住在一个境界上,这就是定。你只是心一境性,那还不能够解决问题。只是得了禅定,你还不能得入圣道。所以,成就了心一境性以后,要修四念处,就是在心一境性里面修四念处,得入圣道,你就是圣人了。

  

  问:我的意思是说,这个境是一直在转,还是好像一个境在肚脐就是在肚脐,或者是说肚脐那个境可以一直无常的变化中?

  

  答:得了定以后的人,他的境不变动,他就安住在那一个境界,他心不动。当然他若愿意变动也是可以。得了定的人,定已经成就了,他要变动所缘境也是可以。

  

  问:像我们起观的时候,那个不算境吗?

  

  答:也是境。

  

  问:可是我们观的境也是一直在变,才能观这个是无我,那个境一直是在变的。

  

  答:是的,也是在变。但是,这是两个境:一个是止所缘境、一个是观所缘境。止所缘境和观所缘境,也可以是相同的,但是也可以不同。你修止,假设是以息作所缘境,修观的时候也可以观息不可得。但是不应该局限在息,应该扩大,观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不可得,都是无我、无我所。所以,观的所缘境应该是大过止的所缘境,它范围就宽了,应该是这样说。

  

  问:长老慈悲,长老现在所说的都是如来禅。因为修如来禅,在中国有几位大德有成就,请长老举例说明。

  

  答:很多。你看北魏的时候,有个僧稠禅师,在《高僧传》里面,修禅的。他就是根据《涅槃经》修禅定,也就是修四念处,他成功了。还有很多,在禅师的语录上,也有很多禅师修如来禅的,你从他说法的法语就看出来是修如来禅的。六祖大师是听《金刚经》开悟,那也是如来禅,而不是祖师禅,不是后来看话头禅,不是的。

  

  问:再请教长老,长老说八背舍跟八胜处,是得灭尽定的人所修?

  

  答:我不是说八胜处。八解脱也叫八背舍,八背舍也名为八解脱。最后一个解脱就是灭受想定解脱,所以,他已经得了灭受想定了,他修这个解脱的。

  

  问:是不是要得到灭尽的人才能修的?

  

  答:是的。但是,如果你现在没得灭尽定,但是你得到四禅了,你也可以用八背舍的方法来修不净观,那就不名为八背舍、不名为八解脱。

  

  问:在《大智度论》上有讲:「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不知道长老……?

  

  答:这就是初、中、后,初开始是修八背舍。修八背舍的时候,譬如说,「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初开始的时候观外色,是观不净色,修这个身体都是……,譬如从大拇趾开始膨胀了,然后脓烂、破了,里面是白骨了,由这么开始一直到头部完全都是白骨了,这样观察,是观不净色。然后又观察眉间,从眉间又放光,放青黄赤白的光明。而这时候虽然这样观,都不是那么样特别的理想。等到第三个背舍「净背舍身作证」,这个时候就是没有骨人了。他原来是观察一节一节的骨头在眉间这里放光,后来把骨人都取消了,所以「内无色」,只是观青黄赤白的光明;这时候净背舍身作证。

  

  但是你到八胜处的时候,要把光明观察得更好。我们说,观察一个光明是这样子,但是这光明还不够殊胜,还继续地要把它更强大,所以分出来初、中、后的不同。八背舍的时候是一样、八胜处是一样、十遍处(也叫十一切处)又一样;到十遍处的时候才是圆满的。所修的光明不一,最初的时候还不是那么样理想,所以分这初、中、后。

  

  问:这样子说就不见得是一定要得到灭尽定的人才修这种法门。

  

  答:八背舍后边是个灭尽定解脱,所以,是得灭受想定了。你若是没有得灭受想定,就不能名为八背舍,数不够嘛。可是,按佛教徒来说,你得到四禅八定、没得灭受想定,你不应该爱着禅定的境界,也应该用苦、空、无常、无我,来观察定的境界,破除自己的执着心,还是应该这样做。譬如说,你观察这个光明,在这一里路、或者十里路,都是光明,但是他要观几百里、几千万里都是光明,这个情形就不一样,有初、中、后的不同。

  

  问:长老慈悲,据我所看到的,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有讲到真如作意、共相作意、自相作意、还有一个胜解作意。胜解作意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我要请问长老,真如作意的所缘境是什么?还是真如作意是属于圣者所证悟的境界?

  

  答:真如作意,就是观察真如。但是,胜解作意这个程度又进步了一点,就使令你观察真如的这种观有了力量了,特别熟悉、而有力量了,这时候叫做胜解作意。

  

  问:长老慈悲,是不是先修胜解作意之后,共相、自相,而后才真如作意。

  

  答:也可以这么解释。但是,如果说真如作意是开始,进一步叫做胜解作意,也是可以。

  

  问:那真如作意是以何为所缘境?

  

  答:我们《摄大乘论》上已经讲了,就是「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这个似义显现「永无有性」就是真如作意了。

  

  问:长老,这是否还是属于胜解作意呢?

  

  答:这就是看你修作意的程度。我们一般在文字上这样观、这样看、这样思惟,这样还不算是胜解作意。胜解作意就是达到了非常地纯熟,而且很有力量的,那时候叫做胜解作意。

  

  怎么知道有力量呢?现在有人赞叹你,你心里面执着对方赞叹的时候,你能够观察这是毕竟空、不可得的,能观上来,就是有点力量了。有人来骂你,你这时候能观上来,这是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这个似义显现是不可得的,能观上来,就表示你有点力量。若是你观不上来,如果没有人赞叹你、也没有人毁谤你,你在一个清闲、寂静的地方,这时候能观上来。等到人家来骂你的时候,就观不上来,这表示你没得胜解作意,就是力量不够。胜解作意能断烦恼的,能使令烦恼除灭,胜解作意是有力量的。

  

  问:长老慈悲,修念佛三昧,观像念佛的时候,已经观一个佛在眼前,为什么还要观佛能够行走、能够坐卧,这样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特殊的作用?

  

  答:这个就使令你念佛三昧的力量继续强大起来。

  

  问:是不是还有其他对治的作用?

  

  答:其他的作用,因为佛不可能就是一个威仪嘛,佛应该是可以走路、可能天空里飞行、也可以说法、现种种神通,这些事情。若是我们本身的定力观想的力量不够,你想观、观不上来。

  

  问:那就是一种提升内心的力量。

  

  答:是的,提升你的力量,用这个方法可以提升。

  

  问:那到最后,佛能够出现说法,这是不是最高的程度?

  

  答:那还不是,这只是表示你的定力的深浅。最高程度一定要加上般若。

  

  问:就是般若除外,光是修禅定这方面。

  

  答:光是修禅定,这时候也不错了。

  

  问:在光是修禅定这方面,佛能够出现说法,在光修禅定这方面,是不是已经达到最高的程度?只是光修念佛三昧,他最后的境界是不是佛能够出现说法?

  

  答:如果你没有般若波罗蜜,你的禅定也不会很高。一定加上了般若波罗蜜,这个禅才能高。可是,若没有禅定,般若波罗蜜也不会高。就是互相增上,才能高、才能深,到佛的境界才是最后、最高的圆满境界。

  

  问:还有一个最后、这是相关的一个问题,临命终时佛出现所说的法语,跟我们平时的闻思修,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平时若是对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没有下很大的功夫的话,到临命终的时候,佛是不是没有办法出现说法,是不是有这样的关系?

  

  答:是的,是有这个关系。你说你在禅定里面观想佛在说法,你对于佛法的认识不够,你观想中那个佛怎么说法?你观不上来的。所以那个地方一定有般若波罗蜜了。

  

  问:平时的闻思修也是很有关系?

  

  答:是的,平时的闻思修也很有关系。

  

  

《静坐漫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谈静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