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漫談
于1995新竹福嚴佛學院
阿彌陀佛!我們大家學習《攝大乘論》以後,應該是沒有事了。但是現在又多出來一樣事。多出來這一件事——就是要學習靜坐的這件事,這件事在我個人的想法來看,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件事,應該是從出家那一天就應該學習的。若是今天才開始學,那就是太晚了。
靜坐這件事,這是按照我們四威儀裏邊的一種威儀來說。可是從出家人學習聖道的態度來說,不只是靜坐,不只是坐,行住坐臥都是一樣的。但是坐的威儀在初開始發心修行的人是比較容易一點,所以說靜坐。
這個靜坐、關于修行的事,只是兩個字,一個止、一個觀,就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在行住坐臥都應該要用的,不只是坐。你在那裏經行的時候,也是應該止、應該觀的。或者是立在那裏、或者是臥在那裏,行住坐臥都應該這樣子來調伏自己、來清淨自己的。
在止這一方面來說,當然是包括我們出家人所受的戒律在內的,要以戒爲基礎;如果沒有戒的基礎,止是修不來的、觀也是修不來的。所以想要修行,戒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修行人用功的時候,你自己坐在這裏也好、你經行的時候也好,假設在止的態度來說,就是時時地自己看自己的這一念心,你時時地看、看這一念心在做什麼。這句話很容易說,「我時時地注意、看自己這一念心」。
上一次有一位同學問我,關于《楞嚴經》這耳根圓通。耳根圓通上說,也就是《楞嚴經》說的:「反聞聞自性」,這句話是約耳根說,其實是通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就是看自己這一念心,不是向外看色聲香味觸法,不是!回過來看自己的這一念心。你常能這樣做,這件事就不可思議。用功,怎麼樣用法?可以從這裏開始。就是不向外面看!別人的事情別人負責,我沒有什麼責任;我自己的事情要負責。自己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自己的一念心,我常看自己這一念心,這件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般的在家人在色聲香味觸上活動,要回過頭來看自己的一念心,可能是很有問題,可能是看不來,也沒這個需要嘛!但是若在出家人來說,可以分兩個步驟:一個是一開始就這樣注意,你一開始的時候,就常注意自己的這一念心,這是一個態度;第二個辦法,先修其他的方法,譬如說,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這個「數」和「隨」,你先學習這兩個方法,然後你再「反聞聞自性」,就反過來看自己這一念心,也是可以,這也是很有意思。
但是我們初開始的人,當然是分「身」、「息」、「心」這叁個部分。先要調身、調息。「調身」的時候,譬如在打禅七的時候。打禅七有坐,然後又經行,經行完了又坐,實在這就是調身。爲什麼要去跑香呢?就是調身。一方面腿子坐久了會痛,所以只好放腿子跑一跑,這就是把身調一調。說我腿子沒有痛,坐久了的時候心力也疲倦了,你放下腿子跑一跑,使令氣血流通得正常,人的精神就旺盛起來,然後再坐下來修止觀,也是比較容易一點,所以跑香這件事就是調身。
其次,做什麼事情都是一樣,要精神好的時候事情可能會做得好一點,疲勞了就做不好。靜坐這件事也要精神好的時候,精神好的時候才可以。這是在時間上說。
其次,你要靜坐之前,你不能夠做其他辛苦的事情、其他特別辛苦的事情不能做!你若做了然後再靜坐,不行,坐不來!所以這件事也要避免。若是一定要做其他的辛苦事,那麼做完了要休息、休息,然後才可以打坐的。
再就是吃完飯的時候,打坐有問題,這是我們初開始用功的人是這樣。才吃完飯,打坐不行,你一定經過半小時、或者一個鍾頭以後才可以。
其次,你要打坐,不能立刻就盤腿坐,不可以!要經行一會兒,在寂靜的地方,或者空氣好的地方。空氣的確是很重要,空氣汙濁的地方,你不可以在那裏經行,也不能在那兒靜坐,一定要空氣好的地方。寂靜處那個地方多數是空氣好,所以在寂靜處修行是對的!
其次,這個吃飯;假設我們一天還有其他的工作很多,只能抽出來半小時靜坐,或者一小時、兩小時,這都無所謂。如果你不做其他的事情,你專心地跑香、靜坐,這樣用功修行的時候,你吃飯還要注意。所謂注意,就是要做記錄:你今天吃的什麼飯、你吃的什麼菜,一樣一樣都記錄下來。當然吃飯、吃菜不要吃太飽是對的,不要吃太飽。靜坐時候的情形也要做記錄:你今天坐幾支香、每一支香內心的情況,特別的都寫下來。你這樣做,久了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什麼飯菜對你靜坐有幫助,什麼飯、什麼菜對你靜坐有妨礙,你會知道的,還有這回事。人與人不完全一樣,你合適、我不一定合適;我合適、你不一定合適的。這是說調身,飲食這一方面也要注意的。
其次,睡眠也有事情。當然吃飯多對于睡眠也有關系、吃飯少對于睡眠也有關系。你歡喜多睡,愈睡是愈多,你不睡就難過。睡眠這個事情原來是這樣子的。說是我減少睡眠,習慣了也是一樣。習慣了少睡,精神也是一樣的。但是有的時候,它就想要多睡一會兒;當然你一個人用功修行,沒人管你,當然是可以,就多睡一會兒。結果你多睡了以後,你再去打坐,就打瞌睡。你睡多了也打瞌睡。說少睡,我昨天睡五個鍾頭,今天睡四個鍾頭,也打瞌睡。睡少了也打瞌睡,睡多了也打瞌睡。就是成了習慣那個數,你習慣了睡五個鍾頭,它就不打瞌睡;這個睡眠就是這樣子。但是也與你的功夫有關系,你靜坐的功夫如果特別強,那也不受這個影響,那是又一回事。
睡眠,就是晝叁時、夜叁時。白天當然不能睡覺;夜間:初夜、後夜也不能睡覺,只是中夜這時候可以睡覺。那麼晝叁時、夜叁時加起來就是六時,六時來分二十四小時,你就知道應該睡多少個小時了。
另外,你想要多靜坐,不要同人講話,盡量同人少說話,除非是學習法義、學習佛法。學習佛法,可以聽別人說法義,自己也可以爲人說法。但是在《法華經.安樂行品》:「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那個人特別歡喜佛法,你爲他講法的時候,也不要講得很多。有這樣的規定。所以靜坐的人,你歡喜坐禅、用功修行的人,同人說話,閑話是不要說,就是說佛法也不要說太多,就是避免說話。這都是屬于調身這一方面。你說話多了傷氣,你若常常靜坐你會知道,你同人說話多了然後靜坐,就不行!就是坐不好。你若這個時候生活情況完全正常,你沒有同人說話,那麼你靜坐的時候也會比較好。這個語言,也屬于調身這一方面。
其次,盤腿坐當然應該是雙跏趺坐。如果是初開始學坐,單跏趺坐可能還勉強,雙跏趺坐坐不來。坐不來不要緊,你就是單跏趺坐,坐久了就可以雙跏趺,慢慢地它就會進步。它會進步的!如果不能雙跏趺,就是單跏趺,也一樣可以修止觀。可是,雙跏趺是好!是好過單跏趺坐的,就是不同,不一樣。你單跏趺坐,有的時候就這個心的力量好像提不起來、沒有勁頭。你一雙跏趺坐的時候,立刻精神就來了!有這種事情。所以,雙跏趺坐是好,可是也勉強不來。你不能雙跏趺坐,你只有單跏趺,慢慢練、耐心地練習,久了就是可以,也是可以雙跏趺坐的。但是人的生理不一樣,膝蓋那個地方的伸縮性大的人,雙跏趺坐比較容易;膝蓋那地方伸縮性小,雙跏趺坐就難一點。但是這是身體上的事情,主要還是心。
其次,靜坐的時間:若是年紀大了的人,只有在飯後這個時候比較合適。吃飯過了一個鍾頭以後靜坐,這幾個小時內靜坐,這精神還夠用;等到饑餓了的時候,就不行,就差一點。譬如說,早晨起來靜坐應該是好吧,不一定!老年人是這樣子。年輕人沒有這個分別,年輕人什麼時候都是好時候,一切時都是好時,什麼時候起來坐都是好時。所以年輕的時候修行,容易有成就。老了的時候,「老來無叁昧」,這《涅槃經》說這話。年老了,哎呀!你想修行很難。年老了有個什麼現象呢?坐在那裏就容易打瞌睡!年老了就是這樣子,年輕人精神好。
我有一次在一個地方,有幾個居士,才吃完飯,吃完飯沒有超過半小時,讓我去講一段開示,我去講。那年輕人始終很精神、注意聽。年紀稍大一點(五十歲左右吧)那幾個人,就一直打瞌睡。年紀大了就不行,就差一點,年輕人就好。
但是,也不是固定的,年老的人,你說早晨、晚間不一定坐得好,但是也不一定,吃點維他命,也會好一點。所以這個醫藥,身體是四大所成(地水火風),你調一調,它會回轉,還是可以的,事在人爲!
從這個地方就知道,年輕的時候,時間非常寶貴!你學習也好過老年人,修行也好過老年人。所以不要說:「我這個時候不要用功修行,等我老的時候再修行!」這是不對的!老了時候,你修行不來了。你年輕的時候、壯年的時候你修行,老年的時候照樣還能修行;因爲你有了基礎了,它就容易。這是說調身。
其次,就是靜坐的時間。初開始靜坐,一方面腿子還不是那麼樣地純熟,就不可能坐的時間很久,你坐不來,因爲腿子痛,所以不必坐太久,可以坐半小時。如果你這個時候,你專心坐禅,坐了半小時,起來跑一跑,跑它十分鍾,坐半小時跑十分鍾也就可以了,然後再坐。慢慢地這個腿子也就進步,你就能多坐。腿子也進步,你心的力量也能進步。
這靜坐有的時候,心的力量還可以繼續靜坐,但是腿子不行,腿子痛,那麼只好放腿子跑一跑。有的時候腿是不痛,可以繼續坐,但是心沒有力量,心就是用不來,止也止不來、觀也觀不來,就是不能用心修行,所以只好放腿子跑一跑。跑一跑,喝點茶也是好,靜坐的人可以多喝點水,常常喝點水,也可以喝點茶。那麼這時候再坐,就強一點,心的力量又夠了,止也可以、觀也可以。
這是初開始的時候有這種情形。用功久了,…
《靜坐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