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一定。久了,你的腿子也進步了,心的力量也進步了,坐它一個小時、坐兩個小時,心能夠寂靜下來。就算是有雜念,雜念少、不多、不是很多。初開始靜坐,雜念多而還不容易警覺。就是打妄想,打了很久了,還不知道回來,還繼續打妄想。但是坐久了不是,很快就知道打妄想,那麼就會把心再收回來。再收回來還是止、觀,觀、止,這樣子。
初開始是難一點,久了它就會容易。所以初開始靜坐的時候,「我坐得不好!」不要緊。你不要說:「我坐不好,我不坐了!」你繼續坐,它會進步的,會改變過來的。這是說調身。
再就說「調息」。我們這個呼吸(一呼一吸)這件事,對于內心的世界,是有直接的影響的。如果氣息粗,你心很難靜下來的。若氣息微細、氣息慢,你的心就容易靜下來。也就是你心靜下來的時候,氣息就會微細、就會慢,它們有直接關系的。所以息若是粗的時候,要調、要調它,叫它不要粗。
天臺智者大師他告訴幾個調息的方法,譬如這時候息粗,坐在這裏的時候息粗,那麼怎麼辦呢?可以姑且說兩個方法。第一個,深呼吸,慢慢地吸氣,然後慢慢地吐氣,你做它叁次,這個息就會微細了多少,有這種情形,會微細多少的;這是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你觀想自己周身的毛孔擴大,就是體內的這些氣從這毛孔裏面都疏通出去了,這樣觀想。這樣想,也能使令你這個息慢慢地微細下來,也可以這樣試。
其次,當然你的肺部沒有病、身體沒有病,息應該是正常。臨時地有一點事情,使令這個息不正常,是容易調,不會太難,它就能恢複正常。若是有病就不行,有病那你只有看醫生,你要去看醫生,不然的話很難調的、不容易調。
第叁種情形,要有耐心。用功修行這件事,要有忍耐心。像我們在佛學院學經論、讀書這件事,要有忍耐心;老師講、你要注意聽,打妄想就糟糕了。這一堂過去了,還有第二堂、還有第叁堂、第四堂,一天一天、多少年要這樣過這個生活,要有忍耐心。你不忍耐,就是不能學。修行也是,也要忍耐。心也不容易調、身也不是容易調,不容易調也要調,就是要忍耐,忍耐它。忍耐、忍耐,有忍耐歌,要時常忍,修行的條件是要這樣子。你不忍耐,不行。要忍耐!
這個氣息,有的時候有一種特別的情形,譬如說修數息觀,數這個息的一出、一入。這個息呼出去,呼,呼出去這個呼,是自然地呼,並不是你要呼它出去,不是這個意思;這生理上它自然地是一呼、一吸,還是自然地這樣呼、吸。呼的時候,它不是一直地呼,到時候它就不呼了。不呼了的時候,可也沒有吸,在中間有一個息,這個息就是休息的息,所以這個息是有道理的,就是那個時候是休息,它也不呼、也不吸,有那個很短的時間是個息,這叫做「出息」。出息的時間很短,這個息又會吸,吸進來,吸、吸、吸,到時候又不吸了。不吸了,但是也沒有呼,又有一個息,這叫做「入息」。
我跟你們說過沒有?就是小孩子入息長,入息的時間長。我們年紀大,像我已經老了,就是出息長;這個息呼出去以後,這一段的息時間比入息長。若是你靜坐的功夫高了,它會變、它會變化的,不是固定的。但是你靜坐的功夫不進步,就不行,它還是這樣子。
我是說這個數息觀,你數這一二叁四五,或者數出息、也可以數入息,出息入息都可以數。你也可以數出息、不數入息,數入息、不數出息也是可以,也可以間斷地數出入息,也是可以。
但是有的人不能數,「我不數息的時候,這個息的出入很正常,我一數的時候就喘起來,氣就會喘起來,很辛苦啊!很難過!」這樣情形就不能數了,就不能數息。所以這個息,人與人不一樣,有的人數息、不數息一樣的,數的時候,息也還是正常,有的人數就不行。那麼只好你放棄數的方法,只好用隨、用隨的方法。
我這是說這個息,種種的關系,它有這種變化。但是總而言之,就是你有耐心地用功修行久了,它會好轉、這息就好轉了,它就沒有這種事情。久了這個息就微細了,你數,它也不緊張、也不會喘,它就會很自在。所以你要有耐心,不斷地用功,好境界就來了!好境界就會來的。這是一個情形。
其次,我著急、我著急了,我現在這個關過不去,我在這兒靜坐,總有障礙。拜忏!你拜梁皇忏也好、拜大悲忏也好、拜法華叁昧忏也好,乃至叁千佛忏、賢劫千佛,還是萬佛忏,拜什麼忏都好,忏悔。忏悔就會好轉!所以,我們現在用功修行的人,就是有這種便宜,就是古時候的大德都給我們准備好了,就是各式各樣修行的方法都准備好了,就是你要用。所以古時候大德給我們准備好方法,不是用這個去趕經忏用的,不是那麼回事。所以用功修行有困難的時候,拜忏、忏悔,還會好轉。所以有困難的時候還有辦法解決的,不要因爲有困難,不修行了!不要這樣子。
這是說調息,這個息的情形是這樣子。其次,就是「調心」。
調身和調息比較起來還是容易,最難的就是調心!調心是最難的。可是有的人也並不難,有的人好像很快地就有成就,人與人是不一樣。那爲什麼呢?就是人家前生有栽培!人家訓練過、修行過。我已經修行很多年了,還修不好,就是前生栽培得不好,今生栽培得也不好,所以就是這樣子。
說「我修行不好,我不要修!」不要修,永久都是不行的。你還是得要修,修修、終究會有一點成就。今生修行有這麼一點成就,來生就容易一點。說「我念佛到阿彌陀佛國去」,到了阿彌陀佛國,你今生的栽培沒有白栽培,到阿彌陀佛國的時候也能有幫助,也還是有幫助。
那麼現在說調心,怎麼樣調心?其實這個事情,我們從經論上看,釋迦牟尼佛也早都告訴我們了,早都告訴我們怎麼樣調心。經論上怎麼說的?就是一開始要學習「五停心」,就是這個方法。五停心學習到一個水准、到一個水平的時候,就是修「四念處」。經論上已經告訴我們就是這樣辦。
但是我們現在中國佛教,出了家以後,少數人也可能是比量比量,修修五停心、修四念處也能有,但多數沒有這樣做。多數一出家,當然可能是去受戒,受戒完了在廟上做事,可能是做知客、做殿主、做監院,然後就做方丈了。做方丈,也有可能學習佛法、也可能不學。然後就是光是做事,然後到老病死來了就走了。就是這樣子。
現在說修五停心。五停心在《俱舍論》上說是「二甘露門」,二甘露門就是一個不淨觀、一個數息觀。「數息觀」是舊的翻譯,玄奘大師他翻個「持息念」。
「持息念」這句話很有意思,這個名詞定得很有意思。「息念」就是念這個息,就把你的心攝持、使令它不散亂了,就把它控製住了。這個「持」就是控製,控製這一念心叫它不要亂跑,叫它安住在這裏、不要動。怎麼辦法呢?就是念這個出入息,心就不動了。若是說數息觀,這個法門第一個方法是數息,其他的不是數。所以持息念這個名詞的意義、立的名義比較圓滿一點。
原則上說,直接就修四念處就好了嘛,爲什麼要修五停心呢?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我們心若太散亂了,如果自己觀察自己的時候,我感覺我這個心太散亂,不能夠安住這裏不動,心裏一定要去想一下這個、想那個,不能夠專注在這一個境界上,一定要想東想西,那麼你就不能修行了。那麼怎麼辦呢?佛告訴我們,修持息念。
說「我這個心,我能專注,我並沒有很多的妄想!我幾個鍾頭,我在這裏做事,心能專注!」但是另外有別的問題,有什麼問題?就是想女人!有這個問題。心裏面(就說我們男人)老去打女人的妄想,想女人,這也不能修行。出家人出了家要修學聖道,心裏面想女人也不能修行。那麼怎麼辦呢?佛說,你修不淨觀!這個心也就會安住在這裏,就不想女人了,你就可以修四念住處了!
這是二甘露門:多貪衆生不淨觀、散亂衆生持息念。
愚癡衆生因緣觀:因緣觀就是觀察十二因緣。觀察十二因緣,就是生死的輪回、惑業苦的輪回、六道的輪回、善惡果報的事情,就不會不相信因果。愚癡衆生因緣觀。
我慢衆生界分別觀:就是這個人我慢的心特別強,或者這個人有特別什麼優點,他這個慢心就高,容易瞧不起別人,感覺自己很了不起。那麼這樣子,修界分別觀,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就是這六樣的成份組織起來這麼一個身體,這裏面沒有我可得,是無我。用界分別觀來破這個我,那麼我的慢就沒有了,就不會瞧不起別人、擡高自己。
散亂衆生持息念(修數息觀),多貪衆生不淨觀,多瞋衆生慈悲觀,愚癡衆生因緣觀,我慢衆生界分別觀。但是,後來又有的本子改變了,「我慢衆生界分別觀」不見了,「多障衆生念佛觀」!不修無我觀!界分別觀明白點說就是無我觀,修無我觀很好嘛,不要它,多障衆生念佛觀,不過念佛也好,往生阿彌陀佛國。不過,五停心的念佛觀,那情形又不同。
這其中在《俱舍論》上,主要是這兩種:多貪衆生不淨觀、散亂衆生數息觀。用這個方法使令心能專注一處、修四念處,就是這樣意思。這樣修,當然要經過一個時期,修不淨觀、修數息觀,或者修不淨觀、不需要修數息觀,或者不需要修不淨觀、只是修個數息觀。
我們出家了(在家居士不說),出家人當然是要……你爲什麼出家?是要了生死!怎麼了法呢?如果不這樣學習佛法,我看很難答複這個問題。怎麼樣了生死,怎麼能知道呢?當然到佛學院,到佛學院是什麼?就是學習佛法!或者自己學,或者到佛學院學習佛法。如果你不學習佛法,出家了,但是也會說這句話:「我了生死!」怎麼了法呢?不知道!然後就做方丈。雖然不知道怎麼了生死,可以做方丈!
我曾經和你們說過,當然這是我…
《靜坐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