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等四部論及佛性義的研究,特別有心得。而《安樂集》卷下列出淨土的相承次第是菩提流支、慧寵、道場、昙鸾,可見昙鸾的四論研習是承襲道場的學風[20]。自此以後,四論的講習在此地漸次興盛。
在南朝佛教,由于梁武帝對《大智度論》的推崇,促進了《大智度論》在南方的興起。而且,《大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均闡揚龍樹中觀思想,皆出自鸠摩羅什翻譯,于是曆來弘揚叁論者,皆兼弘《大智度論》,所以形成四論學派。但是,在梁陳之間,由于帝王喜好的不同,促進四論學派真正轉向叁論學派。道宣總結梁陳時代佛教學風的轉變說:
先是梁武宗崇《大論》,兼玩《成實》,學人聲望從風歸靡。陳武好異前朝,廣流《大
品》,尤敦叁論。[21]
由于陳武帝時期流行《,大品般若經》,推崇叁論;吉藏批判“智度論師”的思想,教內外因緣的變化,推動了四論學派的轉型。
1、僧诠一系
因爲僧傳中有關僧诠的資料特別少,所以僧诠是否研習《大智度論》很難了解。但是,僧诠門下的法朗、慧勇、慧布、慧哲等都研究《大智度論》,在江南一帶弘揚此論,促進此論在江南的流行。
僧诠一系的師資傳承,如下:
法朗(507—581),俗姓周,徐州沛郡沛(江蘇省沛縣)人。二十一歲,梁大通二年(528),在青州(山東省臨淄縣)出家。遊學楊都,在大明寺寶志座下學習禅法,又聽此寺彖律師講律,從南澗寺仙師受學《成實論》,從竹澗寺靖公學習《毗昙》,聲譽逐漸遠播京師建業。後來,至攝山止觀寺,從僧诠聽受四論(《智度》、《中》、《百》、《十二門》)及《華嚴》、《大品般若》等經,此後專弘龍樹宗風,與慧勇、慧布、慧辯共稱爲僧诠門下四哲。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奉敕住鍾山興皇寺。其後二十余年,講四論及《華嚴》、《大晶》等各二十余遍,列聽者經常有上千人。太建叁年(581)示寂,世壽七十五歲。門下弟子衆多,知名者有吉藏、羅雲、法安、慧哲、法澄、道莊、智炬、慧覺、慧均、明法師、小明法師、曠法師、智锴、真觀等人。[22]
慧勇(515—583),俗姓桓,谯國龍亢(安徽省懷遠縣)人。他的兄長亦出家,法號慧聰。慧勇自幼依楊都靈曜寺則法師出家,修習禅定並且讀誦經論。又從靜衆寺峰律師受具足戒,學習《十誦律》;從龍光寺僧綽、建元寺法寵,學習《成實論》。在齊梁時代的金陵,《十誦律》、《成實論》都是當時的顯學。至叁十歲開始,便開講《成實論》,共十余遍。太平二年(557)梁亡,慧勇住攝山止觀寺,從僧诠受業。陳天嘉五年(564),受陳文帝的邀請,于太極殿講說,稱譽一時,住大禅衆寺達十八年,所造之講堂稱爲“般若堂”,宣講《華嚴經》、《涅槃經》、《方等經》、《大集經》、《大品般若經》各二十遍,講《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各叁十五遍。于至德元年(583)示寂,世壽六十九歲。[23]
羅雲(542—616),俗姓邢,荊州府松滋縣人。兄弟五從都剃度出家,長兄道頤,羅雲爲幼弟。羅雲在上東明寺出家,隨楊都興皇寺法朗[24]學習《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四論,深入理解四論的思想。法朗示寂後,又受學于福緣寺亘法師。想到家鄉未能流傳叁論,應移禅寺陟禅師的邀請,歸鄉弘法,創建還鄉寺。後來,住在龍泉寺達五十余年,羅雲宣講四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各數十遍,化導四方。大業十二年(616)示寂,世壽七十五歲,弟子有慧成、道勝等十人。[25]
法澄(5387—6057),吳郡(江蘇省吳縣)人。師事興皇寺法朗學習叁論,能夠抓住叁論的思想脈絡而通暢無滯。後來,于江都(江蘇省江都縣)開善寺講叁論,聽衆有二百余僧,而且日益增加。晉王楊廣設置四道場時,受征召前往講說。仁壽叁年(603),隋文帝召住于日嚴寺,開講《大智度論》,長安四衆弟子都前來問學。炀帝時示寂于洛陽慧日道場,世壽七十余歲。[26]
慧覺(554—606),俗姓孫,太原晉陽(山西省太原市)人。八歲出家,在興皇寺法朗座下學習,研究四論。後來,棲止于攝山棲霞寺,受學于慧布。于是,在江左一帶廣弘《大智度論》,“舊文新意,兩以通之”,慧覺可能依叁論思想解釋《大智度論》。在陳代,慧覺受到王公貴族的尊崇。受隋炀帝的邀請,人住慧日道場。後來,受法濟的邀請,在永福道場講《大智度論》。在白塔寺宣講《大品般若經》、《涅槃經》、《華嚴經》及四論等二十余部。大業二年(606)示寂,世壽五十叁歲,弟子有智果[27]等。[28]
智炬[29](535—606),俗姓吳,吳郡(江蘇省吳縣)人。善草書、隸書,偏愛文章。從學于興皇寺法朗,致力于四論及《大品般若經》的鑽研。在浙東弘法,教化的學徒頗多。後來,在建業建初寺講叁論,聽衆常有百人多。于是,聲譽日高,受蔣州刺史、武山公郭演等的歸依。受隋炀帝的召請,住慧日道場。開皇十九年(599),住長安日嚴寺,著《中論疏》,繼承了青目、昙影、洪偃的思想與優點。依道宣的記載,“時有同師沙門吉藏者,學本興皇,威名相架,文藻橫逸,矩實過之”,道宣認爲智炬勝吉藏一籌,這涉及道宣的對高僧的界定問題。大業二年示寂(606),世壽七十二歲,弟子有慧感、慧赜等。[30]
曠法師,曆來研究者皆無法確定其名字。檢索僧傳,發現《續高僧傳·道嶽傳》提到隱士西門義,出家後號明曠,“曠年十七遂得出家,操行貞固,志懷明約,善《大論》及《僧只》,深鏡空有,學徒百數。禅觀著績,物務所高,即洛陽淨土明曠法師是也”。[31]明曠精通《大智度論》與《僧只律》,住在洛陽淨土寺。《續高僧傳·義褒傳》說:
往缟雲山婺州永安寺曠法師所。曠在陳朝,興皇盛集,時當法選,亟動神幾。法主
既崩,遍流視聽,長幹禅衆棲霞布公,並具式瞻,親沾余令。所以四經叁論,江表高推。[32]
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記載,顯慶二年(657),義褒在洛陽淨土寺講《大品般若經》、叁論。[33]以上叁種資料的綜合,存在兩種可能:一、義褒的師父曠法師,從興皇法朗學習後,住在缟雲山婺州永安寺。義褒曾在永安寺,受學于曠法師,此“曠法師”與洛陽淨土寺明曠法師不是同一人。二、曠法師與明曠爲同一人。明曠是洛陽人,在洛陽淨土寺學習《大智度論》與《僧只律》。後來,南下金陵興皇寺,從法朗學習叁論,最後住在缟雲山婺州永安寺。義褒在永安寺隨他受學叁論後,最後在顯慶二年(657)開講《大品般若經》與叁論。
慧均,《續高僧傳》中沒有立傳。慧均著《大乘四論玄義》十二卷,《續藏經》中有七卷,另有叁卷存于京都大學圖書館,共現存十卷。《大乘四論玄義》旨在闡釋《中》、《百》、《十二門》叁論及《大智度論》的要義,依二十門而加以辨析。依《大乘四論玄義》的記載,可知慧均初學《毗昙》、《成實論》、《攝大乘論》,後來人興皇法朗門下,專學叁論。陳太建六年(574)五月,記錄法朗講說的內容,成爲《大乘四論玄義》卷一“初章中假義”。晚年,過長安,記載了長安佛教的狀況。[34]
道莊(525—605),先在彭城寺寶瓊座下,禀受《成實論》。後來,從興皇寺法朗研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四論。人住東都慧日道場,後人長安日嚴寺,講說法《法華經》,著《法華經疏》叁卷。著有《集數》十卷,示寂于大業元年(605),世壽八十一。[35]
吉藏(549—623),俗姓安,西域安息人,祖上避仇移居南海,住在交廣(今越南、廣西)一帶,後遷居金陵而生下吉藏。幼年時,父親帶他去見真谛,真谛爲他取名吉藏。父親後來出家名道諒,吉藏七歲時(一說十叁歲)即從法朗出家,學習經論。十四歲時從法朗受學《百論》,十九歲時開始爲衆複述,受到大衆的稱譽。隋代時,住在會稽(浙江省紹興縣)嘉祥寺,著《中觀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等注釋著作。晉王楊廣總管揚州時,在揚州設置四個道場[36](慧日、法雲二佛寺,玉清、金洞二道觀),吉藏被延人慧日道場。開皇十九年(599),楊廣自揚州回長安,邀吉藏同行。到長安後,被安置于日嚴寺,著述不辍,如《大乘玄論》、《法華玄論》、《法華義疏》等。武德初年(618),唐朝設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務,吉藏被選爲十人之一。這時,他住實際寺和定水寺,後來齊王李元吉(唐太宗之弟)請他住延興寺。武德六年(623)五月示寂,世壽七十五歲。吉藏的著作非常多,講《大智度論》數十遍,而且著有《大智度論玄疏》。[37]
辯寂,徐州人,年輕時遊學諸講肆。在北齊的邺都,專門學習《大智度論》與《阿毗昙心論》。北周武帝禁佛時,南下江陰(江蘇省江陰縣),受學叁論。開皇年間,人長安又研習叁論,“複尋昔龍樹之風”,可能指辯寂在吉藏門下學習。[38]
慧璇(571—649),俗姓董,少年出家,住在襄州(湖北省襄陽縣)。北周武帝禁佛時,逃往南陳,人茅山聽法朗的弟子明法師講叁論,又往棲霞寺聽慧布講四論、《大品般若經》、《涅槃經》,晚年于安州(湖北省安陸市)從圓法師學習《釋論》(即《大智度論》)。後來,回到家鄉襄州,住在光福寺,學徒彙聚。唐初,住龍泉寺,常講叁論、《大品般若經》,兼講《老子》、《莊子》。貞觀二十叁年(649)示寂,世壽七十九歲。[39]
慧弼(537—599),俗姓蔣,常州義興(江蘇省宜興縣)人。父輩等多有世功,慧…
《《大智度論》在南北朝的流傳及其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