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在南北朝的流傳及其影響▪P3

  ..續本文上一頁弼于永定二年(558)出家,師事惠殿寺領法師,受學《成實論》。當時,陳代流行“新成實”,天宮寺晃公弘揚《阿毗昙心論》,慧弼遊學諸講肆,精通《毗昙》、《成實論》。後來,在慧哲門下學習四論,學有所成。太建十年(578),于報德寺講《涅槃經》、《法華經》,聽法歸依者衆多。慧哲在臨終前,將慧弼召回長安,接任法席。修複安國寺,開皇十九年(599),卒于安國寺,世壽六十叁歲,弟子有慧方等。[40]

  《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皆系鸠摩羅什所譯,皆與龍樹中觀思想的重要論典。但是,僧诠一系強調四論的要旨不同,其所重視程度各亦有差別。吉藏在《叁論玄義》中,就“通論”與“別論”論述了四論的不同。《中論》通破大小二乘的迷見,通申大小二乘的教義,所以稱爲“通論”;《大智度論》僅別破大乘或小乘的迷見,別申大乘或小乘的思想,故稱“別論”。而且,從論釋的作用來看,叁論具釋一藏,稱爲“通論”;《大智度論》僅僅解釋《大品般若經》,所以稱爲“別論”。[41]所以,僧诠一系將《大智度論》視爲“別論”,而且重視“通論”,所以他們正弘叁論而兼弘《大智度論》,對《大智度論》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北土智度論師”。

  2、靜藹—道安一系

  在四論學派中,能夠形成師資相承的學系,應該是靜藹一系。靜藹(534—578),荥陽人,俗姓鄭。十七歲,與友遊寺,觀地獄圖變,決志出家,于是投金陵(江蘇省南京市)瓦官寺和禅師剃發。受具足戒後,至長安,從景法師聽聞《大智度論》。于是,登嵩山,鑽研經論,精通《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對四論“最爲投心所崇”。複從印度的梵僧親學十載,隱居終南山中,“窮通之數。體因緣之理”,學僧前來依止,靜藹講說四論,蔚成學林。北周太建元年(574),周武帝聽信道土張賓之言,欲廢佛法,靜藹上表投訴,帝不納谏,遂攜門人人終南山深處,依岩附險,造寺二十七所。宣政元年(578),趺坐石上,自割其肉而死,世壽四十五,著有《叁寶集》。[42]靜藹有弟子道判、智藏、僧照、普安、道安等人,但是僧照、普安二人雖然禮靜藹爲師,但並沒有研習《大智度論》的記載,

  靜藹一系以研習《大智度論》爲主的師資學系,如下:

  道判(532—615),俗姓郭,曹州(山東)人。初習儒學,十九歲出家。受具足戒後,誓志西行求法,北齊幹明元年(560),道判與二十一人結判,從北齊的邺都出發,至北周境內,遭到官兵的扣壓。後于北周保定二年(562),至長安,受到北周武帝的禮遇,住在大乘寺。兩年後,又乞求西行,周武帝敕給國書,至高昌國後,後被遣回長安,住在幹宗寺。遇到靜藹,于是跟隨他學習佛法。周武帝禁佛時,道判與靜藹隱居在太白山,共有二十六人,一起晝日研究《大智度論》、《中論》,《百論》等四論,前後有十五年。北周宣帝(578—579在位)時,受敕爲一百二十位菩薩僧之一,住于陟岵寺。開皇七年(587),隋文帝爲他在終南山敕建龍池寺,受四事供養。大業十一(615)年示寂,世壽八十四歲[43]。

  智藏(541—625),俗姓魏,華州鄭縣(陝西省華縣)人。十叁出家,師事靜藹,研習《大智度論》,住在長安陟岵寺,可見智藏亦爲一百二十位菩薩僧之一。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建大興善寺,一百二十位菩薩僧移住大興善寺。開皇叁年(583),隱居在終南山豐谷的東阜,後來被敕建爲豐德寺。每年的一月、五月、九月,智藏“盛開道化,以《智論》爲言先”,于是長安四衆弟子,齊集前來聽聞法要。武德八年(625),卒于豐德寺,世壽八十五歲。[44]

  昙延(516—588),是著名的北方涅槃師,北周武帝禁佛時,隱居于太行山,亦曾爲大陟岵寺的菩薩僧。靜藹隱居于終南山時,昙延前來求教。《續高僧傳·靜藹傳》說:“沙門昙延、道安者,世號玄門二傑,當時頂蓋,名德相勝。及論教體,紛爭由生,谘藹取決。”[45]而且,昙延、道安曾乞清靜藹住世。但是,《續高僧傳·昙延傳》中並未提及昙延學習《大智度論》,只是表明他與靜藹的關系。

  道安,俗姓姚,馮翊胡城(陝西省大荔縣)人。幼年投身佛門出家,隱居于太白山,鑽研經論,旁學諸子百家以及史學等。受具足戒後,專究《涅槃經》、《大智度論》,“崇尚《涅槃》,以爲遺訣之教;博通《智論》,用資弘道之基”,道安或許隨靜藹學習《大智度論》。于是,常住大陟岵寺,弘揚《涅槃經》、《大智度論》,長安士人都前來聞法。《曆代叁寶記》卷十二稱爲“周世智度論師釋道安”[46],可見他是專弘《大智度論》的學者,而且亦是北周“一百二十菩薩僧”之一,但是道安違命不從。道安擅長文章,達官貴人、知名道士都前來請論,周武帝敕住中興寺。道安是北周禁佛時有名的辯論僧人,著《二教論》,細評二教之優劣,並破斥道教。[47]弟子慧影記錄他的《大智度論》講義,成爲《大智度論疏》二十四卷,《曆代叁寶記》卷十二記爲“釋道安《智度論解》二十四卷,並道安自製序”[48],可見道安曾爲《大智度論疏》作序。道安有弟子慧影、寶貴、無礙、榮法師等。

  慧影,《續高僧傳·道安傳》後有簡單的附傳,提到慧影“傳燈《大論》,繼踵*輪”[49],與寶貴二人爲隋代知名僧人。慧影侍奉道安,隨道安住陟岵寺、大中興寺,記錄道安講說《大智度論》,成爲《大智度論疏》二十四卷,《續藏經》中現存卷一、卷六、卷十四、卷十五、卷十七、卷二十一、卷二十四等七卷。依現存《大智度論疏》的作者題名“蜀地潼州遷善寺沙門釋慧影抄撰”,可見慧影曾住在四川潼州遷善寺;依《曆代叁寶記》的記載,慧影後來住在長安舍衛寺,爲二十五衆主[50]。慧影還著有《傷學論》一卷、《存廢論》一卷、《厭修論》一卷,卒于開皇末年(6007)。

  榮法師,《續高僧傳·法曠》提及法曠“後聽弘善寺榮師《大論》,榮即周世道安之弟子也”[51],榮法師是道安的弟子,專研、講學《大智度論》。法曠(

   —633),俗姓駱,雍州鹹陽(陝西省鹹陽縣)人。專學儒家,後聽弘善寺榮法師講《大智度論》,轉學佛教。十六歲時,講解《大智度論》,“道穆京華”,可見他在當時長安的影響。法曠誦《無量壽經》,持戒修定,誓往生西方淨土。貞觀七年(633),在終南山自刎而死。[52]

  無礙[53](552—645),俗姓陳,父親陳曠是梁元帝的征蕃學士。承聖元年(552),無礙生于成都。十歲至長安,依道安出家。天和叁年(568),受具足戒。建德叁年(574),北周武帝禁佛,于是便隱遁不現。隋代開皇年間(581—600),無礙複出,住秦州(甘肅天水市)永甯寺,後聽超法師講《大智度論》。又至長安學習《十地經論》、《阿毗昙論》,于大興善寺講《大智度論》,對文句仍然凝滯不通,于是回去秦州。大業二年(606),被召人洛陽,在四方館教授經論。大業十叁年;(617),住長安莊嚴寺。武德八年(625),回到秦州永甯寺,修無相觀。貞觀十九年(645)卒,春秋九十四歲。

  靜藹及其第一代弟子皆活動于北周武帝時期,所以都與大陟岵寺有關,大部分都是“一百二十菩薩僧”。靜藹、道判研習四論,是典型的四論師;而尤其是道安、慧影師徒,編撰《大智度論疏》二十四卷,成爲現存唯一的注疏。靜藹一系具有“北土智度論師”的典型特點,專弘《大智度論》,這與南方僧诠一系有明顯的差別。

  3、慧藏—法彥、智隱一系

  慧藏(522—605),俗姓郝,趙國平棘(河北省趙縣)人。十一歲出家,未受具戒便講《涅槃經》;受具足戒後,精持戒律。後來,研習《大智度論》、《十地經論》、《華嚴經》、《般若經》等。叁十歲後,隱居于鵲山,專研《華嚴經》,撰《華嚴經義疏》。北齊武成帝(562—565在位)诏請于太極殿講說《華嚴經》,榮冠當時。開皇七年(587),住大興善寺,開講《般若經》、《大智度論》,當時沙門智隱、僧朗、法彥等,在他的座下聽聞法要,深得《大智度論》的本義。後又講《金剛般若論》,受到學徒的崇敬。大業元年(605),卒于空觀寺,世壽八十四歲。[54]

  慧藏一系的師資傳承,如下:

  法彥(

  —607),俗姓張,洛州(河北省永平縣)人,遍讀叁藏,“偏以《大論》馳美”,尤其精通《大智度論》,在北齊、北周、隋叁代講說《大智度論》,都名揚天下,受到地論師淵法師(或即靜淵)、攝論師法侃的推崇。《續高僧傳·法護傳》提到,法護在法彥門下聽講《成實論》,可見法彥對《成實論》亦非常有造詣。[55]開皇十六年(596),敕任爲“大論衆主”,住真寂寺。仁壽年間,送舍利于汝州、沂州善應寺。大業叁年(607),卒于真寂寺,世壽六十余歲。[56]

  智隱,俗姓李,貝州(河北省清河縣)人,爲慧藏的弟子。開皇七年(587),隨慧藏人長安,住大興善寺,通達《大智度論》、《阿毗昙心論》與《金剛般若論》。開皇十六年(596),敕補爲“大論衆主”。《續高僧傳·智隱傳》說:“以解兼倫,例須有紹隆,下敕補充講論衆主,于經藏寺還揚前部。”因爲,法彥已經被任爲“大論衆主”,所以敕補智隱、寶襲爲“大論衆主”。在“五衆”中,並沒有“講論衆主”。智隱住在經藏寺,弘揚《大智度論》。仁壽年間,送舍利于益州法聚寺、莘州等,晚年卒于長安。[57]

  僧朗(

  —616),恒州(山西省大同市)人。少年出家,學習《大智度論》、《雜心論》。隨慧藏人長安,住空觀寺,講《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在南北朝的流傳及其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