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那麼說的。
問:請問法師叁個問題。(一)外道觀空而取空相,雖知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愛著觀空智慧,外道亦知一切法空?
答:外道也知一切法空,但是方法和佛教不同,方法和佛教不一樣。就是他也能離欲,能離欲生到色界天上去,他就沒有欲了,這也叫做空。從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到了無色界天,他能把色空掉。把色空掉的方法,在《釋禅波羅蜜》,智者大師有講,他的方法也是很巧。
那就是一種假想觀。因爲人周身都有毛孔,他是在第四禅裏邊修毗缽舍那觀,觀察身體的毛孔擴大,這個空越來越擴大;擴大到最後,這個人就不見了,他就是這樣辦法,把這個色空了,修成功了就是空無邊處定。後來又不要這個空,修識無邊處定;後來又不要這個識,修無所有處定;後來又把無所處定不要了,就成就了非想非非想處定。他就是這樣空,和佛教說一切法自性空不同。
問:(二)法師能否再說明修我空觀很重要?請解釋不能只修法空觀的原因。
答:修我空觀的重要在那裏呢?如果你不修我空觀,只修法空觀的話,你無始劫來的我見的種子還在。還在的時候,你就會類似外道那樣子:一切法都空了、我不空!就類似那樣子。
譬如你修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這未到地定有一個現象。什麼現象呢?他修、修的,不感覺有這個身體了,這房也沒有了,那麼不就是靈光獨露的境界嗎?就是這一念靈明的心在,其他的一切法都空了!那他很容易就想到:「我」是真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就是這樣了嘛!這就和外道是相似了!所以,你只修法空觀,就有這個問題。而實在這未到地定還沒有到初禅,實在是一種定裏面現出一個境界而已,連無生法忍都沒得到啊!所以,有的人到那時候:「我就是佛!一切法都是空的,我不是成佛了嗎?」所以就會引起很大的誤會!這也是因爲這個人不多讀經論,會有這個問題。
你若修我空觀就沒有這個問題。修我空觀,沒有我,就是沒有自性,一切法都是因緣所有的;所有的成就的功德也都是自性空的,就能無住。你不修般若的自性空觀,很難得聖道的!但是,你能誠意地修定,就會有些境界出現,就會引起誤會。所以,不修我空觀是有問題,而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阿含經》裏面有這個話,而《中觀論》上也有這個話、也有這個意思。
問:(叁)請解釋: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
答:是的!修無我觀,我們初開始的時候,一定是執著一點,你不執著還不行的。執著是無我,不執著有我,一定是要這個態度。等到修成功,達到那個聖境的時候,我、無我都是分別,我是分別、無我也是分別,也是虛妄分別,都是不可得的。所以到了聖境的第一義谛,是離一切分別相的,無我也是個方便的一句話就是了。所以,我與無我,到那個時候是平等的、是不二的,這才是佛說無我法門的真義!
「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也是這樣意思。最初,我們凡夫要觀無常來破執常的顛倒,使令我們警覺一點,努力地修行,所以要觀無常。但是,你到了第一義谛的時候,這些都是名言、都是虛妄分別,常也不可得、無常也是不可得的,是這樣意思。
問:正修空觀的行者,面對逆境、順境時,應如何處之?
答:這個事情是這樣:我們所學習的我空、法空的智慧,這個智慧就可以說是個寶劍。這個劍,古德說:遇見魔就殺魔、遇見佛就殺佛。就是你遇見逆境的時候,也用這個智慧去觀察;遇見順境的時候,也用這個智慧去觀察,你這個宗旨是不變的,應該是這樣子。
問:請師父略說學佛的經過。曾遇那些困惑?如何去克服?妄念多時如何?
答:這是問我私人的事情,我私人的事情不要說吧!
問:阿彌陀佛!感謝 師父,前日曾看到一首偈語,意思總解說不全,敬請師父開示:「唯願此身,身如虛空;心齊法界,盡衆生性」。謝謝師父!阿彌陀佛。
答:這個偈子要我解釋啊。「唯願此身,身如虛空;心齊法界,盡衆生性」,這個偈子,我不知道出在那兒上?當然,我的文學不那麼好;但是我認爲這個偈子……。
就是:我希望觀察這個身體猶如虛空,前兩句這樣講好了。觀察這個身體猶如虛空,也觀察這一念心不可得。這個時候,這個不可得的境界,就是周遍法界,遍一切衆生性的。一切衆生亦複如是,也是猶如虛空的,就是這樣意思。這樣子觀察,就是無住生心的意思;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這樣意思。
當然,你若能夠把自性空的意思學習得很圓滿、很深刻,這是很容易觀察;如果你自性空沒有學好就觀不來。我昨天、前天也說過,觀察別人是自性空,可能容易;觀察自己難!觀察自己不容易!但是,我有一天也說了,你到曠野去,還是可以觀察自己是空,自己也是空無所有,也並不是難。但是問題就是:你要長時期地思惟才可以,並不能說辦不到,不是那樣意思。
我曾經說過,譬如說你在一個空曠的地方,你把這個虛空的空相取下來,取在心裏面。你要多多地、多用心地取這個空相。取來以後,你到房子裏面靜坐。靜坐的時候,你心裏面想:你沒有在房子裏,是在曠野的地方;你就觀察這曠野是空的。你這個身體不在這曠野,身體是在房子裏頭,而你這時候自己認爲你又是在曠野那裏,你就觀察:這是自性空、無所有,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就正好是這個意思。你最初不妨按照這個次第去思惟,就觀上來自己也是空的。
觀察這是空的時候,同時你也知道這個身體還是有;只是自性空,身體還是有,就觀上來了。觀察自己是這樣,觀別人也是這樣子,使令心無所住。假設你真能放下的話,我還很相信:能得無生法忍!這一生就能得無生法忍!尤其是年輕人,我看是很有希望;年紀老了,壽命還有幾天,可能來不及;年紀輕的人可能是來得及,有可能的,但是,條件就是你要放下,把塵勞的事情都放下,這應該能辦得到:一方面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一方面修我空觀和法空觀。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