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因为他就是凡夫,他心里面还有贪瞋痴的烦恼,所以他做出来事情就不那么圆满。
所以,这上面你不要执着:「有法师说,咒是鬼神的名号」,也有这种情形;但是若是圣人说这种咒,他赋与它的力量,这还是圣人的力量,不是鬼神的力量。鬼神本身自顾不暇,对于人的帮助也是有条件的,你若弄不好,那个鬼神就是你的怨家。所以,同鬼神在一起活动不太好。
问:当具备那些基础,始得修习止观?
答:若是我们出家人,我们受了戒,持戒清净,希求圣道的正念,有这种正念,那就是够了。当然如果详细说出来,那就像天台宗《摩诃止观》上说的二十五方便,你若具备那些基础,你就可以修习止观了。
问:恶病缠身妨碍修行,如何对治?
答:恶病缠身,在《南海寄归传》义净三藏他说,我们出家人如果有病,先断食三天,看看怎么样,有可能也就好了;如果不好,去看医生;看医生看过几次不好,就不看了,你就照常地修学四念处。是这么说。
《南海寄归传》是他在印度写的,寄回来。按现在,就是像我们中国佛教这个情形,当然就是应该要拜忏;恶病缠身,应该拜忏!或者是你拜大悲忏也可以;或者拜法华三昧忏、梁皇忏、千佛忏、万佛忏,都是可以;或者是你就专心地受持一部经也是可以,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可以。佛法的确是不可思议,它就会发生作用,使令你离苦得乐!如果你的信心很强的话,假设时间不太短,你一定会成功的;如果时间太短就困难。
我们守时间,我昨天对不住!今天我们守时间,这个明天再说,这还有两个没答复。
问:昨天有人请问问题,问三类化身。
答:这三类化身——大化、小化、随类化,这是三类化身。
大化怎么讲呢?就是佛无量劫修行、所成就的圆满报身,那是佛的境界。修行到了法身的那些大菩萨,他对于佛的那个境界还是不得见的。那么佛要度化他、为他说法,这些法身菩萨功德还没圆满,还要听佛说法去修学圣道的,所以佛为他们说法的时候,就现出来一个身体,叫做胜应身,唯识的经论叫做「他受用身」。那个身也都不是阿罗汉所能见到的,何况我们凡夫!实在我们看《华严经》,世尊为法身大士说法,那就是胜应身。这是大化。
小化就是佛示现这老比丘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这个身体,来到了人间,为这一切凡夫、发三乘道心的人——发声闻心、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的菩萨,都是属于凡夫;就是你得了圣道、得了阿罗汉果,你还没能舍掉父母所生身的时候,你所看的老比丘相,也还是这个身体。
不过,据《法华经》上看,阿罗汉有的时候发大菩提心的时候,他看见的佛就不同一点。但是有的时候又退回来,退回来嘛,就看是老比丘,也有这么不同的地方。
总而言之,佛度化这两类人:度化法身菩萨是现的胜应身;度化凡夫发道心的人,就是劣应身,叫做小化。
另外的叫随类化,这就是其余的一切凡夫,有的时候诚心所感,或者作梦看见了,那就叫随类化的化身。或者佛现个菩萨身、或者现个比丘身、或者现一个居士身、或者现宰官身,这都叫做随类化。
前两个化都是佛身,随类化不一定是佛身;这是三类化身。
问:五蕴的识是无我,识在生命归寄,如何在日常生活转识成智?其细微如何体会?
答:用「日常生活」这句话,不是太合适。转识成智,这是修行人的事情,就是修行戒定慧,得无生法忍以后,慢慢地就转识成智了,是这样子。如果你不修学戒定慧,不修我空观、法空观,那你没有办法体会,不能转识成智。这样说好了。
问:菩萨行事要依止了义,凡夫易堕取相分别的我见。
答:这话的意思我解释一下。
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做什么事情呢?要依止了义。真实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对于佛、法、僧是特别恭敬的,所以他一定尊重佛的法语。肉眼凡夫他容易取相分别,都是根据自己的我见来做事情。是的!这你说得对!
问:心意识无形相,隐身覆藏,法师深学,请方便教导。
答:心意识是没有形相的,心意识的体是没有形相;但是它的作用有形相。它的体性隐身覆藏在里边,是的!
问:请法师教导:(一)众生从何知自己的识是何落谢影像?
答:「众生从何知自己的识是何落谢影像?」这句话我可能是懂了。就是我们的识在佛法里面讲,我感觉唯识说得好!这个识既然不是我(色受想行识不是我),我是常住的,识就是无常的。那么这无常的识是念念就灭掉了,灭掉了怎么会生起呢?这个生起的有种种因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缘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识一发动作用的时候,它同时就栽培了自己再生的种子,这个识。你贪心一动起来,这个贪的种子和识的种子都一齐的在自己的心里面栽培好了。前一剎那栽培了,第二剎那就能发生作用,这个心——这个识的种子能这么快。但是,你若是造了业(造了福业、或者是罪业),不一定有现报,可能是要久久以后才能得报的。
这个识,譬如说我们做了聪明的事情,你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你在这个地方办了一个佛学院、建一个佛法的图书馆,你使令很多人在这里增长智慧,你做了这么一件事的话,你这个识做了这个功德以后,也就是在你心里面栽培了一个这样的种子,这个种子将来若生起来,就不得了!就是特别有智慧!那么就是特别聪明。人家做了这么多的功德,你来破坏,说这是迷信,你来捣乱,这就同时也栽培了你的识的种子、也栽培了一种罪业,那么将来它出现的时候,这个人就是糊涂。除了到三恶道走一走以后,在人间的时候这个识就特别愚痴、糊涂!所以,人的聪明也好、是有智慧也好,都是你自己造的。你这个心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问:(二)从那些点、面,可匡我见入如来见?
答:我揣测这个意思:就是怎么样来改造自己这个凡夫的知见、入如来的知见,这样意思。这就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只有这个办法。
问:(三)何是无所住心的觉察能力?
答:无所住心就是没有取着心。两个解释:就是你对于一切法都知道是空的、是假的,你心里面不执着,这就是无所住心。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就是你的心不住在一切法上,能够独自地存在,那当然这是圣人的境界,凡夫做不到。我们凡夫心里面有所住,一定有一个依止处,心才能活动;心若离开了一切法的话,心不能活动。但是,凡夫不能离开一切法的,心里总是有所执着。只有圣人与法性理相契会以后,他能这样子,心能够与一切法分离,那就是入了无分别智的三昧了,所以那叫做无所住。
问:请问法师:修学止观应参学那些较具体的书?
答:若想要修止观,我以前说过,应该读天台智者大师讲的《释禅波罗蜜》,这个书要读。《摩诃止观》也要读,《大智度论》也要读,《瑜伽师地论》也要读。但是这样子可是不得了!《大智度论》一百卷,《瑜伽师地论》也是一百卷!不得已的话,《瑜伽师地论》可以不读,就是读《大智度论》和《摩诃止观》和《释禅波罗蜜》,可以这样。把这些书读通了的时候,再看看禅师语录也不错,也有好处。
问:佛法如何解释忧郁症,或其他精神病?会是定业?或是极重的业吗?
答:昨天这个问题我没有回答。
这个忧郁症,我看也有轻、有重,如果轻微的,也应该有办法治疗的。如果说是定业,当然已经出现了这种事情,应该说是有一点罪业的;但是说定业,也很难。在《涅槃经》上说,如果你在佛法以外,那你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若来到佛教里面来,就没有定业。《涅槃经》有这个说法。
当然,《涅槃经》的意思,如果你能够把般若波罗蜜搞通了,应该是可以消灭这个罪障,那么就没有这件事了。
问:会是定业、或是极重的业吗?如何处理它?诵《地藏经》、《心经》、持大悲咒、七佛灭罪咒,水忏、礼佛及诵佛号,可以对治吗?
答:可以,还是可以对治的。
问:止观或禅定,适合这类的人吗?
答:如果这个人忧郁症,他还能够去读佛教的书,当然他也可以学习,也是可以的。不过,拜忏是好!这地方说拜水忏,拜忏比较好。
问:法师:您在解释我空时,所引用的经论有唯识的、有性空的、有真常的。
答:有唯识的,我承认;有性空的,也可以;我没有引真常的经论,我没有引这个。
问:请问法师,如此一来,是否会造成空有之混淆的修行呢?
答:我引来的这个讲我空的地方,我认为都是一致的。而且无著菩萨讲我空,就是《大智度论》上讲的我空,我对照他说的话,都是一样的。所以,无著菩萨称龙树菩萨为阿阇黎,这里边没有矛盾。
其次,我又引《楞伽经》来解释这一段疑惑,那就应该没有混淆的问题。
问:阿罗汉入有余涅槃的时候,住于何处?
答:我们从《阿含经》那一段文:佛住于天住;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大阿罗汉他也可以住于天住、也可以住于梵住、他也可以住于圣住。住于圣住,是阿罗汉的本份;他若是有需要,就住于天住;有需要就住于梵住。
但是,阿罗汉有的时候他也不是常入定,有的时候出定的。出定,他那个灵明的清净心也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但是清净,没有染污。所以,入有余涅槃的时候,根本上说,就住于圣住——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里边,应该是这样。住在空、无相里面就是无住,就是他那个心离一切相,没有住处。
问:识无边处定,识所指的是八识中的何识?
答:这就是六识,还不能说阿赖耶识,还不…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