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因爲他就是凡夫,他心裏面還有貪瞋癡的煩惱,所以他做出來事情就不那麼圓滿。
所以,這上面你不要執著:「有法師說,咒是鬼神的名號」,也有這種情形;但是若是聖人說這種咒,他賦與它的力量,這還是聖人的力量,不是鬼神的力量。鬼神本身自顧不暇,對于人的幫助也是有條件的,你若弄不好,那個鬼神就是你的怨家。所以,同鬼神在一起活動不太好。
問:當具備那些基礎,始得修習止觀?
答:若是我們出家人,我們受了戒,持戒清淨,希求聖道的正念,有這種正念,那就是夠了。當然如果詳細說出來,那就像天臺宗《摩诃止觀》上說的二十五方便,你若具備那些基礎,你就可以修習止觀了。
問:惡病纏身妨礙修行,如何對治?
答:惡病纏身,在《南海寄歸傳》義淨叁藏他說,我們出家人如果有病,先斷食叁天,看看怎麼樣,有可能也就好了;如果不好,去看醫生;看醫生看過幾次不好,就不看了,你就照常地修學四念處。是這麼說。
《南海寄歸傳》是他在印度寫的,寄回來。按現在,就是像我們中國佛教這個情形,當然就是應該要拜忏;惡病纏身,應該拜忏!或者是你拜大悲忏也可以;或者拜法華叁昧忏、梁皇忏、千佛忏、萬佛忏,都是可以;或者是你就專心地受持一部經也是可以,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可以。佛法的確是不可思議,它就會發生作用,使令你離苦得樂!如果你的信心很強的話,假設時間不太短,你一定會成功的;如果時間太短就困難。
我們守時間,我昨天對不住!今天我們守時間,這個明天再說,這還有兩個沒答複。
問:昨天有人請問問題,問叁類化身。
答:這叁類化身——大化、小化、隨類化,這是叁類化身。
大化怎麼講呢?就是佛無量劫修行、所成就的圓滿報身,那是佛的境界。修行到了法身的那些大菩薩,他對于佛的那個境界還是不得見的。那麼佛要度化他、爲他說法,這些法身菩薩功德還沒圓滿,還要聽佛說法去修學聖道的,所以佛爲他們說法的時候,就現出來一個身體,叫做勝應身,唯識的經論叫做「他受用身」。那個身也都不是阿羅漢所能見到的,何況我們凡夫!實在我們看《華嚴經》,世尊爲法身大士說法,那就是勝應身。這是大化。
小化就是佛示現這老比丘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個身體,來到了人間,爲這一切凡夫、發叁乘道心的人——發聲聞心、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的菩薩,都是屬于凡夫;就是你得了聖道、得了阿羅漢果,你還沒能舍掉父母所生身的時候,你所看的老比丘相,也還是這個身體。
不過,據《法華經》上看,阿羅漢有的時候發大菩提心的時候,他看見的佛就不同一點。但是有的時候又退回來,退回來嘛,就看是老比丘,也有這麼不同的地方。
總而言之,佛度化這兩類人:度化法身菩薩是現的勝應身;度化凡夫發道心的人,就是劣應身,叫做小化。
另外的叫隨類化,這就是其余的一切凡夫,有的時候誠心所感,或者作夢看見了,那就叫隨類化的化身。或者佛現個菩薩身、或者現個比丘身、或者現一個居士身、或者現宰官身,這都叫做隨類化。
前兩個化都是佛身,隨類化不一定是佛身;這是叁類化身。
問:五蘊的識是無我,識在生命歸寄,如何在日常生活轉識成智?其細微如何體會?
答:用「日常生活」這句話,不是太合適。轉識成智,這是修行人的事情,就是修行戒定慧,得無生法忍以後,慢慢地就轉識成智了,是這樣子。如果你不修學戒定慧,不修我空觀、法空觀,那你沒有辦法體會,不能轉識成智。這樣說好了。
問:菩薩行事要依止了義,凡夫易墮取相分別的我見。
答:這話的意思我解釋一下。
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做什麼事情呢?要依止了義。真實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他對于佛、法、僧是特別恭敬的,所以他一定尊重佛的法語。肉眼凡夫他容易取相分別,都是根據自己的我見來做事情。是的!這你說得對!
問:心意識無形相,隱身覆藏,法師深學,請方便教導。
答:心意識是沒有形相的,心意識的體是沒有形相;但是它的作用有形相。它的體性隱身覆藏在裏邊,是的!
問:請法師教導:(一)衆生從何知自己的識是何落謝影像?
答:「衆生從何知自己的識是何落謝影像?」這句話我可能是懂了。就是我們的識在佛法裏面講,我感覺唯識說得好!這個識既然不是我(色受想行識不是我),我是常住的,識就是無常的。那麼這無常的識是念念就滅掉了,滅掉了怎麼會生起呢?這個生起的有種種因緣,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緣是什麼東西呢?就是識一發動作用的時候,它同時就栽培了自己再生的種子,這個識。你貪心一動起來,這個貪的種子和識的種子都一齊的在自己的心裏面栽培好了。前一剎那栽培了,第二剎那就能發生作用,這個心——這個識的種子能這麼快。但是,你若是造了業(造了福業、或者是罪業),不一定有現報,可能是要久久以後才能得報的。
這個識,譬如說我們做了聰明的事情,你做一些利益衆生的事情,你在這個地方辦了一個佛學院、建一個佛法的圖書館,你使令很多人在這裏增長智慧,你做了這麼一件事的話,你這個識做了這個功德以後,也就是在你心裏面栽培了一個這樣的種子,這個種子將來若生起來,就不得了!就是特別有智慧!那麼就是特別聰明。人家做了這麼多的功德,你來破壞,說這是迷信,你來搗亂,這就同時也栽培了你的識的種子、也栽培了一種罪業,那麼將來它出現的時候,這個人就是糊塗。除了到叁惡道走一走以後,在人間的時候這個識就特別愚癡、糊塗!所以,人的聰明也好、是有智慧也好,都是你自己造的。你這個心是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
問:(二)從那些點、面,可匡我見入如來見?
答:我揣測這個意思:就是怎麼樣來改造自己這個凡夫的知見、入如來的知見,這樣意思。這就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只有這個辦法。
問:(叁)何是無所住心的覺察能力?
答:無所住心就是沒有取著心。兩個解釋:就是你對于一切法都知道是空的、是假的,你心裏面不執著,這就是無所住心。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就是你的心不住在一切法上,能夠獨自地存在,那當然這是聖人的境界,凡夫做不到。我們凡夫心裏面有所住,一定有一個依止處,心才能活動;心若離開了一切法的話,心不能活動。但是,凡夫不能離開一切法的,心裏總是有所執著。只有聖人與法性理相契會以後,他能這樣子,心能夠與一切法分離,那就是入了無分別智的叁昧了,所以那叫做無所住。
問:請問法師:修學止觀應參學那些較具體的書?
答:若想要修止觀,我以前說過,應該讀天臺智者大師講的《釋禅波羅蜜》,這個書要讀。《摩诃止觀》也要讀,《大智度論》也要讀,《瑜伽師地論》也要讀。但是這樣子可是不得了!《大智度論》一百卷,《瑜伽師地論》也是一百卷!不得已的話,《瑜伽師地論》可以不讀,就是讀《大智度論》和《摩诃止觀》和《釋禅波羅蜜》,可以這樣。把這些書讀通了的時候,再看看禅師語錄也不錯,也有好處。
問:佛法如何解釋憂郁症,或其他精神病?會是定業?或是極重的業嗎?
答:昨天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
這個憂郁症,我看也有輕、有重,如果輕微的,也應該有辦法治療的。如果說是定業,當然已經出現了這種事情,應該說是有一點罪業的;但是說定業,也很難。在《涅槃經》上說,如果你在佛法以外,那你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若來到佛教裏面來,就沒有定業。《涅槃經》有這個說法。
當然,《涅槃經》的意思,如果你能夠把般若波羅蜜搞通了,應該是可以消滅這個罪障,那麼就沒有這件事了。
問:會是定業、或是極重的業嗎?如何處理它?誦《地藏經》、《心經》、持大悲咒、七佛滅罪咒,水忏、禮佛及誦佛號,可以對治嗎?
答:可以,還是可以對治的。
問:止觀或禅定,適合這類的人嗎?
答:如果這個人憂郁症,他還能夠去讀佛教的書,當然他也可以學習,也是可以的。不過,拜忏是好!這地方說拜水忏,拜忏比較好。
問:法師:您在解釋我空時,所引用的經論有唯識的、有性空的、有真常的。
答:有唯識的,我承認;有性空的,也可以;我沒有引真常的經論,我沒有引這個。
問:請問法師,如此一來,是否會造成空有之混淆的修行呢?
答:我引來的這個講我空的地方,我認爲都是一致的。而且無著菩薩講我空,就是《大智度論》上講的我空,我對照他說的話,都是一樣的。所以,無著菩薩稱龍樹菩薩爲阿阇黎,這裏邊沒有矛盾。
其次,我又引《楞伽經》來解釋這一段疑惑,那就應該沒有混淆的問題。
問:阿羅漢入有余涅槃的時候,住于何處?
答:我們從《阿含經》那一段文:佛住于天住;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來,大阿羅漢他也可以住于天住、也可以住于梵住、他也可以住于聖住。住于聖住,是阿羅漢的本份;他若是有需要,就住于天住;有需要就住于梵住。
但是,阿羅漢有的時候他也不是常入定,有的時候出定的。出定,他那個靈明的清淨心也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但是清淨,沒有染汙。所以,入有余涅槃的時候,根本上說,就住于聖住——住于空、無相、無願叁解脫裏邊,應該是這樣。住在空、無相裏面就是無住,就是他那個心離一切相,沒有住處。
問:識無邊處定,識所指的是八識中的何識?
答:這就是六識,還不能說阿賴耶識,還不…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