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禅八定(二)▪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生活,你也很難得到未到地定,也不容易的,一定是要離欲的,沒有欲的事,也還要沒有欲心才行的。所以這個時候要修不淨觀,假設未到地定這個人,他這個時候沒有什麼欲心,但是有瞋心,你看他很有修行,他一坐幾天不出定也可以,但是有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就是這樣情形,就是他這一方面,他就不對勁,那麼他這個時候就得要修慈悲觀,在禅定裏面要修慈悲觀,也就是如理作意。這樣子,或者時間長,或者時間短,這個煩惱除掉了;煩惱除掉了,那麼在這個身心空了的境界,漸漸的又出現了如雲如影的身體了,得到初禅了。得到初禅以後,我們上一次講有十種功德,十種功德的時候,就是心裏面歡喜快樂,但是同時他有這個覺觀,他有這個尋伺的心理,就是感覺到初禅功德的殊勝。欲界是很汙穢的,欲界是很粗略的,色界初禅的境界功德殊勝,他在分別這個境界,那麼這就叫做尋伺,這就是覺觀。這是覺觀這麼樣解釋,這樣解釋表示在沒有得初禅以前,你要有這種覺觀的修行,修行得到初禅以後,在禅定裏面,還有覺觀,還有這樣的尋伺的。現成的名字叫做出離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出離尋伺就是沒有欲了,出離了欲的境界,不貪欲了,對于欲界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他得解脫了,不欲,沒有貪欲,沒有愛欲了。無恚尋伺,恚尋伺是什麼呢?這個恚就是欲斷其命,想要殺掉他的命,那叫做恚尋伺。現在沒有了,無恚尋伺。這個害尋伺是什麼意思呢?欲打縳衆生,想要打他,想要把他綁起來,想要觸惱他,那叫做害尋伺。現在沒有,心完全是對于他人有饒益心,有安樂心,我要安樂你,要利益你,不想要傷害的,更不想要斷其命的。這個時候在禅定裏面,有出離的尋伺、有無恚尋伺、有無害尋伺,這是尋、伺兩個字。

  

  壬叁、喜

  

  第叁個是喜,喜是什麼意思呢?喜,當然我們平常說就是歡喜。發心坐禅的人,你費了很長久的時間,受了很多的辛苦,忽然間得到初禅了,當然是歡喜,這個喜就是這個意思,歡喜。慶悅之心,名之爲喜,就是歡喜我現在成功了,得到禅定的境界,心裏面歡喜。

  

  壬四、樂

  

  樂是什麼意思呢?恬怡美快叫做樂。喜是有個沖動性,踴躍歡喜,我們通常說手舞足蹈,他這個人快樂得不得了,那叫做喜。說這個坐禅的這個人,得到初禅的時候,當然他沒有手舞足蹈,但是心裏面很踴躍,很沖動,叫喜。樂就是很寂靜的;恬怡是,這個色界四大,色界的地水火風來到我們欲界這個身體的地水火風裏面,這兩種地水火風一和合的時候,我們有快樂的感覺,這個樂,就是這個樂。喜也是歡樂的意思,樂也是歡樂,那麼有什麼不同呢?譬喻一個饑餓的人,人很久沒有吃飯,很餓,忽然間有人說我請你吃飯,雖然還沒有吃,心裏就歡喜,這叫做喜。等到真實把這個菜、飯什麼東西放到口裏面,嘗到這個滋味的時候,這時候是快樂,這是樂。所以樂和喜不同,但是它們兩個有連帶關系。初禅,因爲有這個樂的境界才有喜,但是到叁禅的時候,就沒有喜,光是有樂了,那又不同。所以喜和樂情形是不一樣的。得到禅定的時候,當然這個樂已經有了,就是有了,但是分別的說,就是喜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感覺歡喜,但是這個歡喜它不是永久的歡喜,他在禅定裏面歡喜一陣子,這個喜就過去了,過去了,心裏面這時候就寂靜下來,但享受寂靜之樂,這是樂。

  

  壬五、一心

  

  第五個是心一境性。雖然有尋、伺、喜、樂,但是完全是禅定裏面,心裏面並不亂,說是心還是一境性,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那這叫做心一境性,就是定的意思。

  

  庚叁、辨分類(分叁科) 辛一、對治支(尋伺)

  

  就這麼五支,這五支若給它分類的話,這五支可以分成叁類,尋伺這兩部分可以說是對治支,喜樂兩支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自體支,或者說自性支也可以,性就是體。對治支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對治就是除滅的意思,把它除掉。這個屋子裏面有很多垃圾,我把它除掉,這叫對治。這裏說對治是什麼呢?就是把欲界的煩惱都除掉,叫對治。這個對治是誰能夠有這個力量呢?就是覺觀兩個支,就是尋伺,尋伺有這個力量,把欲界的這一切煩惱,把欲界的這一切惡業都除掉,那麼叫對治支。

  

  辛二、利益支(喜樂)

  

  對治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你得到什麼利益了呢?得到喜樂,得大歡喜,得大輕安樂。我們沒有得禅定的人,有兩種情形,一種就是我們有病了,有病的時候這個四大不調和,我們感覺不對勁,頭痛、肚子痛,反正就是難過的境界,等到病好了,感覺很輕松、很快樂、很正常,就舒服了,不那麼難過了,這是一個現象。第二個我們沒有病的時候,我們做事情,或者是用腦,或者是用體力、勞力做什麼工作,做完的時候就有點疲勞,你休息了一會兒,這個疲勞過去了,身體又感覺正常了,有精神了。這個境界我們欲界的人,我們有貪心,有瞋心,有種種的煩惱,我們這個煩惱,他不但就是有煩惱,他也使令我們有一種煩惱以後身體也有一種感覺的,那個感覺在佛法裏面說叫做粗重。這個粗重怎麼解釋呢?無堪能性,就是沒有能力了,譬如說我們這個腦力的活動,活動的時間久了,就不能再用腦了,你就得要休息了,不能再用腦了,那就是無堪能性。如果我們現在也不慣走路的人,一下子叫你走一百裏路,說我的腿走不動了,一定要坐下來,沒有能力再走了,無堪能性,所以那叫做粗重,無堪能性。我們有煩惱的人,種種煩惱的活動,活動的結果,我們身體就有一種無堪能性,有一種粗重。現在若是得了禅定的時候,有這個尋伺,這個對治支,把這個煩惱除掉了,煩惱除掉了,這個粗重也就沒有了,沒有了,那麼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就是快樂,這個禅定人就是快樂,但是這個快樂實在就是什麼?就是你能除掉了欲界的煩惱,你就是色界天上的人了,那麼你是色界天上的人,不是這麼一句話,就是有色界的色受想行識到你的身體裏面來了,所以你就感覺快樂了,這快樂就是這麼有的。所以這個利益支就是因爲有對治才有利益,才得到這喜樂的利益。這是喜樂兩個是利益支。

  

  辛叁、自體支(一心)

  

  自體支就是最後一個心一境性。禅定裏邊尋伺和喜樂,它都要靠這個禅定才能存在的,如果你沒有禅定,就根本沒有這回事,也沒有喜樂,也沒有這個尋伺的,所以它是爲主體的,定是爲主體的。喜樂也好,尋伺也好,都依附在這個定:心一境性上面,若是把心一境性失掉了,就完全沒有了,所以它是爲主體的,所以叫自體支。在《瑜伽師地論》上還有一個譬喻說明這件事,譬如我們世間上的人,我們在社會上有個正當的職業,我們去求發財寶、求發財,去做種種的事情,去求發財,那麼成功了,發財了,我們這時候享受,這是第二個意思,去求發財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求到了以後能夠享受,這是第二個。第叁個自在隨轉,就是你得到的財富,你對于你這個財富,你有自在力,你這個自在力繼續的隨逐你相續下去的,因爲你可以不斷的再享受。這個自在力怎麼講呢?就是無障礙,你隨時想要享受,沒有人能障礙的,那就叫做自在。若是你享受,別人說不可以,你就不能享受了,那就沒有自在力,沒有自在力隨逐你。現在說有自在力,那麼這譬喻什麼呢?就譬喻你得到禅定,你有了心一境性的時候,隨時你可以入了心一境性裏面去享受喜樂的,享受這個禅定的快樂的。正好,這個對治支就是求財寶的意思,利益支就是求財寶以後能夠受用,心一境性就是自在隨轉的意思。這是初禅我大略的就講到此爲止。

  

  初禅,我上一次講的時候提過,就是從欲界進步到色界第一個站,第一個境界就是初禅,這一個階段是最不容易的,因爲我們欲界的人,從無始劫來,我們這個貪瞋癡的煩惱很頑固的。我們說是把欲界的煩惱除掉很不容易的,所以想得初禅就是困難,就在這裏,但是我們看佛經上,也有的大阿羅漢,他很容易的就得禅定,那什麼原因呢?就是宿世修行過,他修行過,他內心裏面有殊勝的善根,他那個善根的力量一發動了,就能消滅煩惱,所以他容易得禅定,若是沒有善根,那就不行的。

  

  丙二、二禅(分二科) 丁一、明修行(分二科)

  

  戊一、明修行方法(離初禅叁種方便)(分叁科) 己一、不受不著 

  

  現在說這個二禅,丙二二禅。二禅可以分成兩段來說,第一段明修行,第二段明證相。修行也分兩段來說,第一段修習的方法,第二段明中間禅。修習二禅的方法,怎麼修行呢?用功這個事,除非是到成佛了才功德圓滿,其余的人都是沒有滿足的,都是有所缺的,都是不足的,所以得到初禅,在欲界的人來說,那只是第一部分的上人法,還有很多的功德要得到,所以成就了初禅以後,還要繼續的要修二禅。但是這裏邊應該知道的,初開始得到初禅的人,他還不是太好,還要不斷的練習,不斷的再入定,按照得定的境界,不斷的要入定,天天的、晝夜的,還要修習,使令你這個初禅特別的熟練才可以,才能進修二禅。你不能夠一得到初禅,還不怎麼熟悉就去修二禅,這個不可以的,如果你那樣做,二禅也修不成,初禅也丟掉了,那反倒不好。

  

  二禅的修行方法,爲什麼要修二禅呢?因爲常常的入定,得到初禅以後,你常常入定,常常入定,你就感覺到有問題了。我們沒有得禅定的人用功修行,忽然間得到初禅了,我感覺很滿意,但是你常常入定,常常入定,就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就感覺到初禅裏面覺觀這兩個字,這是心所法,不好,不高興這個覺觀的境界,因爲一入了定以後,這個覺觀是分別,不高興這個分別的境界。在《大智度論》上說出一個譬喻,這譬如這個人疲乏了,特別的疲乏,他就要睡覺,正在睡覺,睡得很好的時候,有人家招呼他,他心裏很不高興。「譬如人大極,安隱睡眠時;若…

《四禅八定(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