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喚呼聲,其心大惱亂」,他心裏面很煩惱,很不高興。就是這個得初禅的人,常常入定,常常入定,就感覺寂靜住,享受這個喜樂很好,但是要去分別就不高興,有覺觀,還要去分別,心裏面很不高興,所以要除掉這個覺觀,除掉這個覺觀,這是一件事的。除掉,怎麼樣除法呢?就是不受。入禅的時候,就是不去分別,拒絕這個覺觀。當然覺觀是自己在覺觀,就是自己這時候不覺觀,就停下來,這是一個方法。
己二、呵責
但是你長期的修行,利用這個覺觀才成就了初禅的,它也很有功勞的,那麼你也成了習慣了。說是一下子不覺觀還不是這麼容易的,所以說是不受還不夠,還得要呵斥,呵斥這個覺觀。你自己入在這個初禅裏面,你再呵斥這個覺觀的不對。說是你這麼樣分別,能破壞這個禅定的,要呵斥它,呵斥,當然你心裏面還寂靜住。
己叁、觀行
或者觀察這個覺觀,這個分別心是因緣有的,空無所有的,然後心裏面寂靜住。常常這樣子修行,這個覺觀就停下來了,覺觀停下來,不但是覺觀沒有了,連喜樂也沒有,心一境性也沒有了,初禅完全是沒有了。沒有了,這個人就變成一個白人,以前他是得到初禅,是色界天上的人,現在是什麼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這個時候,這個修行人心裏面要沈得住氣,不要顧慮,這時候繼續的修行。
戊二、明中間禅相
繼續修行,怎麼修行呢?就是你以前得初禅的時候,譬如說由數息觀得初禅,你這時候繼續的修數息觀,一心專精,加功不止,不斷的,白天也靜坐,夜間也要靜坐,這麼樣修行。忽然間一天心裏面又得定了,心裏面有了定的力量,但是這裏面沒有快樂,也沒有什麼歡喜,沒有其他的,光是能寂靜住,這個時候,就叫做中間禅,就是初禅和二禅之間的一種定,叫中間禅。中間禅的時候,這個時候出現的時候,沒有尋,但是還有伺,沒有覺而有觀。
丁二、明證相(分二科) 戊一、明二禅發相
得到了這個中間禅以後,繼續的再加功不止的修行,忽然間有一天早晨,或者是晚間,或者什麼時候,喔,第二禅出現了,就是身體又有很大的輕安樂,有很大的歡喜心出現了,就像人從黑暗的屋子裏邊出來看見光明了,豁然開朗,心裏面明靜不動,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得到二禅了。明證相,證到二禅了。中間禅也名爲轉寂心,這個轉寂心怎麼講呢?寂心就是寂靜住的這個心,轉寂心就是一心之後,更複一心。初禅是心一境性,到中間禅又是心一境性,所以叫轉寂心,但是初禅的時候有喜樂,這個時候沒有喜樂,中間禅沒有喜樂。到了二禅出現的時候才有喜樂,就是沒有覺觀,有喜樂,這時候這個喜樂要比初禅更爲圓滿的,所以那時候叫做二禅。
戊二、明支義(分四科) 己一、內淨
二禅它也有支,它就是內淨支、喜支、樂支、心一境性,有這麼四支。內淨怎麼講呢?字面上說就是內心是清淨的,就是原來在初禅的時候,這個覺觀,這個禅師不高興這個覺觀,那叫做內垢,就是內心裏面有覺觀的汙垢。現在得到二禅的時候,這個垢除掉了,所以叫做內淨。
己二、喜 己叁、樂
除掉就是經過一番的修行才除掉的,除掉了以後,他就得到喜。也得到樂,這個喜樂,字面上的意思,和前面初禅的講法一樣。
己四、一心
也有心一境性,講法是一樣,但是比初禅來的深一點。這在《成實論》上說:初禅的定力淺一點,二禅的定力深一點。他說一個譬喻,初禅的定力像花葉上的水珠,二禅的定力如漆漆木,像油漆漆在木頭上面,你很難除掉它的,二禅的定力是高過初禅很多的。另外一個不同的地方,我們常說到這個聲音是禅的刺,這個聲音,我們初學坐禅的人,當然有聲音是不行的,這個心感覺不對勁,沒有坐禅的味道,若能寂靜,這個心就好一點,那麼這當然是很膚淺的境界,就是你到了初禅的這個境界的時候,這個聲音還是刺,還能夠刺你,一有聲音的時候,你就從這個初禅出來了,就不能定了。初禅還是這麼個境界,到第二禅就沒有這個問題了,你有聲音不在乎,到二禅的時候不要緊。初禅的時候還有聲音,初禅的時候這個觸,這個坐禅的人他得到初禅,你想要叫他出定,我們出家人的習慣,打引磬,你打引磬他就出定了,若是沒有引磬,你觸他,他也就出定了;二禅不可以,二禅你打引磬也不行,你觸他也不可以。說是得到非非想定的人,就是打雷都是聽不到的。
但是在別的文上說是目犍連尊者,他入無所有處定的時候,那是在四空定裏面,入無所有處定的時候,他聽到遠遠的大象在叫的聲音,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解釋從幾種解釋,就是目犍連尊者禅定的入出非常的快,非常的迅速,一剎那出定,一剎那能夠入定,那麼他在聽見大象的聲音的時候,就在那一剎那出定的時候他聽見,他若是不出定,是不聽見的,這是一種解釋。再其次,初禅的時候,得到初禅的人有聲音的時候,他就從定出來,他不能住在定,不能入定,但是得到二禅以後的人,你有聲音的時候,他也可能聽見,他聽見的時候,他可以不出定,因爲他那個耳識一聽見了,但是第六識不動,這時候就是沒有影響他的定,但是初禅就不行,這是一種解釋。但是也有說,到第二禅的時候,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不動了,前五識不動,耳識不動,這個聲音和第六識就是有距離,就是聽不見。這個相,經論說得微細的,二禅的人,聲音不是刺了,初禅的時候還有這種境界。這裏邊還有意思,後文再說。
丙叁、叁禅(分二科) 丁一、明修習(分二科) 戊一、不受
現在說叁禅,叁禅也分成兩段,第一明修習,第二明得證。得到二禅的時候,也像得初禅那樣子,要常常的入定再練習,常常的練習,練習久了,你這個二禅的定力就更加深了,但是也就發現了問題,什麼問題呢?感覺這個喜不對勁。入了定以後,這個歡喜心很沖動的,這個坐禅的人,這個禅師不高興這個喜,不高興這個喜就想要除掉它,那麼也是不接受它,就這樣的修行。
戊二、呵責
感覺這個喜打閑岔,喜在擾動,一沖動的時候在擾動他的心,嚴重了也能破壞這個禅定的,所以現在要除掉。那麼他呵斥這個喜的不對勁,然後再靜下來,靜了一個時候,再呵斥這個喜的不對。
丁二、明得證(分二科) 戊一、明叁禅發相
這樣修行、修行,這個喜是沒有了,樂也沒有了,二禅完全沒有了,完全沒有了,還繼續的修行,修這個禅定。修行一個時期,啊,心裏面又得定了,得了定的時候,但是這時候沒有樂,光是一個定,那麼這個時候也叫做中間禅。還繼續的修行,忽然間一天,叁禅出現了,就是沒有喜,而有殊勝的快樂,這個快樂在《大智度論》上說,說是「聖人得能舍,余人舍爲難」,這個快樂,若是佛教徒修行得到聖果的聖人,他若得到這個叁禅樂的時候,能把這個樂舍掉,他有這個力量;若是不是聖人,其余的人,「舍爲難」,你叫他棄舍這個樂,那可是很難的,不容易,就是凡夫得到叁禅想要棄舍這個叁禅樂,可是不容易,這表示什麼呢?表示叁禅樂是最能迷人,能夠令人迷醉,舍不得,你說去掉不要這個樂,不行的,舍不得。這表示叁禅的樂是最殊勝的,初禅、二禅的樂都不如它那麼強大,到四禅以上也沒有這個樂,所以在凡夫的世界,最第一的,最殊勝的樂就是叁禅的樂,這個樂是最殊勝的。那麼得到叁禅的時候,這個樂出現了,但是沒有喜。
戊二、明支義(分五科) 己一、正念
叁禅它也有支,叁禅也是有五支。第一個就是念,正念,這個念字就是明記不忘的意思。我記得清清楚楚的不忘失,這就是念的意思。這裏是怎麼講法呢?就是得叁禅的人,除掉了二禅的喜的這個境界,他能夠明明了了的不忘,叫這個喜不要現出來,叫它不生,叫這個喜不生,明了不忘,那麼這叫做念。
己二、正知
這個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的時候這個念失掉了,這個明記不忘,他忘了,就是這個念失掉了,念失掉了,這個喜又來了,喜又來了,這時候要正知,知道喜來了,要除掉它,這個作用叫做正知。書本上有一個譬喻,說是母牛有一個犢,這個牛犢來吃這個母牛的乳,人想要用這個乳,叫這個牛犢不要吃太多,要留下來一點,就把這個牛犢分開,把它驅逐出去,驅逐到別的地方,你還要在這個地方看著的,不然這個牛犢又回來了,又來吃乳。這表示這個念就是看守著沒有喜的這個境界,等到你若不看守的時候,就是沒有念了,沒有念,這個喜又出現了,出現了,就是要正知,就要把這個喜要除掉,就是把這個牛犢趕走,有這麼一個譬喻,這是正知。
己叁、舍(分叁科) 庚一、心平等
舍怎麼講呢?就是你繼續這樣修行,你的功夫深了,就到了舍的境界,這個舍是這樣的意思。心平等性,這個平等性就是心裏面是平等的,也不掉舉、不散亂,又不昏沈,這個時候心裏面明明了了而又很寂靜,寂靜而又很明了的,這時候叫做平等。心平等性,這就是開始得定的時候是這個境界。
庚二、心正直
心正直性,這個正直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得到了心平等性以後,你不需要加上力量,他自然的能相續下去,繼續的心平等,他不會忽然間又打妄想了,或者又打瞌睡了,不是的,他繼續的心平等,叫正直性,心正直性。
庚叁、無動轉而安住性
無動轉而安住性,或者心無動轉而安住性,就是你得到了正直性的時候,這個正直性,這個功夫就高過心平等性,就是心平等性又進一步了。你得到了心正直性以後,你要繼續的這樣修行,功夫要再進一步的時候,你心裏面很安閑,你不怕有其他的雜念侵入到你心裏面,你不怕那個喜再跑進來,「于諸雜染,無怯慮性」,就是對那些你不高興…
《四禅八定(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