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禅八定(二)▪P3

  ..续本文上一页有唤呼声,其心大恼乱」,他心里面很烦恼,很不高兴。就是这个得初禅的人,常常入定,常常入定,就感觉寂静住,享受这个喜乐很好,但是要去分别就不高兴,有觉观,还要去分别,心里面很不高兴,所以要除掉这个觉观,除掉这个觉观,这是一件事的。除掉,怎么样除法呢?就是不受。入禅的时候,就是不去分别,拒绝这个觉观。当然觉观是自己在觉观,就是自己这时候不觉观,就停下来,这是一个方法。

  

  己二、呵责

  

  但是你长期的修行,利用这个觉观才成就了初禅的,它也很有功劳的,那么你也成了习惯了。说是一下子不觉观还不是这么容易的,所以说是不受还不够,还得要呵斥,呵斥这个觉观。你自己入在这个初禅里面,你再呵斥这个觉观的不对。说是你这么样分别,能破坏这个禅定的,要呵斥它,呵斥,当然你心里面还寂静住。

  

  己三、观行

  

  或者观察这个觉观,这个分别心是因缘有的,空无所有的,然后心里面寂静住。常常这样子修行,这个觉观就停下来了,觉观停下来,不但是觉观没有了,连喜乐也没有,心一境性也没有了,初禅完全是没有了。没有了,这个人就变成一个白人,以前他是得到初禅,是色界天上的人,现在是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这个时候,这个修行人心里面要沉得住气,不要顾虑,这时候继续的修行。

  

  戊二、明中间禅相

  

  继续修行,怎么修行呢?就是你以前得初禅的时候,譬如说由数息观得初禅,你这时候继续的修数息观,一心专精,加功不止,不断的,白天也静坐,夜间也要静坐,这么样修行。忽然间一天心里面又得定了,心里面有了定的力量,但是这里面没有快乐,也没有什么欢喜,没有其他的,光是能寂静住,这个时候,就叫做中间禅,就是初禅和二禅之间的一种定,叫中间禅。中间禅的时候,这个时候出现的时候,没有寻,但是还有伺,没有觉而有观。

  

  丁二、明证相(分二科) 戊一、明二禅发相

  

  得到了这个中间禅以后,继续的再加功不止的修行,忽然间有一天早晨,或者是晚间,或者什么时候,喔,第二禅出现了,就是身体又有很大的轻安乐,有很大的欢喜心出现了,就像人从黑暗的屋子里边出来看见光明了,豁然开朗,心里面明静不动,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得到二禅了。明证相,证到二禅了。中间禅也名为转寂心,这个转寂心怎么讲呢?寂心就是寂静住的这个心,转寂心就是一心之后,更复一心。初禅是心一境性,到中间禅又是心一境性,所以叫转寂心,但是初禅的时候有喜乐,这个时候没有喜乐,中间禅没有喜乐。到了二禅出现的时候才有喜乐,就是没有觉观,有喜乐,这时候这个喜乐要比初禅更为圆满的,所以那时候叫做二禅。

  

  戊二、明支义(分四科) 己一、内净

  

  二禅它也有支,它就是内净支、喜支、乐支、心一境性,有这么四支。内净怎么讲呢?字面上说就是内心是清净的,就是原来在初禅的时候,这个觉观,这个禅师不高兴这个觉观,那叫做内垢,就是内心里面有觉观的污垢。现在得到二禅的时候,这个垢除掉了,所以叫做内净。

  

  己二、喜 己三、乐

  

  除掉就是经过一番的修行才除掉的,除掉了以后,他就得到喜。也得到乐,这个喜乐,字面上的意思,和前面初禅的讲法一样。 

  

  己四、一心

  

  也有心一境性,讲法是一样,但是比初禅来的深一点。这在《成实论》上说:初禅的定力浅一点,二禅的定力深一点。他说一个譬喻,初禅的定力像花叶上的水珠,二禅的定力如漆漆木,像油漆漆在木头上面,你很难除掉它的,二禅的定力是高过初禅很多的。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我们常说到这个声音是禅的刺,这个声音,我们初学坐禅的人,当然有声音是不行的,这个心感觉不对劲,没有坐禅的味道,若能寂静,这个心就好一点,那么这当然是很肤浅的境界,就是你到了初禅的这个境界的时候,这个声音还是刺,还能够刺你,一有声音的时候,你就从这个初禅出来了,就不能定了。初禅还是这么个境界,到第二禅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你有声音不在乎,到二禅的时候不要紧。初禅的时候还有声音,初禅的时候这个触,这个坐禅的人他得到初禅,你想要叫他出定,我们出家人的习惯,打引磬,你打引磬他就出定了,若是没有引磬,你触他,他也就出定了;二禅不可以,二禅你打引磬也不行,你触他也不可以。说是得到非非想定的人,就是打雷都是听不到的。

  

  但是在别的文上说是目犍连尊者,他入无所有处定的时候,那是在四空定里面,入无所有处定的时候,他听到远远的大象在叫的声音,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解释从几种解释,就是目犍连尊者禅定的入出非常的快,非常的迅速,一剎那出定,一剎那能够入定,那么他在听见大象的声音的时候,就在那一剎那出定的时候他听见,他若是不出定,是不听见的,这是一种解释。再其次,初禅的时候,得到初禅的人有声音的时候,他就从定出来,他不能住在定,不能入定,但是得到二禅以后的人,你有声音的时候,他也可能听见,他听见的时候,他可以不出定,因为他那个耳识一听见了,但是第六识不动,这时候就是没有影响他的定,但是初禅就不行,这是一种解释。但是也有说,到第二禅的时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动了,前五识不动,耳识不动,这个声音和第六识就是有距离,就是听不见。这个相,经论说得微细的,二禅的人,声音不是刺了,初禅的时候还有这种境界。这里边还有意思,后文再说。

  

  丙三、三禅(分二科) 丁一、明修习(分二科) 戊一、不受

  

  现在说三禅,三禅也分成两段,第一明修习,第二明得证。得到二禅的时候,也像得初禅那样子,要常常的入定再练习,常常的练习,练习久了,你这个二禅的定力就更加深了,但是也就发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感觉这个喜不对劲。入了定以后,这个欢喜心很冲动的,这个坐禅的人,这个禅师不高兴这个喜,不高兴这个喜就想要除掉它,那么也是不接受它,就这样的修行。

  

  戊二、呵责

  

  感觉这个喜打闲岔,喜在扰动,一冲动的时候在扰动他的心,严重了也能破坏这个禅定的,所以现在要除掉。那么他呵斥这个喜的不对劲,然后再静下来,静了一个时候,再呵斥这个喜的不对。

  

  丁二、明得证(分二科) 戊一、明三禅发相

  

  这样修行、修行,这个喜是没有了,乐也没有了,二禅完全没有了,完全没有了,还继续的修行,修这个禅定。修行一个时期,啊,心里面又得定了,得了定的时候,但是这时候没有乐,光是一个定,那么这个时候也叫做中间禅。还继续的修行,忽然间一天,三禅出现了,就是没有喜,而有殊胜的快乐,这个快乐在《大智度论》上说,说是「圣人得能舍,余人舍为难」,这个快乐,若是佛教徒修行得到圣果的圣人,他若得到这个三禅乐的时候,能把这个乐舍掉,他有这个力量;若是不是圣人,其余的人,「舍为难」,你叫他弃舍这个乐,那可是很难的,不容易,就是凡夫得到三禅想要弃舍这个三禅乐,可是不容易,这表示什么呢?表示三禅乐是最能迷人,能够令人迷醉,舍不得,你说去掉不要这个乐,不行的,舍不得。这表示三禅的乐是最殊胜的,初禅、二禅的乐都不如它那么强大,到四禅以上也没有这个乐,所以在凡夫的世界,最第一的,最殊胜的乐就是三禅的乐,这个乐是最殊胜的。那么得到三禅的时候,这个乐出现了,但是没有喜。

  

  戊二、明支义(分五科) 己一、正念

  

  三禅它也有支,三禅也是有五支。第一个就是念,正念,这个念字就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我记得清清楚楚的不忘失,这就是念的意思。这里是怎么讲法呢?就是得三禅的人,除掉了二禅的喜的这个境界,他能够明明了了的不忘,叫这个喜不要现出来,叫它不生,叫这个喜不生,明了不忘,那么这叫做念。

  

  己二、正知

  

  这个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的时候这个念失掉了,这个明记不忘,他忘了,就是这个念失掉了,念失掉了,这个喜又来了,喜又来了,这时候要正知,知道喜来了,要除掉它,这个作用叫做正知。书本上有一个譬喻,说是母牛有一个犊,这个牛犊来吃这个母牛的乳,人想要用这个乳,叫这个牛犊不要吃太多,要留下来一点,就把这个牛犊分开,把它驱逐出去,驱逐到别的地方,你还要在这个地方看着的,不然这个牛犊又回来了,又来吃乳。这表示这个念就是看守着没有喜的这个境界,等到你若不看守的时候,就是没有念了,没有念,这个喜又出现了,出现了,就是要正知,就要把这个喜要除掉,就是把这个牛犊赶走,有这么一个譬喻,这是正知。

  

  己三、舍(分三科) 庚一、心平等

  

  舍怎么讲呢?就是你继续这样修行,你的功夫深了,就到了舍的境界,这个舍是这样的意思。心平等性,这个平等性就是心里面是平等的,也不掉举、不散乱,又不昏沉,这个时候心里面明明了了而又很寂静,寂静而又很明了的,这时候叫做平等。心平等性,这就是开始得定的时候是这个境界。

  

  庚二、心正直

  

  心正直性,这个正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得到了心平等性以后,你不需要加上力量,他自然的能相续下去,继续的心平等,他不会忽然间又打妄想了,或者又打瞌睡了,不是的,他继续的心平等,叫正直性,心正直性。

  

  庚三、无动转而安住性

  

  无动转而安住性,或者心无动转而安住性,就是你得到了正直性的时候,这个正直性,这个功夫就高过心平等性,就是心平等性又进一步了。你得到了心正直性以后,你要继续的这样修行,功夫要再进一步的时候,你心里面很安闲,你不怕有其他的杂念侵入到你心里面,你不怕那个喜再跑进来,「于诸杂染,无怯虑性」,就是对那些你不高兴…

《四禅八定(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