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大意
于1993/1994华藏讲堂
壹、绪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法友!我们今天在这里共同学地习止观法门,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但是,在本人来说,对于佛法的学习是没有心得的,一无所得!我只是按照经论上佛菩萨开示我们的止观法门,为各位作简单的介绍而已。在这里边也可能有多少出入的地方,我希望各位还是多读经论做决定。
这个题目是「止观大意」,(讲义)第一页是把这个题目里边我所要介绍的、全面的写成这样的科目,从这里边也就可以知道我要讲什么了。
我们中国的佛教,当然是由印度的佛教传译过来,我们中国才有佛法流行的。但是,流行到中国来之后,由于佛法里边有小乘、大乘的不同,而在大乘佛法里边,也有多少学派的不同,又加上我们中国古德各有各的方便,所以关于禅(止观就是禅)在中国也就有各样不同的教授。我们平常最容易说到的,就是所谓如来禅、祖师禅,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在我个人的看法,禅在佛教里边是普遍的,不能说禅宗才有禅,其实小乘也有禅,所有的大乘学派都有禅,不管是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连密宗也算在内都有禅,所以禅不是个别的。但是我们中国学习佛法的人很能够体会佛陀的慈悲,特别地重视实践,所以,禅宗特别立为一宗,成为专宗了。所以也有很多人学习禅而有大的成就,这真是我们中国佛教值得赞叹的地方。
我简单把这个表念一下,我一共分成六章。
第一章是「释名」:就是解释「止观大意」这个名。
第二是「方便」:这方便是什么呢?就是若想要学习禅、若想要修习止观,不是立刻就可以做的,需要有一个前方便,你需要预先准备一下,不然这一件事是不能做的。
第三是「正修」:就正式地去学习禅。这个「禅」在中国古代禅宗的大德,那真是不可思议境界!但是我们初学的人还是要有名言,不能完全离文字相,不能那样子,我们还要有文字。所以要把它说得我们能有一个下手处,令我们能够开步走,我们第一步能迈出去,好像有一个台阶,给我们一个台阶向前进,向前一步一步地可以进步。这样子,我们大家都可以学习禅。这个台阶是什么?就是止观!禅虽然是方法很多,实在就是这两个方法:一个止、一个观。
这个「止」,第一段是「明止门不同」。止是个门,其实观也是门。「门」这个字怎么讲呢?就像我们住的房子要有门,我们才能进来;没有门,我们进不来。佛法里面讲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一切圣人所居住的地方——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所有的圣人都到无为的那个地方去;我们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希望到那里去,所以叫做「皈依法」。但是怎么样去法呢?就是要有门!这个门——止就是门、观就是门。我们从这个门就可以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了;或者说我们可以到涅槃那里去了,所以这是涅槃的门,这样说也可以。《法华经.譬喻品》的火宅,这个房子起火了,只有一个门可以跑出去,那是出火宅的门,那是出,那个门是出的意思;但是,出火宅,同时就是入涅槃,它也是入涅槃的门。那么这止观其实就是出火宅的门;若约涅槃来说,它就是入,所以「门」有出的意思、也有入的意思。其实或者说是一个「安乐门」,我们到安乐的地方的一个门。
但这个止门,这也是通说的,也是不一样的。按天台智者大师,他就分成三个止: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分这么三个止,按照这三个方法去修学。这是第一科。
第二段「辨止深浅之相」。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心流动得很厉害,你叫它停下来也不是容易。停下来之后还由浅而深,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是特别的意思;我们一般人修行总是要缓慢一点,慢慢地由浅而深。所以在这里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九心住,第二个是近分定,第三个是初禅。应该说二禅、三禅、四禅也在内,但是,我想不必说,那就不必讲了。
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略论》上面,〈奢摩他〉章的后边,他也就说到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初禅他都不讲了。他说出个理由来,宗喀巴大师说出个什么理由呢?他说:「现在的人得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很少了,所以不要说初禅。」现在这里若是按宗喀巴大师的意思,我就是说过头了,也应该说到近分定为止,但是又说到初禅。不过这里我也有一个理由,从九心住到近分定(近分定也叫做未到地定,九心住就是欲界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很难很难的!很不容易!九心住都不容易成就。由九心住到未到地定(到近分定)也都不是容易。可是你若成就了近分定到初禅去,容易!不难!反倒是容易了。所以也不妨从近分定说到初禅。这是把止说就到这里为止,由三个阶段来说明「止」的意思,这是「辨止深浅之相」。
第三段是「验知虚实」:验知虚实这是个问题。就是你修九心住、你修近分定、或者是得初禅,这里边有虚、也有实;就是虚假的、真实的这样意思。「我现在得未到地定了!」其实不是!「我得了初禅了!」其实不是!这里边有真、有假的问题。善根深厚的人、做功德特别多的人,他可能没有业障,也可能有业障被他的功德镇伏住,他能很顺利地就得初禅。若是我们功德不是那么强、多诸业障,那就靠不住!说是得九心住了,其实不一定;得了初禅,其实也不是,就是这里面有问题。所以应该验知虚实,要知道这件事。所以,修行这件事真是不容易!
在这里「正明验知虚实」分成两科:「则相验知」、「以法验知」,从这两方面去考察它是真的、是假的。第二段是「辨是魔非魔」。这里面的意思就是:自己用功修行根本没有成就,但是魔能给你造一个假的境界。「哎呀!我很好!我一下子就得初禅了!」其实是魔给你搞的,其实魔就是来欺骗我们,等到魔他不愿意捣乱我们了,我们就什么也没了,还有这种事情。所以修行的事情你不要着急,有点成就的时候你不要着急,你自己努力地观察观察。不要说:「哎呀!不得了!我发财了!」不一定!这个地方要知道。
这是「止」,分这么三段解释。
第二段就是说「观」、观察。第一说「我空观」,第二说「法空观」,这都是经论上常说的话。经律论这都是佛菩萨的法语,佛菩萨的慈悲开导我们的话,我们根据佛菩萨的法语去修行,经论上这样开示我们,我们就是这样去学习。
在中国禅宗古德的语录上看,也有这「我空」、「法空」的意思,但是他不用我们的语言去讲什么叫做观、什么叫做空——我空、法空,他不这样讲。我们读《六祖坛经》,我们还知道那个时代的禅,多数还是用经论上的成语来开示佛法的。但是,后来的禅师逐渐地、逐渐地就改变了,他就用一些隐语,就另外说出一句话来,你如果本身没有多少佛法的知识,你没有多少的功力,你就不知道他说什么。其实,那里面也是说这些话。
这个我空观、法空观,下边的文,我都是根据现成的经论上的话来说明它的道理。法空观是分三段:第一段是「总明」,第二段是「别说」,分「七空」、「四禅」,第三段「释疑」。这个四禅不是色界四禅那个四禅,不是的。用这三段来说明法空观的修法。这是正修。
其次,说到第四段是「觉魔」。这里这个魔和前面的「辨是魔非魔」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又不同。
第五是「证果」。前边我们能够努力地修止,我们可能会成就九心住、近分定、初禅,可能会有这样的成就。但是你若修了我空观、法空观之后,如果我们有成就,是成就什么呢?就是证果了,就是得了出世间的圣道,那是我们佛教徒的一个正常的事情。
按现时代欢喜修禅的人,多数是愿意修止而不愿意修观。不要说在家居士,就是出家人也算在内,就是欢喜修止而不欢喜修观。欢喜修止,什么原因呢?因为你常常修止有多少好处,就是感觉到很舒服,就算是没得九心住,也感觉到很舒服。或者是有多少成就,那是更好了!容易减少病痛身体健康,这都是人所欢喜的嘛!身体没有病痛、身体健康,这是最好了。在家人修习禅、不信佛教的人都有可能也愿意来学禅,就是因为禅有这样的好处。但是在佛教的立场来说,我们佛教徒不应该以此为目的而修禅的,不应该是这样子。
不应该这样子,这里面是什么呢?因为,的确!你若常常地修止,这样用功的话、你肯努力的话,的确是能少病痛身体健康的,是有这种作用。但是身体真是健康了以后又怎么样呢?我们是凡夫啊,身体一健康就容易放逸,一放逸以后,你所修成的少分的禅就破坏了,那么又不对劲了。所以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深深地知道众生是这样子,所以特别地赞叹要有出离心,要愿意得涅槃、行菩萨道、广度众生,要有这样的意愿。不要说:「我坐禅为身体健康」,你不要用这样为目的。但是虽然你不这样做,你若肯常常坐禅,它自然是会减少病痛、身体健康,自然是这样子的。
修观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什么呢?修观;若在我的看法,你一定要把佛法里面说的六波罗蜜这个般若波罗蜜你要把它搞通了才可以。般若波罗蜜就是《大智度论》了。龙树菩萨解释《大般若经》的第二分,鸠摩罗什法师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龙树菩萨有《大智度论》来解释。我们若是单独地去读经,可能不容易明白,有龙树菩萨的解释,我们会好得多,去学习般若波罗蜜应该不是太难。但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不是太多,本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中国流行得很广,很多人愿意受持读诵,但是,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般若波罗蜜搞不通,你的观很难修得好。所以,多数是欢喜修止而不能修观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般若波罗蜜搞不通啊!这我空观和法空观怎么修?修不来!所以也就只好修止了。那么在中国佛教史上看,这就是中…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