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学习佛法的人,他能够感觉到不苦不乐的时候也是苦。不苦不乐的时候,这个苦叫做行苦,它也是苦。「愚夫如手掌」:我们糊涂的人像手掌这样子,「不觉行苦睫」:不苦不乐的时候,感觉到不苦,其实那也是苦。
那么不苦不乐的时候,佛法有什么理由说这也是苦呢?有什么理由?不苦不乐这个境界,我们凡夫欲界的人,也有时候有这种境界。或者是欲界天的人,乐的时候特别多,不苦不乐的时候也可能有,但是比较少。色界天上的人,初禅、二禅、三禅都是乐;到四禅以上、无色界天,都是不苦不乐的。那么,佛法里面讲不苦不乐,为什么也说是苦呢?我们若仔细从经论上去阅读,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譬如说这一个人,他生存的时候很规矩,规规矩矩,品行还不错,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死了以后,到地狱里面去了。什么原因呢?就是他那个色受想行识里边,从无始劫来造了很多的恶业,就是到三恶道去受苦的罪业。这个罪业就在你不苦不乐的那色受想行识里面隐藏着。不但是我们一般的人,就是色界天上的人、无色界天上的人,他那个不苦不乐的心里面也是一样,也有无量劫来的罪业在那里隐藏着。
说是我们这一个人,身体很健康,生活很快乐,忽然间来了大病了,这怎么回事呢?当然,可能我们的饮食有问题,也可能生活不正常;但是,特别严重的病,在佛法上讲,那就是有罪,这个罪使令你有大病。那么,那个罪也就在你不苦不乐的色受想行识里面隐藏着的,一样的。我以前也说过,譬如人驾车,驾这个汽车在公路上跑,跑得很正常、很好;但是,跑跑它会有毛病了,你不修理,你也到公路上跑,忽然间这个毛病爆炸了就是不得了!
我们人的色受想行识里边,无量劫来当然也可能做了一些善根、功德,但是也造了很多的罪,这个罪在心里面隐藏着,我们凡夫肉眼,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爆炸、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作用,就使令你得了苦恼的果报了!就是这样子。如果你用佛法的道理来观察,说我现在也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还是不得了,也是不得了!
所以,《涅槃经》上说,人应该观察人的寿命是无常的!观察这寿命是无常的。就是还有七天就要死了,这七天赶快作功德、赶快栽培善根。说「还有一天!」一天你赶快修学圣道、栽培善根!赶快地栽培。这样子使令你将来的生命能多诸福乐,不要空过了,不要空过时间!
所以,在佛法的深一层的看法,快乐虽然是人喜爱的,我们欢喜快乐;但是乐也能使令你苦。我们人间的人,如果你仔细地观察,可爱的事情不是很多,只是自己沈迷在里边,不大觉悟就是了。诸天的乐和人间比较是好一点。诸天——欲界六天乃至色界天的乐是好一点,但是他们临死的时候苦恼,因为就是同那乐的境界离别了,就是爱别离苦。我们人若是受了苦,就不想活下去,就是愿意死;这也是因为没有可留恋的了,所以他死的时候,就是认为死以后可能快乐。其实自杀也不是好事。
我的意思是说:诸天很快乐,我们人可能会羡慕他,但是他临死的时候比人苦!这就可以知道:乐使令他苦!也可以这样讲。那么乐无常了,所以就苦得不得了。
所以这句话:「色为常耶、为无常耶?答曰:无常!瞿昙。复问:无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瞿昙。」无常就是苦!平常我们的感觉是有三种:苦恼的感觉、快乐的感觉、不苦不乐的感觉,佛法也承认我们人是有乐的;但是,深一层看,乐使令人苦,使令人很苦的。所以世间上凡夫的事情,都不是那么理想,只有圣人才是真实的安乐自在。
「复问: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佛又问,复问:「无常苦者是变易法」,我们这个生命是无常变化的,你控制不住的。它要变化,你不能控制它的。那么,它变化就使令你苦恼,这是个变易法。
「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多闻圣弟子」:就是能听闻佛法,叫做多闻。什么是佛法呢?你观察这个五蕴身是无常、苦、无我、空,它是如痈、如刺、如病、如杀,你这样生厌离心,能得圣道。你能这样子闻、能这样思惟、修行,你就是多闻圣弟子。
「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圣弟子」就是佛的弟子,佛是圣。他在这个无常、苦、变易法的色受想行识里边,他会见我吗?在这里面看见有个我?这色受想行识是我吗?「异我」:就是色受想行识不是我,是另外有一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叫做异我,是这样意思。
前面「见我」:色受想行识即是我,叫做见我。「异我」:就是和色受想行识不同;色受想行识是生老病死、是必朽之物,一定是要败坏的;但是另外有个不败坏的我,这个我是异于色受想行识的,这叫异我。「相在」:就是这个我在色受想行识里边,或者说色受想行识在我里边,这叫「相在」。
那么佛就问:「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曰:「不也!瞿昙。」不是的,多闻圣弟子是不见有我、也不见异我、更不见相在,是无我!没有我的。
「受、想、行、识亦如是说」:前面说在色里边,见我、异我、相在否?现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在这受里边,见我、异我、相在否?在想、行、识里边,见我、异我、相在否?「亦如是说」,也是这样子,也是没有我的!都是生灭变易,那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呢?没有这回事。
《庄严大乘经论》上也有提到,当然《大智度论》也有提到,说是如果你执着识是「我」——就是我们身体里面这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当然意识是最重要的——这个意识是我。如果这意识是我,前面说「我」就是主,主就是自在。那么我们有快乐的事情出现的时候,如果「我」是有自在的作用的话,应该叫这个乐常在而不灭;事实上能不能?也是做不到。有苦恼的事情来了的时候,你这个识感觉到苦,你如果是自在的话,你可以把这个苦驱逐出去吧?都是不容易办得到!所以,你不应该执着在色受想行识里边有个我的,你不应该承认有个我。
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观察,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苦、空、无我,是生灭变易,这里边没有我。如果有我的话,就应该说色、受、想、行、识、我,应该这么说,应该说眼、耳、鼻、舌、身、意、我,应该这样;因为没有,所以只说色受想行识,只说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不承认有那个我。但是,色受想行识假名为我是可以的,说「我今天到街上去买东西去了」,这也是可以。假名为我,大家语言文字上的方便,可以有这个字,可以这样用;但是你不能执着有一个实体性的我。如果那样执着,事实上没有那个道理,因为「我」是自在的意思。这是外道对于「我」有一个定义,就是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性的,叫做我。那么佛观察色受想行识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不承认有我。
这样说,佛法就是无我论。当然这样的理论,我们昨天引《显扬圣教论》,《瑜伽师地论》也是有,就是唯识的经论里面是说无我,《中观论》、《大智度论》、鸠摩罗什法师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都是说这样的道理,都是无我论。这样和《阿含经》是一致的,都承认无我。说无我,当然有的人不同意,认为还是有我好。现在我又过点了,我们明天再说,就讲到这里。
「佛告火种居士:汝好思而后说。」在前面佛反驳火种居士的邪知邪见,佛的意思:色受想行识里边是没有我的。什么理由呢?就是你作不得主。「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就是不得自在,所以是无我。后边又说到:「色为常耶、为无常耶?」答曰:「无常!」因为无常,所以也是无我。因为有我论的人,他认为「我」是常恒住、不变易的;现在承认是无常的,也就等于是承认无我。所以,不自在所以无我,无常也是无我。「无常者是苦耶?」苦也是无我的意思。因为我的定义有自在的意思,就是作得主;你若能作得主,应该是没有苦。你说没有苦就没有苦,那就是有我;结果苦来了,你只有去受苦,你不能够拒绝它,你不能像国王那么自在,所以也是与有我的含义是矛盾的,所以,有苦就表示是无我。
这底下,佛告火种居士:「汝好思而后说。」你心静下来,好好的思惟思惟,然后再表达你的意见。
「复问火种居士:若于色未离贪、未离欲、未离念、未离爱、未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当生忧悲恼苦不?答曰:如是!瞿昙。」这以下表示执着有我的人就有很多问题,说这个问题。「若于色未离贪」执着有我,其实就是无明的意思,没有智慧,是愚痴的意思。愚痴的人他执着有我、也执着有色受想行识、执着有色声香味触法,一切都是执着是有的。有了以后,当然他就会贪着,贪着追求。这里边的含意,就是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不断地这样熏习,这贪瞋痴不断地活动、不断地熏习、不断地执着有我、有我所。那么这样子情形会怎么样呢?佛会很明白地显示这件事的过失。
「若于色未离贪」:假设这个人对于色受想行识的色——可以有内外之别:就是自己的身体是内色、外边的一切的地水火风是外色——没能够远离贪的烦恼。
「未离欲」:贪和欲有共通的意思,如果说它有别义的话,「贪」就是他爱着的那个境界,他认为所爱的境界非常好,很宝贝、很宝贵,生爱着心,那就是贪的意思。「欲」就是老是不知足,总是再进一步才好;但是进一步还是不够,老是不知足地爱,所以叫未离欲。
「未离念」: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所贪欲的境界,心里面常常忆念,常常忆念那件事。人是那样子,你爱着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很容易地出现在你心里面,那就是你心在念它,这样意思。
「未离爱」:这个爱就把前面的贪、欲、念总起来说;总而言之,就是爱着那个境界。这个爱也就是表示,心里面…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