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29

  ..续本文上一页愿意同所爱的境界能够会合,那叫做爱。

  

  「未离渴」:「渴」是形容这个爱的。在《涅槃经》上说这个渴,说个譬喻。说是人渴了,你应该喝水,或者喝糖水能解渴;他不!他吃盐。他吃盐,越吃越渴、越吃越渴,越渴还越想要吃盐,所以叫做渴。这就表示人的这个爱永久也不能满足,一直地爱下去。其实这就是一个苦恼。

  

  若是一个人他没离贪、欲、念、爱、渴的话,「彼色若变、若异,当生忧悲恼苦不?」所爱的色若变化了、不同了,不同于你所爱的境界了,「当生忧悲恼苦不」,会不会生出来忧愁、悲痛的苦恼呢?佛这样子问。

  

  「答曰:如是!瞿昙」,火种居士说:「是的!是的。」

  

  「受、想、行、识亦如是说」:就是你没能够于受想行识离贪、欲、念、爱、渴,那你那个受想行识变化了,你生不生忧悲苦恼呢?这件事,色的变易与受想行识是联合、合起来的,不是孤立的。或者说,色的变易、受想行识是思想上的变易。那么你原来有所爱着,变易了的时候就有苦恼。所以「亦如是说」。

  

  「复问火种居士:于色离贪、离欲、离念、离爱、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则不生忧悲恼苦耶?答曰:如是!瞿昙,如实无异。」是!你说的是真实的、是没有错误的,「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这个事情,我们从这段文上,应该会想到:圣人——依据佛法修行得了圣道的人——就是没有人情了。我们应该是这样讲,他是没有人情了;对于任何的境界,他没有贪爱心。所以就看出来,大乘佛法说到菩萨道的事情。我们从大乘经论上看,佛菩萨是赞叹慈悲心!众生的苦恼,佛弟子应该发悲心要救度一切众生的。这个地方就表示出来:依据佛法修行,没有贪瞋痴的烦恼了,那么这个人就是远离了世间,对于世间没有贡献,对于世间上众生苦的事情,他也不管了。那么怎么样才能有贡献呢?就是要有慈悲心,才能够行菩萨道去广度众生;他不会用贪瞋痴来度众生的,因为他内心里面没有贪瞋痴了;而有贪瞋痴的人能度众生吗?实在是不能的!

  

  我们平常的人学习佛法,对于佛法有了欢喜心,也愿意去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若我们是凡夫的时候,我们发那一念的好心,佛菩萨也应该会随喜。但是事实上,没有断烦恼的人行菩萨道,我看,行一个时期就有问题。所以,大乘佛法里边也是,你在凡夫菩萨的时候,你一定本身要修学圣道,过这个生死关才可以!才比较好;不然的话,这菩萨道不是太安全。

  

  这里说是「于色离贪、离欲、离念、离爱、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则不生忧悲恼苦」、「受、想、行、识亦如是说」。但是在《杂阿含经》上别的地方还举出一个例子,那就是非常明显了。举出个什么例子呢?佛告诸比丘说:「远远的山林里边,有人在那里偷树叶子,或者砍伐树木、偷跑了。你们各位比丘心里面怎么样想呢?」诸比丘说:「那远远的山林里面被人家砍伐了树木,我心里面无动于衷,没有什么。」「若是有人把你的衣、把你的钵偷跑了呢?」「我心里面不同意,我要把它找回来!」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就是这遥远的地方的山林的树木,你没有爱着心,所以人家去偷了的时候,你心里面不感觉什么;你对于你自己的衣钵有爱着心,所以人家若偷去了,你心就不安了。

  

  那么这一件事应该是很明显的。譬如说,我们到殡仪馆去看,天天有人在那里做丧事,但是那是别人的事,我心里没有事;但是若自己亲爱的人,心里面就苦恼!

  

  从这件事不同的地方看出什么事情呢?阿罗汉他对于自己的色受想行识,没有贪、没有欲、没有爱、没有念、没有渴了,所以若是有什么特别的因缘,你杀害他的身体,在阿罗汉他的心里面没有事。就像是你斩伐、砍了一棵树似的,在他心里面不在乎!所以得了阿罗汉果的圣人,能够达到这么样一个境界,所以叫做「得解脱」,这后边也说到得解脱,他就能解脱一切的苦恼。不过,《阿含经》上也说到一件事:假设你用刀杀他的时候,头一剎那他也感觉到苦,也是有这感觉;但是第二剎那就没有事。就是他那个正念、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一出现,就没有事了,他就不苦。

  

  在《般若经》上、其他的经论有提到:菩萨得无生法忍,得那个「忍」。那么我们没得无生法忍的人,有苦恼的境界,「你要忍!」这是很难很难的。得无生法忍的人,就是得了圣道的人,他有清净无漏的、圣人的无我无我所、诸法毕竟空的智慧的时候,他就能忍!他那个忍,就像刚才说的一样,你去砍那个树叶、砍那一棵树,在他心里没有事,他心里面能够忍,安忍不动。所以这可以知道,佛法的力量能把一个人训练到这个程度!当然这个人在凡夫的时候修学佛法,他还没有离开人间,还是父母所生的身体。若是到了阿罗汉以上的境界,他弃舍了这个臭皮囊、弃舍了这父母所生的身体,得了法性生身的时候,那是更不可思议的!是更不可思议的境界。那和我们凡夫完全是不同了,距离不知道几千万里那么远了。所以,能够努力地修学佛法,那真实是特别有意义的,不会白辛苦的!

  

  「火种居士」,佛又招呼这火种居士。「譬如士夫,身婴众苦,常与苦俱」:说一个人为很多很多的苦恼缠绕其身,缠绕着他。他为这个苦恼的事情,心里面很痛苦,常与苦在一起。我们凡夫没有得无生法忍,当然是这样子,常与苦俱。

  

  「彼苦不断不舍,当得乐不?」那个缠绕他身体的众苦,若没能够断舍的话,他是不会快乐的。所以在佛菩萨的心里面看,众生是很苦的!而众生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大感觉苦。年轻力壮的时候,为什么不感觉苦呢?年轻人因为如果是读书读得可以,到社会上感觉到前面有很多如意的事情等着我,我向前冲啊!其他苦的事都不计较,所以不感觉苦。但是你若真是到社会上,有多少年经验了,社会上不是那么容易过的,会感觉到苦,但是还不能真实感觉到苦。「身婴众苦,常与苦俱;彼苦不断不舍,不得乐也。」

  

  「火种居士!譬如士夫,持斧入山」,拿着斧到山里面去,「求坚实」的「材」料。「见芭蕉树洪大液直,即断其根叶剽剥其皮,及至穷尽都无坚实」,这个芭蕉树用斧子砍了几砍,这芭蕉树一点也不坚固,不能用它造房子的。

  

  「火种居士!汝亦如是」,你也是和这芭蕉树一样。「自立论端」,你自己建立你的有我论的见解。「我今善求真实之义」,「我」是佛自称,现在在你立的有我论这个地方,求你「有我」的真实义,求不到,没有!「都无坚实,如芭蕉树也」,像芭蕉树似的,你这个有我论是建立不起来了。「而于此众中敢有所说」,你敢这么说。「我不见沙门婆罗门中所知所见、能与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共论议不摧伏者。「而便自说:我论议风,偃草折树,能破金石,调伏龙象,要能令彼额津、腋汗、毛孔水流。汝今自论己义而不自立,先所夸说能伏彼相,今尽自取」,你以前说那个大话,说这些额津、毛孔水流、能破金石、调伏龙象这个话,都是假的了!那个恐怖的相,你都自己取了。「而不能动如来一毛」。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被郁多罗僧,现胸而示。」「郁多罗僧」中国话翻个上衣,就是佛披的七衣。「现胸而示」,把佛的胸显现出来、显示出来。「汝等试看,能动如来一毛以不?尔时,萨遮尼犍子默然低头,惭愧失色。」所以外道也有些聪明人,但是这个聪明慢就是害了自己,实在是不能和佛辩论,结果是惭愧失色、默然低头。

  

  这一段引《阿含经》的文,这一段《阿含经》的义在科文上说,就是我空观——用没有自在、无常、苦来表示有我是不对的,是无我的;用这样的义,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无我的,是这样意思。这是第一段。

  

  戊二、《显扬圣教论.卷第九》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即于蕴施设有我?为于诸蕴中、为蕴外余处、为非蕴性耶?若即于蕴施设我者:是我与蕴无有差别,而计有我是实是常,不应道理。若于诸蕴中者:此我为常、为无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为诸苦乐之所损益,不应道理。若无损益,起法非法,不应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应诸蕴身毕竟不起。又应不由功用,我常解脱。若无常者:离蕴体外,有生有灭相续流转法不可得故,不应道理。又于此灭坏后于余处不作而得,有大过失故,不应道理。若蕴外余处者:汝所计我应是无为。若非蕴性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又我与身不应相属,此不应道理。(《显扬圣教论》卷十九.大正31.524页)

  

  第二段是引《显扬圣教论》第九卷。《显扬圣教论》第九卷这个文,我认为说得非常好!但是比《杂阿含经》那一段似乎是费解一点。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这是无著菩萨,他是佛教徒,他是站在无我论的立场来问有我论者,说是:「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即于蕴施设有我?为于诸蕴中?为蕴外余处?为非蕴性耶?」这第一句话,「为即于蕴施设有我」:你认为在色受想行识里边有我,你是即蕴有我——就是你执着色受想行识当体就是我,你是这样的意思?

  

  「为于诸蕴中」:这第二句就不是了。你是另外执着有一个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能力的我。不是诸蕴,诸蕴不是我;另外有一个我,这个我在什么地方呢?「于诸蕴中」,它住在色受想行识里边。

  

  「为蕴外余处」:你执着另外有一个我,它不住在色受想行识里边,是住在色受想行识之外其他的地方吗?

  

  「为非蕴性耶」:你执着这个我,是怎么样的我呢?「为非蕴性耶」,不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色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是生理的组织;受想行识是心理,是精神性的东西。现在说你执着这个我,是「非蕴性」,就是也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性的东西,那么是个什么东西呢?这样问。

  

  前面提出这几个问题,这底下来…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