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就比较深了一点,其实和前面意思一样。
「不住法」,其实我们还是说住,用我们这一念心住在般若波罗蜜里面。「般若」:我们通常说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应该是说实相般若,也就是前面那个「入理般若名为住」,就是这样意思,一样。不过,那句话:「入理般若」,般若是能入,无为的理性是所入,也可以这样解释;无为的理性就是实相般若。「入理般若」这个「入」就是契入,契入到真理,那就是圣人了。我们是凡夫,也可以那样学习。
《大品般若》:「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这个不住法,我们还是说是住,用这个住,住在实相般若、住在无为的理性上;但是能住的这一念灵明的心也是毕竟空的,所以,有住就变成无住。「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这也是住在理性上的意思。
「此就能止得名,即停止义」,这样讲这个停义是就能止得名。
前面那个「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是所破,把它破除去叫做止;这里说停义,是能止,就是能安住的叫做止,能安住在所缘境上,即停止义,是这样解释。这是「止」这个字,这个名词用这两个意思来解释。
乙二、观义
观亦二义:贯穿义、观达义。
贯穿义者:智慧利用,穿灭烦恼。《法华》云:穿凿高原,犹见干燥土,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此就所破得名,立贯穿观也。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大论》云:清净心常一,则能见般若。此就能观得名,故立观达观也。(节录《摩诃止观》卷三.大正46.21下)
「观亦二义」,观也有两个意思:「贯穿义、观达义」,用这两个意思来解释。
「贯穿义」怎么讲呢?什么叫做贯穿呢?我们在街上看卖鱼的人,用一个竹子把鱼串起来,这叫做贯穿;但是这里的贯穿,不是那样意思。「智慧利用,穿灭烦恼」,这叫做贯穿。就是我们的智慧它那种锐利的作用,能够破坏烦恼,那就叫做贯穿义。
我们自己日常生活里边也容易体验到这里,就是我们有的时候糊涂了,误会那个人对我不利,就引生了很大的烦恼。后来知道那个人对我没有恶意,他是对我有善意的。那么你对他的愤怒就没有了,你又同他和气、又同他恢复友好。这就是你能知道那个事情的真相的时候,就把那个误解息灭了。那么这就也有一个「智慧利用,穿灭烦恼」的意思在里面的。
但是现在这里不是粗浅的意思,是我们众生在世界上流转生死的动力,能够从根本上消灭了它,那就是「智慧利用,穿灭烦恼」。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的作用,能够破坏我们流转生死的烦恼。那么,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观。这是从这一方面来表示观的作用。
我们的智慧,本来应该说我们没有智慧;但是我们学习佛法,这个智慧逐渐地、逐渐地就生起来了。下文会看出来。
《法华经》云:「穿凿高原,犹见干燥土,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此就所破得名,立贯穿观也。」这地方也举一个例,也等于是引证,就是《法华经.法师品第十》。〈法师品〉上说出一件事:「穿凿高原,犹见干燥土」,就是有一个人渴了,他的身体里面缺少水了,他就渴,就想要饮水。怎么办法呢?「穿凿高原」,就是凿高原去求水。求水的时候,在这高原上求水,你用什么利器、掘土的机器,还是看见是干燥土,也看不见水。可是「施功不已」,你继续地努力,就「转见湿土」。那么,你再不停下来,「遂渐至泥」。那么后来也就知道取水不难了,这段文是这么说的。
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法师品〉上说这一个人,他渴了想要饮水,这表示什么呢?表示佛教徒感觉到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太苦了,想要得圣道,想要明心见性,想要见到法性理——法性理譬喻为水也!是这么意思。那么「渴乏须水」,这可见修道的人他心里面希望得圣道,就像人渴了要饮水似的,非要去饮水不可!不然感觉到不舒服。饮水,怎么能饮到水呢?这个水,是在地下有水。高原譬喻什么呢?高山上有个广大的平原,这个譬喻我们众生心里面的烦恼。众生有烦恼就看不见水——看不见圣道。那么就是穿凿——从佛法的经律论上学习智慧,用这个智慧来破坏烦恼。
「穿凿高原」,正面上从佛法来说,就是用智慧破烦恼的意思。但是初开始的时候,你怎么样去观察这个臭皮囊是空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如梦如幻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怎么样观,「犹见干燥土」,我们还是看不见水、看不见圣道,照样烦恼还是活动,所以犹见干燥土。「施功不已」,你继续努力地用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这么样修行,「转见湿土」了。转见湿土就是有一点水的意思了;但是还是有土,土就是烦恼。继续用功,「遂渐至泥」;再用功就看见水了,是这样意思。犹见干燥土,这到证圣果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意思,在这里不多说。
「此就所破得名」,这是按照修观的时候,你这个般若智慧的观察,它能破烦恼,从这一方面叫做观,所以叫做贯穿的意思,「立贯穿观也」。所以贯穿是破坏的意思;这个「观」有破坏烦恼的作用,所以叫做观。
「观达义者」,观达义怎么讲呢?「观智通达,契会真如」,这个般若的智慧它能通达真如理;它能明白什么是真如理,它能通达。这个通达就是闻思修三慧。我们从经论上去学习佛法,能够通达什么是佛法,你真实是认识了佛法的真义了,这时候叫闻慧——「闻所成慧」听闻的慧。思慧,听闻了以后,你再去专精思惟,到寂静的地方,按照经律论里面说的真理去思惟;远离这些尘劳的境界,到寂静的地方去专心地思惟。这时候,你的智慧又更进一步了,叫「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就是修禅定,就是修止了;止成就了以后,智慧又进了一步,就容易见到真理了。所以,我们的智慧,初开始的时候要假藉语言文字的佛法来引发出来我们的智慧。我们继续努力地去学习、继续努力地去修行,我们的智慧逐渐地增长,力量强大了,就把烦恼息灭了,所以它有灭烦恼的作用。
现在说是烦恼灭了,就看见水了,所以就说「契会真如」,智慧和真如理就相契合了。宗喀巴大师他说出个譬喻:「如水入水」——这个杯子里面有水,你再把水再入到杯子里边去,这个水就相合了。就是我们的智慧水和真理的水相融合了,那就叫做契会真如。这表示什么呢?没有能所的分别!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学习来说,般若的智慧是能觉悟真理的,真理是所觉悟的,有能所之别;但是真实觉悟真理的人是没有能所之别的,没有那个分别。所以宗喀巴大师他说那么一个譬喻。
现在这里说「观达义」,就是般若的智慧它能与真理相契合。譬如我们现在的贪心、瞋心、疑惑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它与真理作障碍,它不能与真理相契合,非要成就了般若波罗蜜才可以的。
《瑞应经》上说:「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就是把这些妄想分别都停下来,能通达到本源(本源就是真理),这时候才叫做沙门,那么就是圣人才是沙门了。
《大智度论》上说:「清净心常一,则能见般若。」「常一」就是不变的意思,若变就是二了。那么「清净心常一,则能见般若」,就是能见到实相般若;或者是般若就出现了、就成就了,那也就是「观智通达,契会真如」的意思。「此就能观得名」,能通达真如理的意思,「故立观达观也」。
这样说,观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破坏烦恼,一个是能契会真如,这就是观的意思。和止的二义:能把烦恼、虚妄分别心停下来,最后也是安住在真如理上不动,那就叫做止。
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圣人大概的境界,圣人他是怎么回事情呢?就是他那个心常在真理上不动。我们凡夫平常的时候,如果有理智的人也能讲理。但是,是别人的利害关系的时候,他有理智、能讲理;若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时候,讲理就吃亏了,就不讲理了。那表示什么呢?就是不能安住在真理上。我们的心不能安住在真理上,所以我们不是圣人;圣人不是这样子。
我们在经论上看,凡夫的修行人得了圣道以后,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了阿罗汉果,在世间上老病死的境界也还是有,有的时候也会涉及到政府里面有什么事情,会处罚这个阿罗汉、叫这个阿罗汉也会受苦的;但是阿罗汉不动。阿罗汉不会像我们凡夫:「这个事不是我做的,是他做的!」不会,阿罗汉不会这样说。阿罗汉他决定不会做恶事的,你若说他做种种恶事、犯法了,完全是冤枉他,他不辩的。我们在经论上看见这些事情,阿罗汉他不辩的!他也是有神通,他也知道这个罪过的事情是谁做的,但是他不说。政府的官员怎么样令他苦恼,他不在乎,他的心还能在真理上安住不动,所以「清净心常一」,这是圣人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办得到的。
本来这个圣人的境界,我们凡夫的智慧是分别不来的,也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仿佛可以这样解释。圣人是什么?「清净心常一」,清净心不变。
不过,我们也可能会想到,经论上的故事我们不要说,他们那些人或者是用刀、或者是用什么处罚罪人的器去伤害圣人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那是很苦、很痛苦啊!但是圣人不像我们想象那样子,圣人他能够把心安住在真理上的时候,他没有苦。我们感觉那不得了啊!其实他没有那么回事。所以他没有苦,所以他能清净心常一,这也是有关系的。所以修了圣道不是白修习的,没有白辛苦,就是在苦上、苦而不苦,是有那个境界的。
「清净心常一,则能见般若」,圣人他能看见什么是般若,成就了。「此就能观得名,故立观达观也」。
甲二、方便第二
欲修止观,先须具足五法为前…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