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比較深了一點,其實和前面意思一樣。
「不住法」,其實我們還是說住,用我們這一念心住在般若波羅蜜裏面。「般若」:我們通常說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應該是說實相般若,也就是前面那個「入理般若名爲住」,就是這樣意思,一樣。不過,那句話:「入理般若」,般若是能入,無爲的理性是所入,也可以這樣解釋;無爲的理性就是實相般若。「入理般若」這個「入」就是契入,契入到真理,那就是聖人了。我們是凡夫,也可以那樣學習。
《大品般若》:「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這個不住法,我們還是說是住,用這個住,住在實相般若、住在無爲的理性上;但是能住的這一念靈明的心也是畢竟空的,所以,有住就變成無住。「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這也是住在理性上的意思。
「此就能止得名,即停止義」,這樣講這個停義是就能止得名。
前面那個「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是所破,把它破除去叫做止;這裏說停義,是能止,就是能安住的叫做止,能安住在所緣境上,即停止義,是這樣解釋。這是「止」這個字,這個名詞用這兩個意思來解釋。
乙二、觀義
觀亦二義:貫穿義、觀達義。
貫穿義者:智慧利用,穿滅煩惱。《法華》雲:穿鑿高原,猶見幹燥土,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此就所破得名,立貫穿觀也。觀達義者:觀智通達,契會真如。《瑞應》雲: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大論》雲: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此就能觀得名,故立觀達觀也。(節錄《摩诃止觀》卷叁.大正46.21下)
「觀亦二義」,觀也有兩個意思:「貫穿義、觀達義」,用這兩個意思來解釋。
「貫穿義」怎麼講呢?什麼叫做貫穿呢?我們在街上看賣魚的人,用一個竹子把魚串起來,這叫做貫穿;但是這裏的貫穿,不是那樣意思。「智慧利用,穿滅煩惱」,這叫做貫穿。就是我們的智慧它那種銳利的作用,能夠破壞煩惱,那就叫做貫穿義。
我們自己日常生活裏邊也容易體驗到這裏,就是我們有的時候糊塗了,誤會那個人對我不利,就引生了很大的煩惱。後來知道那個人對我沒有惡意,他是對我有善意的。那麼你對他的憤怒就沒有了,你又同他和氣、又同他恢複友好。這就是你能知道那個事情的真相的時候,就把那個誤解息滅了。那麼這就也有一個「智慧利用,穿滅煩惱」的意思在裏面的。
但是現在這裏不是粗淺的意思,是我們衆生在世界上流轉生死的動力,能夠從根本上消滅了它,那就是「智慧利用,穿滅煩惱」。這個智慧是什麼?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的作用,能夠破壞我們流轉生死的煩惱。那麼,這個智慧是什麼?就是觀。這是從這一方面來表示觀的作用。
我們的智慧,本來應該說我們沒有智慧;但是我們學習佛法,這個智慧逐漸地、逐漸地就生起來了。下文會看出來。
《法華經》雲:「穿鑿高原,猶見幹燥土,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此就所破得名,立貫穿觀也。」這地方也舉一個例,也等于是引證,就是《法華經.法師品第十》。〈法師品〉上說出一件事:「穿鑿高原,猶見幹燥土」,就是有一個人渴了,他的身體裏面缺少水了,他就渴,就想要飲水。怎麼辦法呢?「穿鑿高原」,就是鑿高原去求水。求水的時候,在這高原上求水,你用什麼利器、掘土的機器,還是看見是幹燥土,也看不見水。可是「施功不已」,你繼續地努力,就「轉見濕土」。那麼,你再不停下來,「遂漸至泥」。那麼後來也就知道取水不難了,這段文是這麼說的。
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法師品〉上說這一個人,他渴了想要飲水,這表示什麼呢?表示佛教徒感覺到在六道裏面生死輪回太苦了,想要得聖道,想要明心見性,想要見到法性理——法性理譬喻爲水也!是這麼意思。那麼「渴乏須水」,這可見修道的人他心裏面希望得聖道,就像人渴了要飲水似的,非要去飲水不可!不然感覺到不舒服。飲水,怎麼能飲到水呢?這個水,是在地下有水。高原譬喻什麼呢?高山上有個廣大的平原,這個譬喻我們衆生心裏面的煩惱。衆生有煩惱就看不見水——看不見聖道。那麼就是穿鑿——從佛法的經律論上學習智慧,用這個智慧來破壞煩惱。
「穿鑿高原」,正面上從佛法來說,就是用智慧破煩惱的意思。但是初開始的時候,你怎麼樣去觀察這個臭皮囊是空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如夢如幻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怎麼樣觀,「猶見幹燥土」,我們還是看不見水、看不見聖道,照樣煩惱還是活動,所以猶見幹燥土。「施功不已」,你繼續努力地用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空這麼樣修行,「轉見濕土」了。轉見濕土就是有一點水的意思了;但是還是有土,土就是煩惱。繼續用功,「遂漸至泥」;再用功就看見水了,是這樣意思。猶見幹燥土,這到證聖果的時候我們會說這個意思,在這裏不多說。
「此就所破得名」,這是按照修觀的時候,你這個般若智慧的觀察,它能破煩惱,從這一方面叫做觀,所以叫做貫穿的意思,「立貫穿觀也」。所以貫穿是破壞的意思;這個「觀」有破壞煩惱的作用,所以叫做觀。
「觀達義者」,觀達義怎麼講呢?「觀智通達,契會真如」,這個般若的智慧它能通達真如理;它能明白什麼是真如理,它能通達。這個通達就是聞思修叁慧。我們從經論上去學習佛法,能夠通達什麼是佛法,你真實是認識了佛法的真義了,這時候叫聞慧——「聞所成慧」聽聞的慧。思慧,聽聞了以後,你再去專精思惟,到寂靜的地方,按照經律論裏面說的真理去思惟;遠離這些塵勞的境界,到寂靜的地方去專心地思惟。這時候,你的智慧又更進一步了,叫「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就是修禅定,就是修止了;止成就了以後,智慧又進了一步,就容易見到真理了。所以,我們的智慧,初開始的時候要假藉語言文字的佛法來引發出來我們的智慧。我們繼續努力地去學習、繼續努力地去修行,我們的智慧逐漸地增長,力量強大了,就把煩惱息滅了,所以它有滅煩惱的作用。
現在說是煩惱滅了,就看見水了,所以就說「契會真如」,智慧和真如理就相契合了。宗喀巴大師他說出個譬喻:「如水入水」——這個杯子裏面有水,你再把水再入到杯子裏邊去,這個水就相合了。就是我們的智慧水和真理的水相融合了,那就叫做契會真如。這表示什麼呢?沒有能所的分別!但是在我們現在的學習來說,般若的智慧是能覺悟真理的,真理是所覺悟的,有能所之別;但是真實覺悟真理的人是沒有能所之別的,沒有那個分別。所以宗喀巴大師他說那麼一個譬喻。
現在這裏說「觀達義」,就是般若的智慧它能與真理相契合。譬如我們現在的貪心、瞋心、疑惑心、各式各樣的煩惱,它與真理作障礙,它不能與真理相契合,非要成就了般若波羅蜜才可以的。
《瑞應經》上說:「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就是把這些妄想分別都停下來,能通達到本源(本源就是真理),這時候才叫做沙門,那麼就是聖人才是沙門了。
《大智度論》上說:「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常一」就是不變的意思,若變就是二了。那麼「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就是能見到實相般若;或者是般若就出現了、就成就了,那也就是「觀智通達,契會真如」的意思。「此就能觀得名」,能通達真如理的意思,「故立觀達觀也」。
這樣說,觀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能破壞煩惱,一個是能契會真如,這就是觀的意思。和止的二義:能把煩惱、虛妄分別心停下來,最後也是安住在真如理上不動,那就叫做止。
從這裏我們也就可以知道聖人大概的境界,聖人他是怎麼回事情呢?就是他那個心常在真理上不動。我們凡夫平常的時候,如果有理智的人也能講理。但是,是別人的利害關系的時候,他有理智、能講理;若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時候,講理就吃虧了,就不講理了。那表示什麼呢?就是不能安住在真理上。我們的心不能安住在真理上,所以我們不是聖人;聖人不是這樣子。
我們在經論上看,凡夫的修行人得了聖道以後,得到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得了阿羅漢果,在世間上老病死的境界也還是有,有的時候也會涉及到政府裏面有什麼事情,會處罰這個阿羅漢、叫這個阿羅漢也會受苦的;但是阿羅漢不動。阿羅漢不會像我們凡夫:「這個事不是我做的,是他做的!」不會,阿羅漢不會這樣說。阿羅漢他決定不會做惡事的,你若說他做種種惡事、犯法了,完全是冤枉他,他不辯的。我們在經論上看見這些事情,阿羅漢他不辯的!他也是有神通,他也知道這個罪過的事情是誰做的,但是他不說。政府的官員怎麼樣令他苦惱,他不在乎,他的心還能在真理上安住不動,所以「清淨心常一」,這是聖人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能辦得到的。
本來這個聖人的境界,我們凡夫的智慧是分別不來的,也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我們仿佛可以這樣解釋。聖人是什麼?「清淨心常一」,清淨心不變。
不過,我們也可能會想到,經論上的故事我們不要說,他們那些人或者是用刀、或者是用什麼處罰罪人的器去傷害聖人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那是很苦、很痛苦啊!但是聖人不像我們想象那樣子,聖人他能夠把心安住在真理上的時候,他沒有苦。我們感覺那不得了啊!其實他沒有那麼回事。所以他沒有苦,所以他能清淨心常一,這也是有關系的。所以修了聖道不是白修習的,沒有白辛苦,就是在苦上、苦而不苦,是有那個境界的。
「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聖人他能看見什麼是般若,成就了。「此就能觀得名,故立觀達觀也」。
甲二、方便第二
欲修止觀,先須具足五法爲前…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