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便。五法者:願、勤、念、巧慧、一心。
方便第二,這是大科的第二段。
「欲修止觀,先須具足五法爲前方便」,我們若想要學習止觀——是涅槃的門,那麼我們必需具足這五個條件——「五法」,做一個前方便的。五法是什麼呢?「願、勤、念、巧慧、一心」這五個。
一、願者: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
「願者: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要有這樣的願才可以的,就是我們願意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離」就是棄舍,棄舍世間上這些妄想顛倒的事情,「我不願意世間上塵勞的人我的是非、榮華富貴、這些顛倒的事情,不歡喜這些事情,願意把這些事情都停下來!」你要有這個厭離心才可以。剛才說那個《法華經》的譬喻:你想要喝水,這個水是在地下,那麼大地的土在水的上面,你一定要把土破壞了,然後才看見水,不然這個水是得不到的。那麼現在想要修行得聖道,就是我們這些妄想顛倒是障礙,如果我們沒有厭離心,我們還歡喜世間上這些是是非非、煩煩惱惱的事情,止觀是不能修的。
所以,你要有這樣的願:「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顛倒」怎麼講?就是錯誤的意思。若是世間上的這些事情都是正確的,那就不要放棄。正確的事情應該成就,錯誤的事情應該放棄。現在佛法叫我們放棄這些妄想,就是因爲錯誤了,所以要放棄。
我們在想,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地面上的人,我們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要吃飯,爲了吃飯就會引出來很多很多的問題。我們人還常會想,這是必然的要吃飯的;但是在佛法裏面講,這件事不是決定的。如果你修行得了禅定,若是到了色界天以上就不需要吃飯。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我們會感覺,若不需要吃飯,我們會省了很多的事情、很多很多的問題。
色界天上的人他們不吃飯,他們就是禅悅爲食;入了禅定,那就是吃飯了。而且色界天上的人壽命特別長,不老、不病,身體是健康的、快樂的。你看,若不老、不病,這又省去了很多‥‥不需要有醫院。而且有禅定的人他內心和平,我們剛才說阿羅漢,他決定不說別人的壞話,所以他決定也不需要有警察這個事情。我們一般不修禅定的人、我們有欲的人,就有貪心、就會有瞋心,就會做善事、也會做惡事,所以需要有警察、有法律、法官,還要有牢獄,那麼就是槍炮子彈就都來了。如果是修學禅定的話,這個人一定是個好人,所以這些事都沒有了。所以到了色界天以上的人,那完全是另一個安樂的世界;但是那還是凡夫境界。所以我們若到阿彌陀佛國去,那真是一個好的地方,那地方不需要有軍隊,很多很多的問題都沒有,那真是個安樂的世界。
所以「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我們佛教徒應該承認,我們凡夫、在這個地面上生活的人,很多很多是妄想顛倒。所以明白地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很多很多的煩惱啊,我們不要說是「你不對!」實在是我自己招感來的,是我自己的錯誤招感來的,很多都是這樣子。
所以若學習佛法了,你能修學十善業,你也會很安全,你的家庭、你心裏面的境界也是和樂的。你不修學十善業、你不受持叁歸五戒,「我要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你內心不會快樂的。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會減少很多很多的問題。所以佛法勸我們「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是對的!所以我們若想要修行,應該是這樣子,應該有這個願才可以。
方便第二。「欲修止觀,先須具足五法爲前方便,五法者:願、勤、念、巧慧、一心。一、願者: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昨天講到這裏。
「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這裏說這個願,正好是兩個願:一個願就是棄舍、遠離世間上的妄想顛倒,這是第一個願;第二個願就是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想要修學止觀的人,應該有這兩個願。你想要有這樣的成就,要有這樣的願才可以的。
第一個願,若是在社會上受到了傷害、失敗了,也還不容易有這樣的願的。一定需要學習過佛法,在經論上對于世間上的事情有深刻的說明,你同意了,你才會有這樣的願的。第二個願,也是應該是從經論裏面的介紹,你認識了佛法說的禅定、智慧法門,有大功德、有大利益,是真實不虛的,你相信了,你才能有這樣的願的。你具足了這樣的願,你才能開始修學止觀。一般的人只是聽說我要靜坐、修止觀,修奢摩他,身體健康、少病痛,那就是修止觀了;但是那樣的目的,在佛法來說是有問題的。所以應該正確地「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
「諸禅」,我們昨天也簡單地說過,最好的就是色界的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四種禅,在修學佛法上有很大的幫助。阿羅漢得阿羅漢果,最好的來說,就是在色界四禅裏邊得阿羅漢果的;妄想顛倒是不能得阿羅漢果的。佛得無上菩提,他在什麼境界上得無上菩提呢?在禅裏邊,在色界第四禅。他要入在第四禅裏邊,在那裏邊得無上菩提,不然這無上菩提是不能得的。所以「禅」是一切聖道的依止處。所以,若想要修學止觀的人,應該有這樣的志願:「我希望成就諸禅智慧法門故。」
禅有什麼好處呢?剛才說是能夠得聖道,這是佛法最圓滿的一個說明。其中,另外別的意思,就是禅裏邊有快樂,得到禅以後有快樂。我們世間上的人、這個地球上的人,大家所追求的就是欲樂。這欲樂就是眼耳鼻舌身,在色聲香味觸上得到的如意的樂,這叫做欲樂。這種欲樂不是那麼樣好。因爲你追求的時候也很辛苦,你成就了以後又可能會失掉了,要保護它;保護又不容易,失掉了更不得了!又會有很多的病痛,有很多的副作用,很苦。若是得了禅定的樂就沒這個問題,得了禅定的樂,不待外緣。欲樂要待外緣,你本身沒有樂。譬如說我肚子餓了要吃飯,吃飽了心裏感覺到舒服;餓,是不舒服。不吃飯,那麼吃飯的樂就得不到了。說是我會寫字,我把字寫得很好,寫了一個好的字,心裏快樂;畫了一幅好畫,心裏快樂,但是你若沒有這件事,這個樂就沒有。那麼這是欲樂要待外緣。但是禅定的樂不待外緣,只要你內心裏面一攝心不亂,禅定的快樂就來了。而且這個樂時間是很長的,只要你一入定,這樂就來了,土匪也搶不去,水火都不能傷害你的。而且得了禅定的人,他的壽命長;死掉了以後,生到色界天上去,那壽命是更長。
但是問題就是天上也要死,若死亡了這個禅定也就破壞了。所以佛法對于禅定樂也重視它、又不重視,所以需要進一步地修學般若波羅蜜這個智慧法門;修學智慧法門成功了以後,就沒有死亡的問題了,就沒有老病死了,那麼就是永久地得大安樂、得大自在了。所以又需要有禅、也需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問題的根本還不能解決的。所以,禅定之外,還需要有智慧。我們佛法裏面實在是重視智慧,有了禅定,佛法的智慧你容易成就。所以爲了成就智慧也需要有禅定,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這裏是說,你想要修止觀,你應該要有這樣的志願才可以。
二、勤者:堅持禁戒、棄于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廢,是名爲勤。
「二、勤者」,勤是什麼意思呢?是精進的意思,不懈怠。「堅持禁戒、棄于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廢,是名爲勤。」精進,不是說只是精進地修止觀,也應該堅持禁戒、棄于五蓋才可以的。
「堅持禁戒」是什麼呢?譬如說,在家居士應該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五戒。這五戒也對于修止觀的人來說、對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五戒裏邊,這個殺生殺害生命,主要是不可以殺人,不可以殺人的,其他的有生命的東西也不可以殺。譬如說,我們殺死一個蚊蟲、一個螞蟻,它也是有生命的,也不應該殺;但是若同殺一個牛還是不一樣的。譬如殺一個牛你得到的罪,要比殺一個蚊蟲的罪要大一點的。那麼若是殺死一個人,罪過是太大了。我們要修止觀、想要修行,你不要造殺害生命的事情。這有什麼不好呢?就是能障礙你修學止、修學觀,不容易有成就了,不容易。尤其是若殺害了人,那更是沒有希望了。你造了這個罪以後,會引發很多的問題,你心裏不安,所以修止觀是修不來了,所以要堅持禁戒。譬如這偷盜的事情也是一樣,你做了偷盜的事情你心裏不安,可能警察會來找你,或者那個被偷盜的人,他也不會就完了的,那麼你若在那兒靜坐的時候,這心安不下來。邪淫也是不行,也有問題。妄語,你說謊話,用謊話來占別人的便宜,傷害了別人,你回到自己的地方靜坐,也是坐不來的,所以要堅持禁戒。飲酒這件事,它能使令你失掉了理智,那麼也就容易做錯事;做錯事,你想要靜坐修止觀也有困難了。所以應該堅持禁戒。
「棄于五蓋」:「蓋」就是障礙的意思。「五蓋」是什麼?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種。因爲我們的心若是貪著世間上的五欲,修止觀也有困難。你就是打主意去貪著五欲,怎麼能修止觀呢?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心情要停下來,「貪欲」。
「瞋恚」:你常常發脾氣、憤怒,修止觀也有困難,所以這件事也要停下來。
「睡眠」:睡眠就是睡覺,要減少睡眠才可以。我們地球上的人,我們要有飲食、要吃飯,不吃飯不可以;要吃飯,這個人就是要有睡眠的。所以從飲食上來的睡眠是不可能減掉,是要有;但是不能太多。這個文上說:「初夜後夜專精不廢」,晝夜,印度古代在時間上的分別,是晝叁時、夜叁時。我們中國古代是十二個時;印度,晝夜是六時,白天叁個時、夜間也叁個時。這樣子,把晝夜二十四小時來分別,白天十二個小時、夜間十二個小時。夜間十二個小時用叁來分,那就是初夜四個鍾頭,後夜也是四個鍾頭,中夜是四個…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