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鍾頭。這樣說,「初夜後夜專精不廢」,那就是一天就是睡四個鍾頭,睡四個小時;其余的時間你就應該修止觀,這上面這個功課表,應該是這樣子分別的。白天不能睡眠,夜間只睡四個小時。但是在《瑜伽師地論》上看,你小小地休息一下也可以,這是容許的。
睡眠,由飲食來的睡眠,佛菩薩給我們的時間,就是睡四個鍾頭;但是另外,除了從飲食來的睡眠之外,還有兩種睡眠:就是從習慣來的,你天天那個時候睡覺,到時候就得睡,不睡就不行,這是從習慣性來的睡眠;第叁個,從放逸來的:就是習慣性之外,放逸,就是歡喜睡、要多睡。有的人一天要睡十二個鍾頭的覺,那就是太多了。
從放逸來的睡眠,愛著睡眠、要多睡,另外從習慣來的,這兩種睡眠應該取消。只是由飲食來的,這還是需要休息。不休息,我們的眼睛不行,受不了!「眼以眠爲食」,眼以眠爲飲食,所以不睡覺,眼睛會受到傷害的。所以有的人說,你若常靜坐,如果你睡覺睡四個鍾頭,你最少也要再阖上眼四個鍾頭,要叫這個眼睛休息八小時,這個眼睛才好一點;如果你只睡眠四個小時,其他的時間一直地用眼,眼睛也是受不了的。
這樣說,貪欲、瞋恚、睡眠,這睡眠要減少。
「掉悔」:掉悔是什麼意思呢?「掉」是掉舉。掉舉是什麼意思?掉者,動也。就是我們修行人在靜坐、修止觀的時候,心裏面就留戀過去經過的這些如意的事情,在那裏妄想,就不修止觀了,那麼這就叫做掉舉。如果不是屬于特別如意的事情,一般的這些妄想、分別,那叫做散亂。散亂是通于一切的妄想,掉舉是單獨指你自己經過的歡喜的事情,這叫做掉。
「悔」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過去做過的事情,現在後悔了。說「我有一個機會,我可以把我那個仇恨的人殺害的,有一個機會可以報仇的,但是我沒有做!」心裏後悔;那麼這是不對的!或者是應該有一個時候,我應該做什麼什麼功德、栽培善根,我沒有做,心裏後悔。這個後悔,小小地悔一悔也是可以,或者我做什麼錯誤的事情心裏後悔,也是對的;但是不能一直地在妄想,那就是不對了。所以不合道理的悔,也是障道的。
第五個就是「疑」,疑惑。修止觀能得聖道;能得聖道嗎?心裏面疑惑。我這個人業障深重,我能得聖道嗎?我能成功嗎?輕視自己、自己沒有信心,這都是不應該的,所以應該除掉它。
「棄于五蓋」,這五種事能障礙我們修習止觀,應該棄舍它。「勤」也包括這兩件事在內的。
「初夜後夜專精不廢」:不要說白天,就是夜間的初夜和後夜,也應該專精地(精者不雜,不加雜、不間雜其他的妄想)能夠專一地修止、修觀,不要空過光陰。
「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廢」:舊時代沒有火柴,是鑽燧取火;鑽火沒有熱的時候,終不休廢,不停下來,一直地、相續地在那兒鑽,它才能出火的。修行、修止觀也是一樣,你要不停止相續不斷地用功才可以;「是名爲勤」。
叁、念者:念世間爲欺诳可賤,念禅定智慧爲尊重可貴。若能具足無漏禅智,即發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是爲可貴,故名爲念。
「叁、念者,念世間欺诳可賤,念禅定智慧爲尊重可貴,若能具足無漏禅智,即發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是爲可貴,故名爲念。」前面第一個是說「願」,這個願,對于一切修學止觀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勤」從那兒來的?是從願來的。你因爲願意得止觀、成就止觀,你才能去采取行動,精進不懈怠地去修行。你的願如果不是太懇切,「我修行也可以、修止觀也可以,我不修行也可以!」這樣子,你不可能會勤的。所以願是非常重要。所以底下說念,還是和願有關系的。
「念世間欺诳可賤」:這個修行人在修止觀之前,他應該有這樣的正念,怎麼樣正念呢?念世間上的事情,世間上的榮華富貴、五欲之樂,都是欺诳的事情,不是真實的。那一件事是可賤,不是一個可尊重的事情,是可輕視的!
「欺诳」這個話,這是思想的問題。我們對于榮華富貴、世間上的五欲樂,認爲「這東西非常重要,怎麼能說是欺诳呢?是真實不虛的!」那你就不可能修止觀了。可是,若是仔細地去思惟這件事,應該承認這一點,應該承認世間上都是欺诳、不是真實。我們沒有得到富貴榮華的人,我們看那個富貴榮華的人很好、很值得羨慕:「哎呀!我幾時能夠富、我幾時能夠貴呢?」就是心裏面羨慕,所以努力地去追求,向前沖。但是,你若是能真實得到富貴的人,如果你問問他,他的心情快樂不快樂?我看真實得富貴的人,心情不快樂。可能他心情的痛苦、苦惱,和我們不是富貴的人不一樣,原因可能不同。我們貧苦的人,生活困難,心裏不高興;他可能不是生活困難,但是有其他的苦惱,使令他心裏不快樂。
我們說漢高祖劉邦!劉邦和項羽爭天下,他是成功了,他把項羽打敗了,最後勝利了。勝利了,劉邦這個人他快樂不快樂?我認爲他不快樂。他和項羽作戰的時候,他也很苦惱;他做了皇帝以後,這個地方造反、那個地方造反,他快樂不快樂?他心裏也不快樂。後來他知道他要死了,他知道他所愛的戚夫人將來是苦了,他要保護戚夫人的安全,這件事辦不到。所以他臨死之前常是哭、常是流淚。他貴爲天子、貴爲皇帝,這件事辦不到。他快樂不快樂?他心情不快樂。他富而且貴了,但是他心情不快樂!
我們中國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他做了皇帝的時候他說:「我做節度使的時候能睡著覺,我做了皇帝就是睡不著覺。」因爲什麼睡不著覺呢?他說:「別人做皇帝,我把他推倒了;我做皇帝,也一定會有人要來推倒我啊!所以我心裏不安!」這個皇帝到那兒去,就是要有很多的軍隊保護著,那就證明他心不安。我們普通的人不需要誰保護,在大街上自由自在地走,就表示我們心裏好一點、安一點。富貴的人要找保镳的,那就表示他心裏恐怖、心裏不安。其實不止于此,他內心的痛苦,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的痛苦啊!
所以我們心裏面想:「富貴榮華很快樂。」那你就是被富貴榮華欺騙了啊!所以叫做「欺诳」,被它欺诳了。而且世間上很多人,不是佛教徒、也有好人,而佛教徒相信佛法的人、也不能說完全都是好人。不過是真誠地能受叁歸五戒,誠懇地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真誠出家的人、真誠地受叁歸五戒的人,決定是好人!其他的人馬馬虎虎的,那就不一定。非佛教徒也是有好人,就是相信基督教的人也有好人,相信回教的人、乃至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有好人。但是,少;其他的人,不是。
我們說勸一個人受叁歸五戒,他不受,這表示什麼呢?表示隨時要殺人就殺人,就表示這個意思;表示隨時有機會能偷盜就偷盜,「我不能守這條戒的!」那就表示這個意思。那麼這就可以知道,這個世界上很可恐怖的,那就表示都是欺诳。表面上看,人都很好,其實都是假的,那麼就是欺诳。
所以要「念世間欺诳可賤」,不足以重視的,這樣的世間的確不是一個好的地方。說是我們佛法裏面說有淨土——清淨的世界,清淨世界有七寶莊嚴。其實那個清淨的世界並不在乎七寶莊嚴、沒有七寶莊嚴,不在乎這一點。那麼約什麼說是清淨的世界呢?是約人說的。那個世界上的人都是善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是清淨的世界,是那麼回事。如果不是善人,有七寶莊嚴的世界也不是淨土啊!
那麼現在說我們要發心修學止觀,就是要有這樣的觀念、要有這樣的思想。什麼思想呢?「念世間欺诳可賤」。這樣子,我們對于世間的榮華富貴沒有留戀心,「我不希求這件事!」不希求,你求什麼呢?這才能夠專心地去修學止觀的,是這麼回事。
「念禅定、智慧爲尊重可貴」,你心裏面要念禅定和智慧這是很尊重、很值得珍貴的事情。我們平常的人、我們不修行的人、我們在城市裏面生活的人,到深山裏面看見那個修行人,他的生活很簡單,他的衣食住和城市的人那是不能比了,他是很差的。我們感覺這個人很苦!他在山裏面很苦。他住得也不好、吃得也不是那麼好,穿得也不是很好,這是我們肉眼的境界。那真實在深山裏面用功修行有成就的人,他心裏面快樂!什麼快樂?就是他有禅定、有智慧。有禅定的時候,他心情快樂。高深的境界我們不說,就是初開始發心靜坐的人,你隨著大衆或者打禅七、或者你自己能靜坐一小時,內心裏面能平靜了多少,你就會感覺到快樂。和世間上忙忙碌碌的境界完全不同!完全不一樣,何況你有高深的成就呢!所以,「念禅定、智慧爲尊重可貴」,是值得尊貴的。
我說一個小小的故事。有一個出家人在一個村莊裏面,他自己在那裏用功修行。他住的地方有一個井,這個村莊裏(當然不是現代的事情)有個井,這個井就離他的住處不遠,那村莊裏的人都到這兒來取水。取水,這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平常的事情裏面就有變化。
其中有一個女孩子(一個年輕的女人),每次來取水的時候,總是和這個出家人談話,談了又談、談了又談。談話,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後來這個女孩子有孕了,女孩子並沒結婚就有孕了。有孕了以後,大家就知道了,說是「這個女孩子沒結婚,她怎麼會懷孕呢?」大家就疑惑了:「哦!她每次來這井裏取水,她老是和那個出家人談話,這個出家人有嫌疑。」有的人談一談就算了,但是有的人就憤怒,說是「這個出家人他不是修行人,他在這裏騙人的嘛!」一憤怒就和別人講,就集合了多少人,就把這個出家人打他、罵他,就把他驅逐了。
但是驅逐的時候,這個出家人就說:「你們怎麼這麼大的煩惱,要來毀辱我呢?」
說是:「你怎麼怎麼地,你做了什麼什麼,你破戒了,你怎麼怎麼地。」這樣說他。
這個出家人面色不變,就說:…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