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国佛教衰落的开始。
现在说证果,就是你要把般若波罗蜜学好了,然后修我空观、法空观,你就会有进步。最好当然是得圣道——得无生法忍了、得初果了。
我们读《阿含经》也好、读《般若经》、《方等经》这些经,我们感觉到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很容易得圣道。我们通常说:要他坐破几十个蒲团,在深山里面修行几十年,这时候他是有修行了。但是,我们在经论上看,有些人听佛说法,当时就得圣道了!这可见佛在世的时候得圣道的人多,很容易。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听佛说般若波罗蜜,他心里面有领会了,所以他容易得圣道。若是我们现在肯那样修行,当然也是一样,也应该无差别,也应该是容易得圣道,所以我也相信我们现在的人若真能够按佛所开示的,把般若波罗蜜搞通,我相信能得无生法忍!所以这里面说到证果。
第六是「结示」,最后一段结束,再多说几句话。
「止观大意」这个大意就是这样子。从第三页开始。
贰、正论六
止观之义颇广,兹依经论,略陈大意,分为六章。
「止观之义颇广」,我们读《华严经》也好、读《阿含经》、《方等经》、读《维摩经》、读《大般若经》、读《法华经》,很多很多都是说止、说观的,所以止观之意是很广的。《瑜伽师地论》里边就是说的止观。
「兹依经论,略陈大意」,现在就是根据经论上说的、佛菩萨的法语,「略」,我不要说太多,说它一个大意而已,就是分成「六章」来介绍这件事。所以,这里边没有一句话是我说的,我没有讲一句话,这都是经论上说的话。
甲一、释名第一二 乙一、止义
止有二义:息义、停义。
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净名》曰:何谓攀缘?谓缘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此就所破得名,是止息义。停义者:于所缘境,系念现前,停住不动。《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大品》云: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此就能止得名,即停止义。(节录《摩诃止观》卷三.大正46.21中)
第一章释名,解释止观的名。「止有二义」,止有两个意思、两个道理。那两个道理?「息义」和「停义」,这个息和停,用这两个字来表示止的含义。
「息」怎么讲呢?「妄念思想,寂然休息」。「妄念」,就是我们不明白道理的人——只要是凡夫,我们都不明白什么叫做第一义谛。这「第一义谛」这是一句话,里边的含义,我们都是不明白的;不明白,那么我们的心意识就在虚妄的境界上去分别,这都是妄念。我们欲界的人这样子,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也都是妄念,都是没能和第一义谛相应,那都叫做妄念——虚妄分别。这样子说,这个妄念的意思包括得很广了。
「思想」,我们在色声香味触上思想、种种的分别,人我的是非烦恼,这思想。「寂然休息」,用止的方法把它停下来。「寂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寂者,静也,就是静的意思。静的对面就是动,动静是相对的;没有动的时候,就相对的说是静。我们的妄念思想就是动,这妄念思想的动停下来,就寂静了,就是这么回事。那么这就叫做休息,就是把妄念思想停下来,那就叫做「息」。
《净名经》云(《净名经》就是《维摩诘所说经》):「何谓攀缘?谓缘三界」。这个攀缘,人上树,就是手在攀、足在缘,手足攀缘这个树,就跑到树的上面去了。现在不是上树,是表示我们的心意识——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意识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上分别,就像人在上树似的,那手足的攀缘,就是这样意思。形容心理活动的相貌,叫做攀缘。
那么怎么叫做攀缘呢?「谓缘三界」。就是攀缘这三个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生死的众生在这三个世界里边流转。我们欲界的人就攀缘欲,就在欲上活动,我们的心也就是在这上思惟。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他们是在禅定里面攀缘,也还是有攀缘的。所以,攀缘就是攀缘三界里边的这些虚妄的境界。
「何谓息攀缘?」怎么样才能把攀缘停下来呢?「谓心无所得」。这个「得」字就是执着的意思。我们的心执着色声香味触法,心就被色声香味触法系住了,心就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那就叫做有所得。现在「无所得」,你不要执着它,把心收回来,那叫无所得。这是一个浅白的解释,如果深一点,那是观一切法空叫无所得;现在先不要说那么深,「谓心无所得」,这样子就是息攀缘了,就是「妄念思想,寂然休息」的意思。
「此就所破得名,是止息义」这样子说这个息的意思,「就所破」——妄念思想是所破的,把这些不应该有的东西把它破除去,那就叫做止息。
「停义者」,停的意思怎么讲呢?「于所缘境,系念现前,停住不动」,这是停的意思。「于所缘境」,就是所攀缘的境界,在所攀缘的境界上系念现前。
禅宗的大德有一句话:「不与万法为伴侣」,就是我们的一念心不与万法为伴侣,这是有修行人的境界。我们一般没有修行的人的境界,我们的心总是要有伴侣;这个心是能思惟分别的,与所思惟分别的境界作伴侣。所思惟分别的境界给我们能思惟分别的心作伴侣,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有了伴侣的时候,就是心在伴侣这里活动,这叫做伴侣。不与万法为伴侣,那正好就是这个意思。不与万法为伴侣,那就是有成就了的人、有修行的人了。
现在说「于所缘境,系念现前」;我们初开始用功修行的人,不与万法为伴侣这件事办不到,不可以,办不到这件事。那怎么办呢?就是还是要有个伴侣。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修止的方法,就是一个伴侣,其他的伴侣都停下来,用一个伴侣。譬如说修数息观,数息观就是(出入息)这个息作我们一念心的伴侣,就是把我们这个心安住在息上,这样子叫这个心停下来。如果我们修止的时候,不选择一个境界把我们的心安住在那上面,那是不可能修止的。你停在什么地方呢?说是我们驾一个车,你不能一直地驾驶嘛,你到了目的地,这车要停下来,要停在一个地方的,你不能没有地方,不停不可以嘛!就是我们这个心修止的时候,说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所住,这我们办不到,不行的。那怎么办呢?就选择一个地方。如果普遍地都住: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那么我们的心就乱了,那就不是修止了。所以,佛菩萨的办法很适合人情,我们能办到,这件事不难!
禅宗有一句话叫「万法归一」。「万法归一」这一句话也可深可浅,我们在这里也可以这样解释,就是一切的境界都停下来,只选择其中一个境界,把我们的心住在这里。那么,佛告诉我们什么办法呢?就是刚才说了,譬如说这个息,用这个出入息数一二三四五,用这个办法叫我们的心安住在息这里,其他的都停下来,不要住,就是选择一个境界。也可以不用息,也是可以,还有其他的方法,我这是举一个例子了。
「于所缘境,系念现前」这句话,就是你选择你自己欢喜的一个所缘境,当然这里面也有问题,就是我们凡夫的心,心随境转,我们对境界有的时候生贪心,有的境界能生起我们的瞋心,这样的境界不可以作所缘境,我们不能选那样的境界作我们内心安住的地方,不可以的!佛说,用息作我们的所缘境,这可以。经论上也说到很多的所缘境,那都是能使令我们生清净心,是可以的。
「于所缘境」,在你所选择的所缘的境界,你愿意把心安住在那里那个境界,「系念现前」,你这个心时时地念这个所缘境,时时在念,这个境界就在你心里面现出来了。如果你不念,这个境界就隐没,就不出现了;不出现,那你就是打妄想了。譬如说:我这个心想念我的母亲,那么立刻地我母亲的相貌在我心里面就现前了。我若念别的事情,我母亲的相貌就不出现、就不现前了,这个现前是对不现前说的。
「于所缘境,系念现前」,在你所选择的所缘境,时时地忆念它,就像绑住了似的。系,像绑住了似的,这样现前了。你这样子,这也就是一个用功的方法。
「停住不动」,这个心就停在这个所缘境上,你不要离开,不要跑到别的地方去,那么这就叫做止,这就叫做「停」。这个停和前面那个息不一样:前面是说把虚妄分别停下来,前面那个「息」是把虚妄分别消灭了;这个「停」是安住在所缘境上叫做「停」。这两个意思不一样,但是两个意思不能分开的。因为你若有了虚妄分别、有了杂念、有了妄想的时候,你就不能安住在所缘境上的,所以这两个解释还是不能分开的。
《仁王般若》云,这底下引一个证明。在《仁王般若经》上说:「入理般若名为住。」所缘境这件事可以分两类来说。一种是因缘所生法的事境界;因缘所生法的境界。譬如我们刚才说出入息为所缘境,这是一个因缘所生法,这也可以作所缘境。佛像也可以作所缘境,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他提倡以佛像为所缘境,也是好,观像念佛也是好。这都是因缘生法作所缘境。《仁王经》上说:「入理般若名为住」,是以真理为所缘境,那是无为法了;以无为法为所缘境,你把你的心安住在无为法上,这也是可以,这也叫做止,那就是所谓「体真止」,也叫停。
不过,我们可能会疑惑:真理——这个无为法上,那里还有能住、所住的分别呢?「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住在无为法,那是无住的境界。是的,无住就是住!那就是住在真理上了。这样说,停义这里面含藏两个意思:一个是住在有为法的一个所缘境上,一个是住在无为法的境界上,有这两个不同的意思。
「《大品》云」,《大品》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说:「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