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2

  ..續本文上一頁國佛教衰落的開始。

  

  現在說證果,就是你要把般若波羅蜜學好了,然後修我空觀、法空觀,你就會有進步。最好當然是得聖道——得無生法忍了、得初果了。

  

  我們讀《阿含經》也好、讀《般若經》、《方等經》這些經,我們感覺到佛在世的時候很多人很容易得聖道。我們通常說:要他坐破幾十個蒲團,在深山裏面修行幾十年,這時候他是有修行了。但是,我們在經論上看,有些人聽佛說法,當時就得聖道了!這可見佛在世的時候得聖道的人多,很容易。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聽佛說般若波羅蜜,他心裏面有領會了,所以他容易得聖道。若是我們現在肯那樣修行,當然也是一樣,也應該無差別,也應該是容易得聖道,所以我也相信我們現在的人若真能夠按佛所開示的,把般若波羅蜜搞通,我相信能得無生法忍!所以這裏面說到證果。

  

  第六是「結示」,最後一段結束,再多說幾句話。

  

  「止觀大意」這個大意就是這樣子。從第叁頁開始。

  

  貳、正論六

  

  止觀之義頗廣,茲依經論,略陳大意,分爲六章。

  

  「止觀之義頗廣」,我們讀《華嚴經》也好、讀《阿含經》、《方等經》、讀《維摩經》、讀《大般若經》、讀《法華經》,很多很多都是說止、說觀的,所以止觀之意是很廣的。《瑜伽師地論》裏邊就是說的止觀。

  

  「茲依經論,略陳大意」,現在就是根據經論上說的、佛菩薩的法語,「略」,我不要說太多,說它一個大意而已,就是分成「六章」來介紹這件事。所以,這裏邊沒有一句話是我說的,我沒有講一句話,這都是經論上說的話。

  

  甲一、釋名第一二  乙一、止義

  

  止有二義:息義、停義。

  

  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淨名》曰:何謂攀緣?謂緣叁界。何謂息攀緣?謂心無所得。此就所破得名,是止息義。停義者:于所緣境,系念現前,停住不動。《仁王》雲:入理般若名爲住。《大品》雲: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此就能止得名,即停止義。(節錄《摩诃止觀》卷叁.大正46.21中)

  

  第一章釋名,解釋止觀的名。「止有二義」,止有兩個意思、兩個道理。那兩個道理?「息義」和「停義」,這個息和停,用這兩個字來表示止的含義。

  

  「息」怎麼講呢?「妄念思想,寂然休息」。「妄念」,就是我們不明白道理的人——只要是凡夫,我們都不明白什麼叫做第一義谛。這「第一義谛」這是一句話,裏邊的含義,我們都是不明白的;不明白,那麼我們的心意識就在虛妄的境界上去分別,這都是妄念。我們欲界的人這樣子,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也都是妄念,都是沒能和第一義谛相應,那都叫做妄念——虛妄分別。這樣子說,這個妄念的意思包括得很廣了。

  

  「思想」,我們在色聲香味觸上思想、種種的分別,人我的是非煩惱,這思想。「寂然休息」,用止的方法把它停下來。「寂然」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寂者,靜也,就是靜的意思。靜的對面就是動,動靜是相對的;沒有動的時候,就相對的說是靜。我們的妄念思想就是動,這妄念思想的動停下來,就寂靜了,就是這麼回事。那麼這就叫做休息,就是把妄念思想停下來,那就叫做「息」。

  

  《淨名經》雲(《淨名經》就是《維摩诘所說經》):「何謂攀緣?謂緣叁界」。這個攀緣,人上樹,就是手在攀、足在緣,手足攀緣這個樹,就跑到樹的上面去了。現在不是上樹,是表示我們的心意識——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個意識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上分別,就像人在上樹似的,那手足的攀緣,就是這樣意思。形容心理活動的相貌,叫做攀緣。

  

  那麼怎麼叫做攀緣呢?「謂緣叁界」。就是攀緣這叁個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生死的衆生在這叁個世界裏邊流轉。我們欲界的人就攀緣欲,就在欲上活動,我們的心也就是在這上思惟。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衆生,他們是在禅定裏面攀緣,也還是有攀緣的。所以,攀緣就是攀緣叁界裏邊的這些虛妄的境界。

  

  「何謂息攀緣?」怎麼樣才能把攀緣停下來呢?「謂心無所得」。這個「得」字就是執著的意思。我們的心執著色聲香味觸法,心就被色聲香味觸法系住了,心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那就叫做有所得。現在「無所得」,你不要執著它,把心收回來,那叫無所得。這是一個淺白的解釋,如果深一點,那是觀一切法空叫無所得;現在先不要說那麼深,「謂心無所得」,這樣子就是息攀緣了,就是「妄念思想,寂然休息」的意思。

  

  「此就所破得名,是止息義」這樣子說這個息的意思,「就所破」——妄念思想是所破的,把這些不應該有的東西把它破除去,那就叫做止息。

  

  「停義者」,停的意思怎麼講呢?「于所緣境,系念現前,停住不動」,這是停的意思。「于所緣境」,就是所攀緣的境界,在所攀緣的境界上系念現前。

  

  禅宗的大德有一句話:「不與萬法爲伴侶」,就是我們的一念心不與萬法爲伴侶,這是有修行人的境界。我們一般沒有修行的人的境界,我們的心總是要有伴侶;這個心是能思惟分別的,與所思惟分別的境界作伴侶。所思惟分別的境界給我們能思惟分別的心作伴侶,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有了伴侶的時候,就是心在伴侶這裏活動,這叫做伴侶。不與萬法爲伴侶,那正好就是這個意思。不與萬法爲伴侶,那就是有成就了的人、有修行的人了。

  

  現在說「于所緣境,系念現前」;我們初開始用功修行的人,不與萬法爲伴侶這件事辦不到,不可以,辦不到這件事。那怎麼辦呢?就是還是要有個伴侶。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修止的方法,就是一個伴侶,其他的伴侶都停下來,用一個伴侶。譬如說修數息觀,數息觀就是(出入息)這個息作我們一念心的伴侶,就是把我們這個心安住在息上,這樣子叫這個心停下來。如果我們修止的時候,不選擇一個境界把我們的心安住在那上面,那是不可能修止的。你停在什麼地方呢?說是我們駕一個車,你不能一直地駕駛嘛,你到了目的地,這車要停下來,要停在一個地方的,你不能沒有地方,不停不可以嘛!就是我們這個心修止的時候,說是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所住,這我們辦不到,不行的。那怎麼辦呢?就選擇一個地方。如果普遍地都住:住色生心、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麼我們的心就亂了,那就不是修止了。所以,佛菩薩的辦法很適合人情,我們能辦到,這件事不難!

  

  禅宗有一句話叫「萬法歸一」。「萬法歸一」這一句話也可深可淺,我們在這裏也可以這樣解釋,就是一切的境界都停下來,只選擇其中一個境界,把我們的心住在這裏。那麼,佛告訴我們什麼辦法呢?就是剛才說了,譬如說這個息,用這個出入息數一二叁四五,用這個辦法叫我們的心安住在息這裏,其他的都停下來,不要住,就是選擇一個境界。也可以不用息,也是可以,還有其他的方法,我這是舉一個例子了。

  

  「于所緣境,系念現前」這句話,就是你選擇你自己歡喜的一個所緣境,當然這裏面也有問題,就是我們凡夫的心,心隨境轉,我們對境界有的時候生貪心,有的境界能生起我們的瞋心,這樣的境界不可以作所緣境,我們不能選那樣的境界作我們內心安住的地方,不可以的!佛說,用息作我們的所緣境,這可以。經論上也說到很多的所緣境,那都是能使令我們生清淨心,是可以的。

  

  「于所緣境」,在你所選擇的所緣的境界,你願意把心安住在那裏那個境界,「系念現前」,你這個心時時地念這個所緣境,時時在念,這個境界就在你心裏面現出來了。如果你不念,這個境界就隱沒,就不出現了;不出現,那你就是打妄想了。譬如說:我這個心想念我的母親,那麼立刻地我母親的相貌在我心裏面就現前了。我若念別的事情,我母親的相貌就不出現、就不現前了,這個現前是對不現前說的。

  

  「于所緣境,系念現前」,在你所選擇的所緣境,時時地憶念它,就像綁住了似的。系,像綁住了似的,這樣現前了。你這樣子,這也就是一個用功的方法。

  

  「停住不動」,這個心就停在這個所緣境上,你不要離開,不要跑到別的地方去,那麼這就叫做止,這就叫做「停」。這個停和前面那個息不一樣:前面是說把虛妄分別停下來,前面那個「息」是把虛妄分別消滅了;這個「停」是安住在所緣境上叫做「停」。這兩個意思不一樣,但是兩個意思不能分開的。因爲你若有了虛妄分別、有了雜念、有了妄想的時候,你就不能安住在所緣境上的,所以這兩個解釋還是不能分開的。

  

  《仁王般若》雲,這底下引一個證明。在《仁王般若經》上說:「入理般若名爲住。」所緣境這件事可以分兩類來說。一種是因緣所生法的事境界;因緣所生法的境界。譬如我們剛才說出入息爲所緣境,這是一個因緣所生法,這也可以作所緣境。佛像也可以作所緣境,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他提倡以佛像爲所緣境,也是好,觀像念佛也是好。這都是因緣生法作所緣境。《仁王經》上說:「入理般若名爲住」,是以真理爲所緣境,那是無爲法了;以無爲法爲所緣境,你把你的心安住在無爲法上,這也是可以,這也叫做止,那就是所謂「體真止」,也叫停。

  

  不過,我們可能會疑惑:真理——這個無爲法上,那裏還有能住、所住的分別呢?「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住在無爲法,那是無住的境界。是的,無住就是住!那就是住在真理上了。這樣說,停義這裏面含藏兩個意思:一個是住在有爲法的一個所緣境上,一個是住在無爲法的境界上,有這兩個不同的意思。

  

  「《大品》雲」,《大品》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上說:「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