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7

  ..续本文上一页要去找个工作,你要「为」,你非要努力地去工作才可以。那么「为」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苦恼;若是你成就了佛教的禅定智慧乐,就「无为」。

  

  我昨天说过,我们世间上,说「我不去工作」不行,要吃饭。你若有衣食住的需要,你一定要工作,不工作还不行。说「我有了衣食住,衣食住的问题都解决了」,你不能无为,因为你内心闲不下来,非要找事情做才可以的。

  

  所以,这个「为」有两个意思:一个为了生活的问题不能不为;一个是心闲不下来也要为。为,就是有很多的烦恼。若是成就了佛法里面的禅定智慧乐,能够无为,所以称「无为闲道人」;他心里面(我昨天说)「不与万法为伴侣」,那是无为的境界。他就那个心和一切事情完全不发生关联,他能够独自地湛然常住,能到达那个境界。不过这个话,我相信你们各位可能会有静坐的经验;就假使没有到达那个境界,由你静坐小小的经验,可以意会一下,可以相似地、仿佛地意会到那个无为的境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非要有这些衣食住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能到达那个无为、清净、自在的境界,没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没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一切苦恼的问题都没有了;「无漏无为」。

  

  「寂然闲旷」:「寂然」,我们昨天讲过了,就是他内心里面非常地寂静。「闲旷」:「闲」,他心里面能静下来、而特别广大,境界广大,不是我们凡夫内心分别的境界。「永离生死」,世间上那个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事情,是永远地远离了。「于苦长别」,和这些苦恼的事情永久地分别了,不再有苦了。「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所以叫做巧慧。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凡夫有很多很多的贪瞋痴的烦恼在心里边,你叫我弃舍了世间的乐、去修学禅定智慧,心里面不舒服,心里面还老是在动,去贪求世间乐,还会有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若学习佛法,渐渐地增长我们的理智,这理智强起来,来调伏自己,慢慢地内心里面就会安闲下来,这个问题是能解决的,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认为那件事很好,就是想办法去求、把它拿过来;拿过来,结果它令你苦恼!我看世间上的人很多都是那么回事。如果你把这件事能够看清楚,把理智强起来,不要去搞这个事,安心地去修行,我认为会很快乐!就是没成功也会很快乐的。

  

  这是第四巧慧。

  

  五者、一心:既知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终无可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一.大正46.466下)

  

  「五者、一心:既知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这第五是一心,一心是什么意思呢?看它的解释。

  

  「既知世间可患可恶」:我们从佛法的学习,能认识到世间上是个灾难。世间上的事情,看上去很快乐,其实那是个陷阱,到那里你就苦恼了,「患」;「可恶」,是可厌恶的。「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善者,能也,你就能认识佛法说的定慧功德是可尊贵的,那是真实能够使令我们安乐自在的。

  

  「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你若能认识到这里,你就应该决定这件事。一心就是决定的意思,去修行止、修行观。「心如金刚」:你这个决定就像金刚似的,不可破坏。「天魔外道不能沮坏」:人间的小鬼那个不要说,天魔都不能破坏你,不要说外道了。「设使终无可获」:假设你修止、修观,修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成就。「终不回易」,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主意的;「是名一心」。

  

  「譬如人行」,譬如一个人走路到什么地方去。「先须知道」道路的「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这条路是一个平坦安全的道路,这道路有贼、有土匪,那我就选择安全的道路去。这个地方有土匪,这条路不要走;世间上的道路,是有土匪的道路。所以你要选择好了,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

  

  这是第二方便,讲完了。

  

  

  

  

  

  

  

  

  

  

  

  

  

  

  甲三、正修第三二  乙一、修止三

  

  智者大师云:「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云:「众生为相缚、及彼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正修是第三,这一科分成两科:第一科是修止,第二科是修观。

  

  智者大师说:「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修止,是调伏、降伏烦恼的初门。「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表示我们的烦恼。结,就是个扣,这个绳子挽一个扣。挽一个扣,挽的时候很容易,你若想把它打开还是很难的。这表示什么呢?表示我们的烦恼:我们动烦恼的时候很容易就动了,你想要把它去掉可是不容易,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结」是譬喻烦恼的不容易除掉的意思。

  

  「伏结之初门」:佛法里面说这个止,你若能够学习,就能把烦恼调伏,能降伏住它,叫它不动!止有这种力量。你初开始应该学习止,这就是个门。

  

  「观是断惑之正要」:烦恼调伏了,烦恼还在、并没有断掉,你若不继续修止,这个烦恼又起来了,所以还没有究竟。那么怎么办呢?要修观,观能把烦恼(惑就是烦恼)去掉;去掉了,问题就究竟地解决了。所以观是正要,是非常正确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这是一部经。「第二」,〈胜义谛相品〉是第二品。那上面说:「众生为相缚、及彼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相缚」:「相」是什么呢?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尘劳的形相,它能系缚我们众生。我们众生遇见色声香味触的时候,就被它绑住了、不能解脱,我们众生是这样子。我们一般人说「绑住了」,说是我们有爱烦恼,看见可意的境界就爱这个境界,就被这个境界绑住了;固然是这样子,但是瞋心也是一样,它也是把我们绑住了。

  

  你可以有的时候注意,注意什么呢?注意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你本身没有愤怒的时候,那人在那儿发脾气、愤怒的时候),你在那儿看,看那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就被那个瞋烦恼绑住了,被那个愤怒绑住了,他不能解脱。他那个心被瞋心困住的时候,那个苦恼的境界,你在那儿看就看出来了。

  

  我有一次看见一个神经病,他在那里就像和人打架那样的,又动手、又动脚、又开口骂,我们看着就像前面有一个人和他对骂、对打似的。那么我在那儿看着这个人,我在想:前面也没有人,没有人骂他、也没人打他,但是他就是认为有人骂他、有人打他,他在还击。我在想:这个神经病这个人的心意识就钻到那个境界里出不来,就被那种境界欺骗了、被那个境界困住了,就是系缚这个「缚」字。众生为相缚这个「相」实在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心!

  

  刚才说那个出家人被人误会了,他心里面……你不能缚他,「是那么回事吗?」就完了,他就走了。他来来去去地、心里没有事,就是没有贪的系缚、也没有瞋的系缚,他不在乎,所以他心里面自在快乐。我们不是!我们就是为相所缚。有一点事心里面就不得了!还有时候会作个梦,「哎呀!不得了这个梦!将来会怎么地」,就是为相所缚。你若修习止观,有了般若波罗蜜,把这一切事情都看空了,它就不缚;不缚,你心里面自在,就会快乐。

  

  「及彼粗重缚」:这个「粗重」是什么?实在「缚」就是一个缚——就是「粗重缚」。如果没有粗重缚,就不会有相缚。粗重是什么东西呢?「麤」者劣也,麤劣;「重」是沉重。这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烦恼的种子。譬如说,一个人他没有出来工作,没出来工作,并不是说没有这个人,他在家里睡觉,我们在外边看不见这个人。等他睡醒了,出来的时候:「喔!这个人出来活动了。」

  

  我们的贪烦恼、瞋烦恼,疑惑心、高慢心、各式各样的烦恼,也有睡眠的时候;它在睡眠的时候,这个人很平静、很正常,也不贪、也不瞋,但是并不表示他不贪、不瞋,是因为烦恼在那儿睡觉了。烦恼在那儿休息的时候,叫做粗重。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但是圣人、佛菩萨看,这个众生心里面烦恼的种子、烦恼的功能是很粗的、是很重的,隐藏在那里不动,是这么回事。这个东西它若遇见了愤怒的因缘,瞋烦恼就出来了;遇见可爱的境界,贪烦恼就出来了。就是外边有因缘引发,内里面的烦恼就发生作用。所以相缚实在不是真实的,主要就是粗重缚。

  

  这两种系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你要精进地修止来调伏相缚,你勤精进地修行观来断粗重缚,「尔乃得解脱」,这时候你才能够解脱烦恼,得大自在,成为圣人。这是说止观的一个大意。

  

  丙一、明止门不同三   丁一、系缘止

  

  系缘止者,略明有五处: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在地轮。令系心顶上者:为心昏沉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风、乍如风病,或似得通欲飞;有此等过,不可恒用。若系心发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或可发本骨观。久则过生,眼好上瞻,或可见于黄赤等色、如华如云种种相貌,令情虑颠倒。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若系心地轮:此最在下,气随心下,则四大调和。约此五处为缘,令心不散,以辨修系缘止。譬如猿猴得树,腾跃跳踯,若锁之于柱,久久自调;心亦如是。(节录《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大正46.492中~下)

  

  乙一、修止为三:丙一、明止门不同,丙二、明证止的深浅之相,丙三…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