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那么回事吗?」就说这么一句话,然后这出家人就走了,再也没有什么话说,就走了。
走了以后,那个女孩子也就知道了。「哎呀!这外头发生什么什么事情?」
大家说:「那个出家人怎么怎么地,被多少人打了,然后驱逐他走了。」
这女孩子说:「哎呀!这是不对的啊!不应该打他啊,和我有关系的是另外一个人,不是他啊。」那么她就出来声明这件事。
这些驱逐、毁辱、打这个出家人的人一看,「哎呀!我们心太粗了啊!我们自己心里想的、就认为这么回事,就这样子去做了,这件事是太鲁莽了,是不对的。」这样子又去找这个出家人,向这个出家人道歉。
这个出家人说:「是那样子吗?」也不说什么。又要请他回来,好!回来就回来。
那么,我们在想,我们用我们凡夫的心理来衡量这件事,如果说是我说这个人并没有做什么错误的事情,你就说他做什么事情、毁辱他,他应该怎么样反应?若按我们平常的人说:「我要找律师来告你!」要同你怎么怎么的了,不能说:「是那样子吗?」不会的,不会这样子。若是请他回来,若是我们普通人:「我不回去了!」或者要讲什么条件,都会这样子。而这个修行人,没有!他心里面满不在乎。「是那样子吗?」就是这么一句话就完了。这表示什么?这个人有修行。我们凡夫的这种行为、这个烦恼的境界,他不在意,他不介意这件事。
我们从这里看出来什么事情呢?就是这个修行人他自己有个独立的世界!他内心里面有一个独立的世界,就是禅定、智慧!他在禅定、智慧里边,在那里出入、生活,心里面很快乐的;其他的事情像树叶掉下来,不会打你脑袋的,他根本不在乎!那么这看出来什么呢?禅定、智慧是快乐的,是个大智慧境界!对于世间上的事情不介意,他就没有苦恼。你用苦恼的事情加在他身上,他心里面不苦恼,不和你去一般见识、同你争论,都没有这些事情。我们没有禅定、智慧的人,若说一句错话就不得了!不要说说错话,可疑就不得了!那他就要来对付你。修行人没有这件事。
从这件事来看,就是禅定、智慧是快乐的,在苦恼的境界上不苦恼。所以念禅定、智慧是尊重可贵。不要说我们佛教徒有修行的事情,就是儒家有修行的人、有修养的人,境界都很高,都高过我们一般人的境界。孔夫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那个贫苦的境界,他心里面很快乐,他并不苦恼。所以从表面上你看不出来的,何况佛法!儒家当然和佛法还不能比。所以,「念禅定、智慧为尊重可贵」。
但是有的人这种苦恼的境界还没出现,「我虽然是没有修行,我也没有禅定、也没有智慧,我生活得也很正常、没有什么苦恼!」但这件事靠不住!随时有些障碍的因缘出现的时候,苦恼境界就来了。所以不能因为是暂时的平静,就认为不是可轻贱,也不是的。
「若能具足无漏禅智」,若是佛教徒能学习佛法,努力修行。「具足」就是成就,成就了「无漏禅智」。「漏」是烦恼的意思。就是我们身体譬如说是有病了,身体长疮了,从这个疮往外流脓、流血,这叫做漏;这等于是个譬喻。就是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烦恼就来了,不是贪烦恼、就是瞋烦恼,再不就是疑惑、高慢、各式各样的烦恼就来了,那就等于是从眼睛往外流出来贪烦恼、流出来瞋烦恼、流出来各式各样的烦恼,从耳、鼻、舌、身、意流出来烦恼;就像长疮了,流脓、流血似的,所以名之为漏,漏是这样意思。「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了,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没有烦恼流出来了,这是圣人的境界——无漏的禅、无漏的智慧。
如果不是佛教徒,他也可以修禅定,得到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都可以成就的。成就了,但是他没有佛教的般若的智慧,不能断烦恼,所以那是有漏的禅。他们成就的智慧也是有漏的智慧,没有无漏的,因为没有断烦恼的法门的关系。
「若能具足无漏禅智,即发一切神通道力」,成就了无漏的禅定智慧,他就会发出来很多的神通道力的。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还有个漏尽通。这前五通(就是不算漏尽通),外道也可以有的、也可以成就,就是凡夫也可以成就的。漏尽通,那是圣人才可以,凡夫不能成就。
这是说有了禅定,你再修学得神通的方法成功了,才有神通的。如果没有禅定,就是没有神通的,没有禅定那里有神通呢?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时候他没有禅定,他也有一点超过常人的境界,那么我们也就名之为神通。说这个人有天眼通、有他心通、有什么神通,也可以这样说;但是那是小境界,不是真实的神通。因为真实有了禅定而后成就的神通,那是非常厉害的!他所观察的事情、他说出来的什么什么事情,多数是准确的,不会说到时候又不兑现了,不是那么回事情。
能发出来神通的道力,「道力」是另外一回事,这个道力就是无漏的了。譬如刚才说这个修行人,我们凡夫的境界,你向他怎么样地毁辱他、伤害他,他心里面不介意,那就是道力,道的力量;如果没有道的力量就不行。就是得了禅定、而没有得到无漏的智慧的人,高慢心非常大!如果他不是佛教徒、没得到圣道,他若成就了禅定、得了神通,他内心里的高慢心非常大!因为没有无漏圣道,他就是有我见,有我,「我比你强,你不如我!」凡夫是这样的;若是圣人,没有这回事。他有这种我慢、高慢心,如果你毁辱他,他暂时也可能会不动,但是你继续毁辱他,他就会有烦恼,他会发出来的;会发出来烦恼,这是不得了啊!
我想讲一个故事,但是我恐怕我们四天讲不完。我这个故事还是不要讲。
「即发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成等正觉就是成佛了。成佛了,就是他有等觉、有正觉这两种智慧。正觉就是佛的无分别智;等觉就是佛的有分别的智慧,我们简单这么讲了。「广度众生」,能广度一切众生。「是为可贵」,所以若能具足无漏的禅智、有神通道力、成佛、广度众生,这件事是非常可贵的。
「非常可贵」这个地方,我再说几句话。度众生这件事:譬如说这个人他贫苦,没有房子住,我们能够给他造一个房子,这也是好。说是他身体有病了,他没有饭吃,我们给他找一个职业、或者怎么的;说他有病,我们造一个医院,给他看病,把这个人的生活改善了,这样也可以说是度化众生,对于众生有利益了。度众生就是饶益他,就可以名之为度众生。但是度众生,我们譬如说看病吧,病假设是看好了;但是过了一个月、两个月又有病了,所以这件事就是不究竟,这是有问题。
那么,现在佛法说度众生,不是这个意思。虽然佛教也提倡这一点,改善人民的生活,也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件事不是究竟的,应该是修学止观,把生死的问题究竟地解决。究竟解决以后,永久不会再有问题了。就像病好了以后,永久不会再有病了,这个医生是最好的医生。佛法度化众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能解决众生的根本问题,那叫做度众生。如果说是你叫他暂时的不错,以后又有问题了,这还不能算是度众生的。
所以,这样说,你能具足无漏的禅智,有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这件事是非常有意义的。「故名为念」,这叫做念。这是修止观的人,他先应该有这样的正念。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四者、巧慧。」巧慧就是巧妙的智慧。什么样的智慧呢?「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筹量」,就是你这个智慧去观察思惟,思惟世间上的快乐和禅定的智慧乐,这两种乐那一样的乐是最好的?最好的就算是「得」,那个不好的就算是「失」;不好的就算「轻」,好的算是「重」,这样意思。
世间上的快乐,刚才说了,就是欲乐和三昧乐。欲乐,我们刚才说到这个欲乐;三昧乐就是得了四禅八定的快乐,世间上的人追求这两种乐。我们一般人就追求欲乐;更高尚一点,感觉到欲乐的问题不太好,欲乐还是有问题,那么就追求三昧乐,得到四禅八定。世间上有这两种乐。
出世间、佛法里面的禅定智慧乐是无漏的。世间上的快乐,欲乐虽然是人所追求的,但人为了欲受了很多的苦恼。世间上的人应该是常常经验到的事情,也是时时有的这种事情。天上的人得到四禅八定的快乐,比欲乐好,但是也是无常的。因为他若是死掉了,他的乐也就失掉了,所以还是不圆满。佛法里面的禅定智慧乐,是永久不可破坏的,成就了就永久也不可以破坏了,那是最好的。所以世间乐和佛法的禅定智慧乐,还是佛法的乐是得,你得了以后就不会再失掉了;世间上的乐,你得到以后还会失掉的,所以那个乐还不太好。所以出世间的禅定智慧乐是得、是重,是最好的。
「所以者何?」什么道理呢?「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这说出理由来。世间上也不是没有乐,如果决定没有乐,世间上的人也不会迷惑;也还是有乐,但是那个乐少。因为去求得那个乐、要保护那个乐,受到的苦恼很多很多,对比起来,得不偿失,所以乐少苦多。追求的时候很辛苦、保护的时候也辛苦、如果失掉了也辛苦!所以这是苦恼多而乐少。「虚诳不实」,而那个乐也是虚诳的,不是真实的,「是失、是轻」。
「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佛教里面说的禅定智慧乐,因为没有烦恼,「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无为」,佛教所成就的乐,成就了以后,他能够无为。譬如我们人间的人,你「无为」不可以,一定最低限度…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