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验知虚实。第一段,明止门不同,分别止门的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第一、是系缘止,第二是制心止,第三是体真止。
「系缘止」怎么讲呢?「缘」就是所缘的境界,就是所明了、所认识的境界。「系」就是绑住它,把我们这一念心绑住、在所缘的境界上不要动,所以叫做系缘。
「略明有五处」,简单说有五个所缘境:第一个、是系心顶上,第二、是系心发际,第三、系心鼻柱,第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在地轮。
「令系心顶上者:为心昏沉多睡故」,就是我们用功修行的人要减少睡眠,我一天就睡四个钟头、或者我睡五个钟头,但是你平常习惯睡八个钟头,如果你睡四个钟头,你静坐的时候就打瞌睡。说我习惯是睡四个钟头,那么我静坐的时候不打瞌睡吗?也会打瞌睡。因为譬如说你有事情跑到街上去走了两小时,你回来一静坐就打瞌睡。说是我没有去街,但是你在你的住处做事情,你搬东西、做这个事情、做那个事情了,那么你静坐的时候还是要打瞌睡。所以用功静坐的人打瞌睡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你只是打瞌睡两分钟也不要紧;但是若一打瞌睡打了十分钟、或者一刻钟,或者一坐一个钟头完全打瞌睡,那就不对了!那怎么办法来对治它呢?这上面说,「为心昏沉多睡故」,你心就注意头顶;你心注意头顶,它就不昏沉了。这佛菩萨的智慧,用这个办法能破除去昏沉。
我感觉若学过心理学的人、学过生理学的人,可能会解释出一个理由来。我没有学过生理学、也没有学过心理学,但是我也分别出一个理由来。我们身体的气血,血随气行、气随心行,所以心到什么地方去,气血就到那个地方去。我们打瞌睡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就是头部的血少了一点,胃以下血多了,这时候就打瞌睡。所以我们吃完饭的时候,饭在胃里面,血到胃里多,要消化饭;那么,头脑的血少了,所以饭后人容易打瞌睡,所以饭后不要静坐。
那么现在若是静坐的人打了瞌睡,怎么办呢?你心注意头顶,气血就跑到头上。头上的血一多了,人就精神,就不打瞌睡了。所以用这个办法来对治。再或是用冷水洗头,也是可以。
所以「系心顶上,为心昏沉多睡故,在上安心」,把心安在头顶上。「若久久,即令人浮风、乍如风病」:若久久,如果你心在顶上时间太久,就不对了,不应该这样子。如果你久久地把心在头顶上注意,就「令人浮风」,就像人得了风病。「浮风」就是得了风病,得了风病就是头昏脑胀、头重,就是有这些事情。
「乍如风病」,忽然间这个人好像得了风病似的,也可能会头痛、也可能会吐血这些事情,就是脸也发红、眼睛也发红,有很多问题。所以心在头顶上安住,时间要少,破除昏沉以后,你就不要安在那里了,心要改变,不应该那样子办。
「或似得通欲飞」,你心注意头顶时间久了,就像得了神通,身体要飞那样子,还会有这个情形。其实这是个病相,并不真是得神通。「有此等过」,所以「不可恒用」,不能常这样做的。
「若系心发际」:「发际」是头发的边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我们的心容易安住在那里。「或可发本骨观」:「本骨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人前生是佛教徒,修过白骨观,这个身体是一节一节的骨头组成的,头是个髑髅骨,颈骨、肩骨、臂骨、肋骨、脊骨,这样子一节一节的骨头。你以前修过这种观的话,你现在若把心安住在发际,以前修白骨观的境界会出现的,这叫做「心则易住,或可发本骨观」,就是过去修的白骨观或能出现。出现了,你若继续修行就很容易成功了。
「久则过生」,但是,若是你没发白骨观,你继续地注意发际,也会有毛病、也会有过失出现的。「眼好上瞻」,这眼睛欢喜、容易向上看。「或可见于黄赤等色」,就是这眼睛就看见黄色、或见赤色,看见这种颜色。这个人就是(我们通常说)「上火」的意思,也就是有病了,这是病相。「如华、如云」,看出来那个黄色的花、或者是红色的花云,看见这些现象,「种种」的「相貌」现出来。「令情虑颠倒」,使令我们的心情颠倒,认识得不正确;本来那是白的、看成是红的,就是有这些事情,这就是有病了。所以,也是不可以常这样做的。
「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就是气息的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容易明了人命无常的道理。
「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这是说我们学习禅的人的所缘境。修奢摩他,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将自己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你才能够修止;如果没有所缘境,那是不能够修奢摩他的。这里说出来五个所缘境:前边是系心顶上,第二是系心发际,第三是系心鼻柱。
「鼻柱」就是我们的鼻。「鼻是风门」,我们的这一口气就是风,风的门,从这个门入到身体里面去;它也从这里呼出去。一呼、一吸,以鼻为门的。
修止观、修奢摩他的人,「觉出息入息」,自然地会觉察到、觉知到息从鼻这里出,又从鼻入,是这样子的。「念念不住」,我们这个息在我们内心的觉察下,它一直地不会停留的,一直地出又入,入了以后又出,这样子我们就会容易觉悟到人命无常的道理。因为息若是出去以后不回来,人就死亡了;或者是入了以后不出来,也就死亡了,所以容易觉悟到人命无常的道理。从这里边我们应该有所觉悟:做什么事情是对不对、值得不值得。「易悟无常」,在佛教里面,无常的道理倒还是非常重要的。
「若系心脐下」:「脐」,就在腹部有一个脐。若是静坐的时候,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脐这里。这样子,应该在私人的地方,把裤腰带解开,自己看一看脐,把脐的形相取在心里面,修奢摩他的时候就注意这个脐,应该是这样的。「脐是气海」,我们的气是从脐这里发出来的,这是气海。
「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我们若心放在脐这里有什么好处呢?能够消除去很多的病痛,能治病的,有这种好处。
「或时内见三十六物」:或者有的时候,你的功夫进步了,你的心眼……。我们人彼此面上这个眼睛,这是一个;另外还有一个心眼——就是闭上眼睛,心里面也能现出来物相、能看见东西,那就是心眼。当然这是静坐的时候功夫进步了,有了心眼的时候,自己能看见体内所有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很多很多各部份的成份都可以看见的。这是大概说,说三十六物。能看见,倒不是说非要医生把它解剖了才看见。「系心脐下」也会有这种作用。
「若系心地轮」:地轮就是大地。佛法加个轮字,这个轮有个圆的意思,形相是圆的。我们平常说是地球,佛法说是地轮。地球和地轮,字是不同,义应该是一样的。系心地轮,我们静坐的时候,把座位弄高一点、离开地面,心里面注意下边地面这个地方,这样注意。
其他的地方有说明这个办法,说明一个办法:如果是夜间,不要开灯,完全是黑的,然后用手电筒,开手电筒,照这个地面上,地面上现出一个圆的光,你把这个相记在心里面。你静坐的时候,就注意下面这个圆光,也可以这样做,注意地轮。
或者是你放一大碗水,不是饭碗,稍微大一点的碗,这里面放上水,放在下面。你取这碗水的形相,取好了以后,把这个碗去掉,不要。那么,一坐下来的时候,心就注意这个水——碗里面的水,这也是可以。熟能生巧,可以有种种的办法的。
「此最在下」,这样的所缘境是最在下边,前面系心顶上那是最高的地方。「气随心下」,你这样注意地轮,注意力强了,我们周身的气力也向下去。「则四大调和」,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生理的组织,它就互相和合而不矛盾、不冲突。四大互相冲突,人就有病了;四大调和,当然病痛就好了,所以也是能治病的。
「约此五处为缘,令心不散,以辨修系缘止。譬如猿猴得树,腾跃跳踯,若锁之于柱,久久自调;心亦如是。」约这五个地方作所缘境,使令自己的心不要散乱,用这个方法叫它不乱。「以辨修系缘止」,这样子来说明修系缘止的方法。
「譬如猿猴」,这个猴,它若得到树了的时候,它就在树这里,从这里跳到那里、从那里跳到这里,来来回回地在那里跳动。「若锁之于柱」,若把猴锁在柱上面,它就不能跳了,久久地它就调顺了,它就不跳了。
「心亦如是」,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子,你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有个所缘境就譬如这个柱,猿猴就譬喻我们的心,这心锁在所缘境上。猴锁在柱上是用一个绳来锁的,我们心把它锁在所缘境上,怎么锁法呢?就是用「念」。「念」就是心老是忆念这个所缘境,心就锁在那里不动了。如果你忘念了、失掉了这个念,那就是打妄想了。所以念力强的人容易得定;念力薄弱的人,得定就会困难。但是佛法的道理,你常常念、常常念,念的力量就会增长。所以记忆力不好、念力不好,你不要失望,还有希望把它强起来的!佛法的道理是这样子。说我们的烦恼很强,为什么烦恼会强呢?因为你常常起烦恼,烦恼就强,烦恼强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的定慧是很少很少的,我们只是在路上走、不倒,这也有一点定力的,也是有一点,但是就是很小。什么原因这定的力量小呢?就是从来也没学过嘛!从来也不这样训练,没有熏习,所以它就软弱。像是小孩子读书,背〈赤壁赋〉,背《古文观止》,这篇文章背,念一遍背不下来,再念第二遍、念第三遍,多念几遍就背下来了。这就是念力会增长的一个证明。所以猿猴锁在柱子上面,这个锁就是譬喻我们的念;念力强,定逐渐地就出现了。
这是说系缘止。系缘止是所有修奢摩他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所用的方法。
丁二、制心止
制心止者:心若静住,则不须制之,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