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驗知虛實。第一段,明止門不同,分別止門的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第一、是系緣止,第二是製心止,第叁是體真止。
「系緣止」怎麼講呢?「緣」就是所緣的境界,就是所明了、所認識的境界。「系」就是綁住它,把我們這一念心綁住、在所緣的境界上不要動,所以叫做系緣。
「略明有五處」,簡單說有五個所緣境:第一個、是系心頂上,第二、是系心發際,第叁、系心鼻柱,第四、系心臍間,五、系心在地輪。
「令系心頂上者:爲心昏沈多睡故」,就是我們用功修行的人要減少睡眠,我一天就睡四個鍾頭、或者我睡五個鍾頭,但是你平常習慣睡八個鍾頭,如果你睡四個鍾頭,你靜坐的時候就打瞌睡。說我習慣是睡四個鍾頭,那麼我靜坐的時候不打瞌睡嗎?也會打瞌睡。因爲譬如說你有事情跑到街上去走了兩小時,你回來一靜坐就打瞌睡。說是我沒有去街,但是你在你的住處做事情,你搬東西、做這個事情、做那個事情了,那麼你靜坐的時候還是要打瞌睡。所以用功靜坐的人打瞌睡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你只是打瞌睡兩分鍾也不要緊;但是若一打瞌睡打了十分鍾、或者一刻鍾,或者一坐一個鍾頭完全打瞌睡,那就不對了!那怎麼辦法來對治它呢?這上面說,「爲心昏沈多睡故」,你心就注意頭頂;你心注意頭頂,它就不昏沈了。這佛菩薩的智慧,用這個辦法能破除去昏沈。
我感覺若學過心理學的人、學過生理學的人,可能會解釋出一個理由來。我沒有學過生理學、也沒有學過心理學,但是我也分別出一個理由來。我們身體的氣血,血隨氣行、氣隨心行,所以心到什麼地方去,氣血就到那個地方去。我們打瞌睡的時候是怎麼回事?就是頭部的血少了一點,胃以下血多了,這時候就打瞌睡。所以我們吃完飯的時候,飯在胃裏面,血到胃裏多,要消化飯;那麼,頭腦的血少了,所以飯後人容易打瞌睡,所以飯後不要靜坐。
那麼現在若是靜坐的人打了瞌睡,怎麼辦呢?你心注意頭頂,氣血就跑到頭上。頭上的血一多了,人就精神,就不打瞌睡了。所以用這個辦法來對治。再或是用冷水洗頭,也是可以。
所以「系心頂上,爲心昏沈多睡故,在上安心」,把心安在頭頂上。「若久久,即令人浮風、乍如風病」:若久久,如果你心在頂上時間太久,就不對了,不應該這樣子。如果你久久地把心在頭頂上注意,就「令人浮風」,就像人得了風病。「浮風」就是得了風病,得了風病就是頭昏腦脹、頭重,就是有這些事情。
「乍如風病」,忽然間這個人好像得了風病似的,也可能會頭痛、也可能會吐血這些事情,就是臉也發紅、眼睛也發紅,有很多問題。所以心在頭頂上安住,時間要少,破除昏沈以後,你就不要安在那裏了,心要改變,不應該那樣子辦。
「或似得通欲飛」,你心注意頭頂時間久了,就像得了神通,身體要飛那樣子,還會有這個情形。其實這是個病相,並不真是得神通。「有此等過」,所以「不可恒用」,不能常這樣做的。
「若系心發際」:「發際」是頭發的邊際。「此處發黑肉白,心則易住」,我們的心容易安住在那裏。「或可發本骨觀」:「本骨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人前生是佛教徒,修過白骨觀,這個身體是一節一節的骨頭組成的,頭是個髑髅骨,頸骨、肩骨、臂骨、肋骨、脊骨,這樣子一節一節的骨頭。你以前修過這種觀的話,你現在若把心安住在發際,以前修白骨觀的境界會出現的,這叫做「心則易住,或可發本骨觀」,就是過去修的白骨觀或能出現。出現了,你若繼續修行就很容易成功了。
「久則過生」,但是,若是你沒發白骨觀,你繼續地注意發際,也會有毛病、也會有過失出現的。「眼好上瞻」,這眼睛歡喜、容易向上看。「或可見于黃赤等色」,就是這眼睛就看見黃色、或見赤色,看見這種顔色。這個人就是(我們通常說)「上火」的意思,也就是有病了,這是病相。「如華、如雲」,看出來那個黃色的花、或者是紅色的花雲,看見這些現象,「種種」的「相貌」現出來。「令情慮顛倒」,使令我們的心情顛倒,認識得不正確;本來那是白的、看成是紅的,就是有這些事情,這就是有病了。所以,也是不可以常這樣做的。
「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風門」,就是氣息的門。「覺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無常」,容易明了人命無常的道理。
「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風門,覺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無常。」這是說我們學習禅的人的所緣境。修奢摩他,一定要有一個所緣境,將自己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你才能夠修止;如果沒有所緣境,那是不能夠修奢摩他的。這裏說出來五個所緣境:前邊是系心頂上,第二是系心發際,第叁是系心鼻柱。
「鼻柱」就是我們的鼻。「鼻是風門」,我們的這一口氣就是風,風的門,從這個門入到身體裏面去;它也從這裏呼出去。一呼、一吸,以鼻爲門的。
修止觀、修奢摩他的人,「覺出息入息」,自然地會覺察到、覺知到息從鼻這裏出,又從鼻入,是這樣子的。「念念不住」,我們這個息在我們內心的覺察下,它一直地不會停留的,一直地出又入,入了以後又出,這樣子我們就會容易覺悟到人命無常的道理。因爲息若是出去以後不回來,人就死亡了;或者是入了以後不出來,也就死亡了,所以容易覺悟到人命無常的道理。從這裏邊我們應該有所覺悟:做什麼事情是對不對、值得不值得。「易悟無常」,在佛教裏面,無常的道理倒還是非常重要的。
「若系心臍下」:「臍」,就在腹部有一個臍。若是靜坐的時候,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臍這裏。這樣子,應該在私人的地方,把褲腰帶解開,自己看一看臍,把臍的形相取在心裏面,修奢摩他的時候就注意這個臍,應該是這樣的。「臍是氣海」,我們的氣是從臍這裏發出來的,這是氣海。
「系心在臍,能除衆病」:我們若心放在臍這裏有什麼好處呢?能夠消除去很多的病痛,能治病的,有這種好處。
「或時內見叁十六物」:或者有的時候,你的功夫進步了,你的心眼……。我們人彼此面上這個眼睛,這是一個;另外還有一個心眼——就是閉上眼睛,心裏面也能現出來物相、能看見東西,那就是心眼。當然這是靜坐的時候功夫進步了,有了心眼的時候,自己能看見體內所有的心、肝、脾、肺、腎、大腸、小腸、很多很多各部份的成份都可以看見的。這是大概說,說叁十六物。能看見,倒不是說非要醫生把它解剖了才看見。「系心臍下」也會有這種作用。
「若系心地輪」:地輪就是大地。佛法加個輪字,這個輪有個圓的意思,形相是圓的。我們平常說是地球,佛法說是地輪。地球和地輪,字是不同,義應該是一樣的。系心地輪,我們靜坐的時候,把座位弄高一點、離開地面,心裏面注意下邊地面這個地方,這樣注意。
其他的地方有說明這個辦法,說明一個辦法:如果是夜間,不要開燈,完全是黑的,然後用手電筒,開手電筒,照這個地面上,地面上現出一個圓的光,你把這個相記在心裏面。你靜坐的時候,就注意下面這個圓光,也可以這樣做,注意地輪。
或者是你放一大碗水,不是飯碗,稍微大一點的碗,這裏面放上水,放在下面。你取這碗水的形相,取好了以後,把這個碗去掉,不要。那麼,一坐下來的時候,心就注意這個水——碗裏面的水,這也是可以。熟能生巧,可以有種種的辦法的。
「此最在下」,這樣的所緣境是最在下邊,前面系心頂上那是最高的地方。「氣隨心下」,你這樣注意地輪,注意力強了,我們周身的氣力也向下去。「則四大調和」,我們身體的地水火風、生理的組織,它就互相和合而不矛盾、不沖突。四大互相沖突,人就有病了;四大調和,當然病痛就好了,所以也是能治病的。
「約此五處爲緣,令心不散,以辨修系緣止。譬如猿猴得樹,騰躍跳踯,若鎖之于柱,久久自調;心亦如是。」約這五個地方作所緣境,使令自己的心不要散亂,用這個方法叫它不亂。「以辨修系緣止」,這樣子來說明修系緣止的方法。
「譬如猿猴」,這個猴,它若得到樹了的時候,它就在樹這裏,從這裏跳到那裏、從那裏跳到這裏,來來回回地在那裏跳動。「若鎖之于柱」,若把猴鎖在柱上面,它就不能跳了,久久地它就調順了,它就不跳了。
「心亦如是」,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子,你一定要有一個所緣境。有個所緣境就譬如這個柱,猿猴就譬喻我們的心,這心鎖在所緣境上。猴鎖在柱上是用一個繩來鎖的,我們心把它鎖在所緣境上,怎麼鎖法呢?就是用「念」。「念」就是心老是憶念這個所緣境,心就鎖在那裏不動了。如果你忘念了、失掉了這個念,那就是打妄想了。所以念力強的人容易得定;念力薄弱的人,得定就會困難。但是佛法的道理,你常常念、常常念,念的力量就會增長。所以記憶力不好、念力不好,你不要失望,還有希望把它強起來的!佛法的道理是這樣子。說我們的煩惱很強,爲什麼煩惱會強呢?因爲你常常起煩惱,煩惱就強,煩惱強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的定慧是很少很少的,我們只是在路上走、不倒,這也有一點定力的,也是有一點,但是就是很小。什麼原因這定的力量小呢?就是從來也沒學過嘛!從來也不這樣訓練,沒有熏習,所以它就軟弱。像是小孩子讀書,背〈赤壁賦〉,背《古文觀止》,這篇文章背,念一遍背不下來,再念第二遍、念第叁遍,多念幾遍就背下來了。這就是念力會增長的一個證明。所以猿猴鎖在柱子上面,這個鎖就是譬喻我們的念;念力強,定逐漸地就出現了。
這是說系緣止。系緣止是所有修奢摩他的人一開始的時候所用的方法。
丁二、製心止
製心止者:心若靜住,則不須製之,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