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9

  ..續本文上一頁修止。隨心所起即便製之,不令馳散。故經雲: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複次,以息或佛像爲所緣。心有時沈浮,調適之法,其事雲何?心有時沈浮,爲調適故,上下安之,于行無失。若心浮動,可作意下著止之;若心沈沒,可上著止之。複次,若下著安心,利益衆多,略說有二:一者、心易得定,二者、衆病不生。(節錄《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叁.大正46.492下)

  

  丁二、修製心止者:「心若靜住,則不須製之,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修系緣止是有一個境界,有形相的境界作我們的所緣境。製心止以什麼作我們的所緣境呢?以心。能緣的也是心、所緣的也是心。其實說是製心止也是可以、說系緣止也是可以,但是又有一點不同。有色法、有心法,系緣止是以色法——色聲香味觸——爲所緣境;製心止是以心爲所緣境。以心爲所緣境,應該說比系緣止深了一點,稍微深了一點。應該是說,修系緣止過了一個時期,你再修製心止比較合適。若一開始修製心止,如果你能合適也是可以。那麼這上面修製心止,它是怎麼修法呢?

  

  

  「心若靜住,則不須製之」,這個心它沒有雜念,它很安靜地安住在那裏,那你就不需要約束它。「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只是把這個心靜下來,凝靜其心,一切亂想都停下來,就只此而已。「即是修止」,這就是修製心止。

  

  這底下,「隨心所起即便製之」,你心裏面若一有妄念的時候,你就把這妄念停下來。「不令馳散」,不要叫它跑到外面的種種的境界上去散亂。「故經雲:此五根者,心爲其主」,就是《佛遺教經》上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以心是主、心是王。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所以佛就告訴我們:你好好地來管製你的心,就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

  

  如果你常常地修系緣止、修久了,然後你再修製心止,會感覺到很妙,會感覺到很微妙的。以心緣心,就是心注意自己的心在做什麼;你一注意,心就沒有妄念了。你自己可以問自己:「我的心在做什麼?」這個時候就是所有的妄想都沒有,它就會靜下來。所以靜坐的人修止,你不妨靜一會兒,你就自己問自己:「我的心在做什麼?」坐一會兒你就問這麼一句,坐一會兒你就自己(舌頭不要動)問一句。那麼就幫助自己明靜而住的心容易相續下去、不亂;就是偶然地它有了妄想,你容易發覺。

  

  因爲初開始靜坐的人,把這個學習來的靜坐的方法記住了,一開始坐的時候,這個心還在這裏,可能不會到一分鍾心就跑了。如果是坐一個鍾頭,只有前面那幾秒鍾那個心在那裏,其余的完全是打妄想。等到知道腿痛了才知道回來,心才會回來,初開始是這樣子。但是你下坐再跑一跑,再坐就會好一點。你漸漸地、漸漸地就進步了。進步了的時候,你也多少地會嘗到一點寂靜樂,多少地會嘗到一點。那麼你若再修製心止,就會更感覺到妙、感覺到好。

  

  再下邊,「複次,以息或佛像爲所緣」,這多說這麼幾句。前面說系緣止,沒有說到以息爲所緣、沒有說到以佛像爲所緣,但是這兩個所緣境也是很好。

  

  「息」,我們人有兩個息。那兩個息呢?就是我們這一口氣呼出去(人與人不一樣,有的人這個肺能容納很多的氣),你不要有意的呼這個氣,讓它自然地呼出去;呼、呼,不呼了,但是沒有立刻地又吸進來,這時候有一個停止的一個階段,這叫做息,這個息叫做「出息」。這個息以後,又把氣又吸進來;吸、吸,不吸了,不吸又不立刻地呼出去,又有一個息,這叫入息。所以我們有一個出息、有一個入息,兩個息。

  

  這兩個息還不一樣,小孩子(一兩歲、兩叁歲的小孩子)他的入息長,他的息吸進來以後,要隔一會兒才呼出去,入息比較長;他那個氣呼出去以後的那個息比較短,息有長短的不同。老年人就相反,老年人是把息呼出去以後這個息長;入進來、吸進來以後的這個息短,和小孩子是相反的。壯年人就不是,壯年人是相等的,出息、入息都差不多,是相等。你自己靜坐的時候,會感覺出來。年紀大了,出息長、入息短。

  

  用息作所緣境,有不同的方法。一個是你坐下來的時候,舌頭不要動,你就說兩句話:「知息長、知息短;知息出、知息入」,說這麼兩句話。然後你就是注意,注意這個息由鼻至臍、由臍至鼻,它是一出一入,就注意。這個心就是這樣子以出入息作所緣境,就這樣就好了,這是一個方法。

  

  譬如睡了一夜的覺,這一夜的睡眠,早晨醒來以後,如果這個人他沒有什麼壓力,環境對他都沒有什麼壓力,他心情很平和,那麼睡了一夜的覺,他睡醒了以後,他的雜念自然的會少。因爲我們這個心有一種習慣——是等流性,有這種習慣。這個等流性,「流」,像水由東邊向西流、由西邊向東流,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子,由前流到後。《般若經》、或者是唯識的經論、或者《阿含經》,說我們的心如流水,它不是常恒住、不變易的,它是即生即滅、即生即滅這樣子相續下去的,心是這樣子,就像流水一直地流,它隨時老是動的。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子在流,前面的流和後面的流是相等的,這叫等流。說我們這個心有等流性,怎麼叫等流性呢?睡了一夜的覺,睡覺不作夢就沒有妄想,那麼睡醒了以後,也有相似的情形,就是妄想少。這樣子,你起來靜坐的時候,假設這個人的環境沒有壓力、很自在,坐下來的時候,就是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然後你就靜下來,就是知、就是知,你心一直地是知。

  

  在《清淨道論》上說一個譬喻。兩夫婦玩秋千,玩秋千的時候,他的太太坐在那上面,他先生用手這麼一推,這個秋千蕩過去、又蕩回來、蕩過去,就是蕩來蕩去。那麼這個先生坐在這裏就看那個秋千從這裏過,那邊也不要看、那邊也不要看,就是它從這兒經過,這樣子。這個秋千在動,你只是一開始的時候用手推它一下,以後你就不要管它了嘛,你只是看它過來過去。說是你在修奢摩他,以出入息爲所緣境的時候也這樣子,它這個息自然地出、自然地入,你不要推動它,你只是看它在出入,這樣子把這個心靜下來。

  

  如果一個人生活自在一點,少欲知足的人,早晨起來這樣做,心就能定下來。如果是妄念來了,自己擋不住,還是有妄想,怎麼辦呢?加上一點事情,就是你舌頭不要動,息在出的時候、呼出去的時候,你心裏面默念「出」,入的時候不要管它,只是說出;或者只說「入」也可以。這兩個字說一個字,不要說兩個字。這樣子,你的注意強了,心也能靜下來,就能把這妄念擋住它不起,這也是個方法。這是用出入息作所緣境。

  

  第二個方法就是我們平常數這一二叁四五,這個方法也是好,就是數出入息。出息的時候數一,入息的時候數二,再出息的時候數叁,就是這樣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到十以後,再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子。但是念力強的人、頭腦好的人,也可以繼續數下去,十一、十二……數到幾千萬也都可以,不過那是特殊的人,我們一般不要數太多。那麼就數到十、再重頭數。你掉過來數也可以,從十數,十九八七六這樣數也可以。若是中間忽然間亂了,就放棄它、不要,再重頭開始數。

  

  或者是你不要數這麼多,數出息就不數入息,數入息就不數出息,這兩個息數一個,這樣數也是可以。

  

  還有一個方法:只數一四七。數一,這個息叁次出入以後,再數四;數四,出入息又叁次,然後再數七;這樣子出入息又四次,這就從一到十了。這樣子也可以。隨自己怎麼樣合適,你就怎麼樣做。

  

  另外有一種情形:我們數一二叁四五,心裏緊張;一緊張,氣就喘起來了,那就反倒是不能靜坐了,你就不能數息,只好「知息出、知息入」這個可以用。這等于是六妙門裏邊那個「隨」,數、隨、止,等于是隨的辦法。

  

  這是用息作所緣境也是很好。其中也可以加上一個方法:由臍至鼻、由鼻至臍,這個息的出入,你不要注意鼻,就是注意腹部的臍,你注意這一部份,心不要向上面注意,只注意下邊,注意這個臍,這樣也是比較好,也可以這樣做。這是說以息爲所緣境。

  

  若以「佛像」爲所緣境,也是好。《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宗喀巴大師他提倡以佛像爲所緣境。以佛像爲所緣境的辦法,你可以各地方去看,或者是紙畫的、木雕的、泥塑的都可以,你認爲那一個你最歡喜的,你就取那一個佛的像。取那個佛的像,你就是用眼睛看,看完了,眼睛閉上再看;閉上看不清楚,再眼睛再看。就是這麼樣地看,幾時閉上眼睛和睜眼睛看一樣,這時候你就算畢業了。然後你就是回到你自己住的地方,把座位准備好,心裏面一直地就想念這個像、念這個像。

  

  念這個像還有個問題,就是白天有光明的時候,你一注意,心裏面就把這個像現出來了;但是若沒有光的時候,就現不出來。沒有日月燈的光明的時候,你心裏面這個像就現不出來,就會有這個困難。那怎麼辦呢?如果你能夠夜間用燈光也是可以。如果夜間不能用燈光,那怎麼辦呢?也有辦法,就是白天取太陽的光明。在曠野的地方好,在城市裏不太合適。曠野的地方,你臥在草地上,面向上,不要看太陽,天空裏沒有雲,只是光明遍照的境界,你看這個光明,然後再閉上眼睛看光明。幾時閉上眼睛和睜開眼睛一樣,看見都是光明,就是夜間的時候,你一閉眼睛就是光明,這時候也就算畢業了。那麼就是不管有沒有日月燈的光明,你心裏面有光明。你一閉上眼睛,這個佛像就很分明地現出來,就是一直地注意這個佛像,這樣子。以佛像作所緣境也是好!當然這成功了就是念佛叁昧了。這也是一個所緣境。

  

  「心有時沈浮,調適之法,其事雲何?」我們靜坐,你不管用什麼作所緣境,我們初開始靜坐的人,這個心有的時候就昏沈、有的時候就打妄想。「沈」就是…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